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4萬多張可愛可敬的麵孔 4萬多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張恩傑 發布時間:2020-05-18 09:34: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本報記者專(zhuan) 訪中國攝影家協會(hui) 主席李舸 聽他講述組織攝影隊在武漢拍攝援鄂醫療隊員的故事

  4萬(wan) 多張可愛可敬的麵孔 4萬(wan) 多個(ge) 感人至深的故事

  新冠疫情下,中國攝影家協會(hui) 主席、人民日報攝影記者李舸和他的100多名攝影隊員,不懼危險、逆行武漢,拍攝4.2萬(wan) 多名援鄂醫療隊員摘下口罩,露出可愛可敬的麵孔的瞬間,也記錄了4.2萬(wan) 多個(ge) 感人至深的故事。

  就在5月15日,剛剛結束醫學隔離觀察的李舸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zhuan) 訪時稱,為(wei) 4.2萬(wan) 多名援鄂醫療隊員拍攝肖像、為(wei) 曆史建檔,這麽(me) 龐大的工程在世界攝影史上幾乎是沒有過的。“這群像背後,彰顯的是不屈不撓的中國精神,以及抗擊疫情當中的民心國力,同時也為(wei) 援鄂醫療隊員提供了一次釋放壓力,舒緩心情的機會(hui) 和理由,打開了一道情感的閘門。”李舸還透露稱,今年6月,國家博物館將以他們(men) 拍攝的這4.2萬(wan) 多名援鄂醫療隊員的肖像為(wei) 主題,舉(ju) 辦大型的攝影展覽。

  工作量大

  100多人為(wei) 4.2萬(wan) 多醫護人員拍攝

  北青報:李主席,談談您作為(wei) 領隊,帶領中國攝影家協會(hui) 隊員赴湖北采訪拍攝4.2萬(wan) 名援鄂醫療隊員的初衷,對於(yu) 這麽(me) 龐大的工程量,你們(men) 具體(ti) 是怎樣開展工作,做好任務分解的?

  李舸:2月20日,中國攝協赴湖北抗擊疫情攝影小分隊一行搭乘高鐵到達武漢。此番主要任務就是要為(wei) 全國各地馳援湖北的醫務人員拍攝個(ge) 人肖像,記錄他們(men) 救死扶傷(shang) 的精神麵貌,同時也是為(wei) 曆史留檔。

  可以說,拍攝4.2萬(wan) 餘(yu) 名援鄂醫療隊員,這麽(me) 龐大的工程在世界攝影史上幾乎是沒有過的。雖然在抗日戰爭(zheng) 時期,我軍(jun) 戰地記者也曾為(wei) 敢死隊員拍攝過肖像,但那時由於(yu) 物資匱乏,拍攝的人數極為(wei) 有限。

  況且麵對這次新冠疫情,我們(men) 攝影小分隊一行5個(ge) 人,拍攝力量是遠遠不夠的。所以在出發前,就已經開始跟赴湖北采訪的多家媒體(ti) 記者溝通聯絡拍攝事宜。此後,湖北武漢、河南的攝影團隊、人民畫報的團隊陸續加入,還有幾位醫療隊裏愛好攝影的醫護人員參與(yu) ,一共有100多人組成了一支強有力的拍攝團隊。

  拍攝隊伍雖然整合了,但無論是工作量,還是拍攝環境均困難重重。起初,我們(men) 攝影小分隊,一組兩(liang) 人,在醫院裏隻能是醫護人員交接班的時候拍攝,這樣一天下來才拍50多人,效率不高。而且我們(men) 每天長達十多個(ge) 小時在醫院的各個(ge) 病區穿梭,不僅(jin) 自己的體(ti) 力精力承受不住,還增加了被感染的風險。

  後來我們(men) 在中央赴湖北指導組宣傳(chuan) 組的統一安排下,在國家衛健委宣傳(chuan) 司的協調下,與(yu) 各個(ge) 醫療隊的領隊溝通,去他們(men) 駐地酒店拍攝。這樣,拍攝效率迅速提升,最多時每人一天可拍攝一支醫療隊,180多人。3月底我們(men) 的拍攝任務基本上就已完成了。這其中,我自己拍攝的醫務人員肖像有2000多張。

  拍攝瞬間

  選好角度抓拍醫護人員摘口罩

  北青報:在疫情一線抗疫的人們(men) ,都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將自己包裹得嚴(yan) 嚴(yan) 實實,這樣的裝備是否增加了你們(men) 的拍攝難度,那麽(me) 你們(men) 又是如何克服這一困難的?

  李舸:是的,首先對於(yu) 醫護人員來說,他們(men) 穿著厚厚的防護服在病區工作四五個(ge) 小時。如此長時間、高強度的救護工作是非常不容易的。

  那麽(me) 選擇什麽(me) 時候保證拍攝順利進行,又不增加醫護人員的負擔就顯得尤為(wei) 重要。通常,在醫院有兩(liang) 個(ge) 拍攝的時間窗口,一個(ge) 是醫護人員從(cong) 病房交接班出來,吃飯前的空當,這時候總得摘下口罩,可以拍攝到他的麵孔。再有一個(ge) 就是從(cong) 病區出來後在緩衝(chong) 區進行洗消,進入淋浴間的前一刻,醫護人員會(hui) 把口罩扔到垃圾桶裏。為(wei) 此,這個(ge) 時間卡得很緊,每人隻有一分鍾左右的拍攝時間,而摘口罩的這個(ge) 動作也隻有短短幾秒鍾。這就需要我們(men) 攝影師提前做好工作預案,選好角度和場景,按動快門,抓拍下這一瞬間。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的援鄂醫療隊員裏,90後、00後的年輕人有一萬(wan) 多人,而且大多是女性。她們(men) 平時很在乎自己的容貌和精神狀態,經常會(hui) 自拍一些美顏照片。而當她們(men) 從(cong) 病區裏走出,摘下口罩,臉上有疲態和勒痕顯現時,有人不大願意被拍攝,所以我們(men) 完全尊重她們(men) 的意願,說可以,我們(men) 就拍。不願意馬上拍的,我們(men) 就等她狀態調整過來,再去拍。

  另外,除了拍肖像,我們(men) 還在病房裏對醫療隊員進行新聞采訪。穿著厚厚的隔離服,戴著口罩,隔著起了霧的護目鏡,有時看不清照相機鏡頭裏的影像。另外剛開始我們(men) 進“紅區”會(hui) 把相機裹上保鮮膜,結果發現這樣不但取景更困難,而且保鮮膜的縫隙和褶皺,還不容易消殺幹淨。後來隻好將保鮮膜撕掉,提著裸機上陣,回到駐地賓館,用酒精消殺照相機鏡頭。

  釋放壓力

  幫醫護人員打開情感閘門

  北青報:您自己拍攝了2000多張醫護人員的肖像,這其中哪幾張讓您印象深刻,最能打動您?

  李舸:這裏麵沒有“最”。在我看來,我們(men) 抓拍下的不僅(jin) 是4.2萬(wan) 多張可愛可敬的麵孔,也是記錄了4.2萬(wan) 多個(ge) 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們(men) 每個(ge) 人身上都有閃光點。我們(men) 除了給他們(men) 拍攝照片以外,還錄視頻,讓他們(men) 說出此時此刻最牽掛的人,這樣的短視頻大概錄了好幾千人。他們(men) 麵對鏡頭都真情流露,有的說自己父親(qin) 去世了,疫情結束後,要到父親(qin) 墳頭上一炷香;有的說自己的兩(liang) 個(ge) 母親(qin) (母親(qin) 和婆婆)都住院了,無法抽身照顧,就在醫院裏盡心盡力護理好別人的母親(qin) ;有的說自己在這裏抗疫救人,沒有陪自己的寶寶走出人生第一步,很遺憾……等等,這讓我看到了特殊時期呈現在他們(men) 身上的舍小家為(wei) 大家的情懷與(yu) 擔當。

  我還清楚地記得,我拍攝的福建省立醫院婦產(chan) 科主管護師徐健,她所護理的那位98歲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是我國天文學泰鬥韓天芑。在醫療隊員的傾(qing) 力救治和精心護理下,他病情好轉,轉到了普通病房,之後又康複出院。這個(ge) 事讓我很受觸動。後來聽說整個(ge) 湖北省有3600多名80歲以上的老人,7位百歲以上老人身患新冠肺炎得到了成功救治。這傳(chuan) 遞出一個(ge) 信息,就是我國始終將人民群眾(zhong) 的生命健康安全放在第一位。

  另外打動我的,還有福建醫科大學附屬協和醫院的醫生杜厚偉(wei) 。他是一個(ge) 比較剛硬的人,也是當天下班走出病房的最後一個(ge) 人。他看到我正在對一兩(liang) 個(ge) 護士進行采訪拍攝,不屑地說這有啥可拍攝的,他就先去洗澡了。等他洗完澡後,看到我們(men) 還在原地等著他,於(yu) 是就同意了我們(men) 的采訪拍攝。他戴著口罩,我們(men) 給他錄視頻的時候,他說的第一句話還很正常,到了第二句話情緒就控製不住了。他哽咽地說,他很想陪父母一起過個(ge) 年。每年過春節的時候,他在醫院裏值班,沒辦法陪著父母,而在這次新冠疫情下,對很多老年患者的治療過程中,想到了自己的父母。

  我們(men) 以相機為(wei) 媒介,與(yu) 醫護人員交心,給他們(men) 提供了一次釋放壓力,舒緩心情的機會(hui) 和理由,打開了一個(ge) 情感的閘門。一位心理衛生科醫生說,你們(men) 這種拍攝方式,真的是非常好的心理治療。同樣醫護人員在下班後也通過手機微信與(yu) 患者進行深度溝通,進行心理疏導,還幫患者下載各種資訊,豐(feng) 富患者的生活。醫患之間的信任感,為(wei) 治愈疾病注入了強大的信心和動力。

  主題展覽

  記錄下武漢抗疫最真實的樣子

  北青報:在武漢采訪拍攝的這段時間,您的生活狀態怎樣?

  李舸:我最近用自己拍攝的123張照片做了一部短片,名為(wei) :《武漢,9秒66天》。123,寓意武漢從(cong) 1月23日開始,進入了一段艱苦卓絕的抗疫曆程。這123張照片的曝光時長加起來大約隻有9秒鍾,而這短暫的幾秒,記錄了我們(men) 從(cong) 寒冬中的恐慌到暖春下的淡定;從(cong) 搶救生命的“紅區”到隔離生活的社區;從(cong) 聚焦4.2萬(wan) 餘(yu) 名醫療隊員到麵對上千萬(wan) 武漢市民。

  在抗擊疫情的武漢,人們(men) 的活動範圍並不大,能隨意走動的人員不多,醫護人員是每天醫院、駐地酒店兩(liang) 點一線,警察在執勤點上維持秩序,社區誌願者、快遞小哥、出租車司機都有自己的工作重心。隻有我們(men) 攝影記者的活動空間相對比較大,職業(ye) 的特性決(jue) 定著我們(men) 有義(yi) 務拍攝記錄下武漢抗疫最真實的狀態。目前我的照片中還沒有慶祝與(yu) 歡笑,有的隻是疫情之下,武漢這座城市裏所有人的抱團取暖、艱難前行。

  那時,我們(men) 每天的精神狀態像被上了發條一樣,渾身的弦繃得很緊,根本不知道疲倦是啥滋味。從(cong) 醫院或醫療隊員駐地酒店拍攝回來的路上,我們(men) 還會(hui) 采訪疫情之下的警察、誌願者、社區工作者們(men) 的工作狀態,也會(hui) 去記錄普通武漢市民宅家防疫的生活狀態。

  我們(men) 始終有強烈的使命感,因為(wei) 類似方艙醫院、雷神山、火神山醫院,這些特殊時期的場景,你當時不及時拍攝的話,等疫情取得階段性成果,這些醫院清零了、休艙了,你再想補拍,那是不可能的了。所以我們(men) 隻要有時間就不停地拍攝,這是為(wei) 曆史留檔。

  直到上個(ge) 月底,我才回到北京,這時緊繃的神經終於(yu) 放鬆下來,才體(ti) 會(hui) 到了那種疲倦感。目前我正在整理拍攝的照片,因為(wei) 下個(ge) 月,國家博物館將以我們(men) 拍攝的這4.2萬(wan) 多名援鄂醫療隊員的肖像為(wei) 主題,舉(ju) 辦大型的攝影展覽。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