北京、廣州建立綜合監管“無事不擾”白名單,如何確保放手生產又不放鬆監管?
央廣網北京3月27日消息(總台中國之聲記者韓雪瑩)據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近日,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發布《2023年法治政府建設年度情況報告》,指出針對風險低、信用好的優(you) 質經營主體(ti) ,將製定行業(ye) 領域“白名單”,凡是納入“白名單”的經營主體(ti) ,原則上不主動上門開展現場檢查。今年以來,已經有首批共150家經營主體(ti) 納入“白名單”試點。
無獨有偶,廣州市市場監管局在更早些時候也出台了《重點行業(ye) 企業(ye) “白名單”管理辦法(試行)》,針對“白名單”上的企業(ye) 實行“1年最多查1次”“進1次門,查多項事”“非接觸式監管”等包容監管措施。
“無事不擾”的監管如何為(wei) 經營主體(ti) 增效減負,促進政企關(guan) 係良性提升?
市場監管是維護良性競爭(zheng) 、保障法治環境的必要措施,但在實際監管過程中,可能會(hui) 出現協同效率低、權責厘不清等痛點,一些經營主體(ti) 被職權交叉的多頭執法困擾,他們(men) 迫切期盼規範監管部門的行政檢查行為(wei) ,減少不必要的打擾。今年,北京市將對企業(ye) 開展“風險+信用”分級分類評估,推行綜合監管“無事不擾”白名單試點。何為(wei) “無事不擾”?推行白名單試點又源何初衷?北京市市場監管局綜合監管體(ti) 係建設處處長林影介紹:“這次我們(men) 推行綜合監管‘無事不擾’白名單試點,目的就是在保證政府監管不缺位的同時,降低對企業(ye) 經營活動的打擾,對一些合規守信的經營主體(ti) ,除了因投訴舉(ju) 報、有案件線索或專(zhuan) 項檢查之外,原則上不主動開展現場檢查,讓經營主體(ti) 把更多時間和精力投入到生產(chan) 經營活動當中。”
實際上,2023年,北京市已經推進多部門聯合檢查常態化;今年還將進一步基於(yu) “風險+信用”分級分類評估,挖掘風險低、信用好的優(you) 質經營主體(ti) ,製定行業(ye) 領域白名單。據了解,今年以來,已經有首批共150家經營主體(ti) 納入了白名單試點。
林影表示:“本次納入白名單試點的經營主體(ti) 主要是由各區政府結合本區域的產(chan) 業(ye) 結構特點、發展重點確定它的行業(ye) 領域,同時重點結合經營主體(ti) 的‘風險+信用’的狀況等因素來最終確定,目的也是希望充分發揮信用的約束和激勵作用,讓更多的誠信企業(ye) 體(ti) 驗到‘無事不擾’,引導和促進經營主體(ti) 守法誠信經營。”
北京市大興(xing) 區的一家建築材料企業(ye) 是入圍本次“無事不擾”白名單試點的150家經營主體(ti) 之一。企業(ye) 生產(chan) 總監楊永川告訴記者,“無事不擾”確實給企業(ye) 發展鬆了手腳,從(cong) “被監管”到“被服務”,體(ti) 驗完全不同。
楊永川說:“以前檢查的次數比較多,大概一周可能就有一兩(liang) 次,企業(ye) 內(nei) 部需要安排兩(liang) 個(ge) 人專(zhuan) 門應對,包括一些書(shu) 麵資料的提報,都要付出額外精力。現在企業(ye) 納入了‘無事不擾’白名單,全年免檢或隻是一些線上檢查,對於(yu) 生產(chan) 型企業(ye) 來講,我們(men) 有更多精力投入到生產(chan) 經營當中;另一方麵,對於(yu) 企業(ye) 本身的綜合管理水平也是一種提升,檢查次數少,溝通上就會(hui) 更加順暢。”
而在北京市推行綜合監管“無事不擾”白名單試點之前,廣州市市場監管局已於(yu) 2022年印發《重點行業(ye) 企業(ye) “白名單”管理辦法(試行)》(以下簡稱《辦法》),確保“白名單”的落實有製度可依。根據該《辦法》,實施“白名單”管理的經營主體(ti) 要在國家企業(ye) 信用信息公示係統中無行政處罰、經營異常名錄、嚴(yan) 重違法失信名單等違法違規記錄,未被列入失信懲戒對象名單,企業(ye) 信用風險分類結果為(wei) 非高風險、較高風險。
廣州市市場監管局信用風險監管處處長伍大軍(jun) 介紹,重點行業(ye) 企業(ye) “白名單”實行年度管理,有效期1年,到期自動失效;每年7月,市場監管局會(hui) 對重點行業(ye) “白名單”企業(ye) 進行重新認定。
伍大軍(jun) 介紹:“我們(men) 從(cong) 智能與(yu) 新能源汽車、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與(yu) 健康產(chan) 業(ye) 、智能裝備與(yu) 機器人、軌道交通、新能源與(yu) 節能環保、數字創意等戰略新興(xing) 行業(ye) 進行認定。先後兩(liang) 批白名單認定了7651戶企業(ye) ,今年我們(men) 要進一步拓展白名單覆蓋範圍,根據省市戰略發展方向進行動態調整。我們(men) 現在設計的製度就是‘可進也可退’,進入以後並不是長期或永久,而是一個(ge) 輪流淘汰的機製,兼顧包容和審慎監管,達到發展和安全的平衡點。為(wei) 了避免出現監管盲區,我們(men) 采用‘觸發式監管’,一旦企業(ye) 的信用風險分類等級發生變化,我們(men) 的信息就發出預警,自動派發到基層如市場監管所實施檢查。”
針對重點行業(ye) “白名單”企業(ye) ,廣州實行“1年最多查1次”“進1次門,查多項事”等包容監管措施;同時,相關(guan) 部門還會(hui) 在“白名單”企業(ye) 申請認證、申報獎項、參加標準製定修訂、參與(yu) 各級標準化技術委員會(hui) 工作和技術性貿易措施應對等事項中加強指導幫扶。
伍大軍(jun) 表示,實踐過程中不難發現,“無事不擾”促進了政企關(guan) 係的良性提升。“從(cong) 統計數據來看,從(cong) 2023年1月至11月,廣州市新登記的戰略新興(xing) 行業(ye) 的市場主體(ti) 達到18.45萬(wan) 戶,同比增長19.95%,高速度的發展印證了寬鬆的環境對他們(men) 的激發作用。”伍大軍(jun) 說。
無論是北京,還是廣州,“無事不擾”都不代表無事不查、放任不管,更不意味著相關(guan) 經營主體(ti) 的“高枕無憂”,而是激勵和倒逼企業(ye) 重視自我管理,並以科技賦能,不斷提升監管效能。據了解,北京市正嚴(yan) 格落實加強非現場監管三年行動計劃重點任務,截至2026年底,計劃實現非現場檢查量占比超過60%,到2027年底超過80%。
林影表示:“今年北京還有一項重要的改革舉(ju) 措,就是全麵推行非現場監管。各監管部門將充分探索運用視頻AI識別、人工智能、大數據篩查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去發現潛在的風險隱患,代替傳(chuan) 統的‘巡街式’‘拉網式’的現場檢查方式,大幅減少現場檢查對經營主體(ti) 正常經營活動的打擾,最終還是要實現監管‘高效’而企業(ye) ‘無感’的目標。”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