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讓“智能+”深度融入經濟主戰場

王延斌 俞慧友 郝曉明 發布時間:2020-05-27 09:38:00來源: 科技日報

  在全球最大的塔機智能工廠裏,機器人接手了一切。從(cong) 原材料分揀、上料到自動切割,再到下料件自動分揀,整個(ge) 流程都由智能裝備“主導”。中聯重科黨(dang) 委書(shu) 記詹純新委員將這一幕帶到兩(liang) 會(hui) 上,與(yu) 大家分享自己的理念:

  隻有AI與(yu) 工業(ye) 製造深度融合,方能推動生產(chan) 線、車間、企業(ye) 的根本性變革,重塑傳(chuan) 統場景,打造創新業(ye) 態。

  “發展新動能不斷增強。科技創新取得一批重大成果。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持續壯大,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加快升級。”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這37字圖景,“智能+”是關(guan) 鍵實現手段之一。科技日報記者采訪部分代表委員,他們(men) 的共識是:科技創新成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新動能。當代表著科技最高水準的“智能+”進入經濟主戰場後,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逐步升級,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開始壯大。

  “智能經濟”入局,大洗牌的時代來了

  在長沙的部分道路,市民可用手機預約體(ti) 驗無人駕駛出租車;在上海的一些醫院,醫生開始利用AI醫學影像分析等技術輔助診斷;在山東(dong) ,養(yang) 豬場正利用智能係統精細管理……

  當下,智能經濟的代表之一人工智能早已跨越了流行概念階段,成為(wei) “中流砥柱”——AI技術正加速在眾(zhong) 多產(chan) 業(ye) 落地並進入尋常百姓家;“智能經濟”在各地呈加速蔓延之勢。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今年第一季度,包括病區管理、流行性病學調查、藥物研發、輔助醫療、社區防控等方麵,智能技術作用獨特。同時,AI賦能各行業(ye) ,包括醫療健康、智能製造、物流配送、在線辦公等領域,催生了一幕幕新場景。

  上述種種,早已被代表委員察覺,被收入議案、提案中。

  百度董事長李彥宏委員今年帶來四項提案,其中有三項與(yu) AI有關(guan) 。他認為(wei) ,在新的創新紅利期,智能經濟以AI為(wei) 核心驅動,後者將從(cong) 人機交互、基礎設施、行業(ye) 應用三個(ge) 層麵對社會(hui) 、經濟和生活產(chan) 生革命性影響。

  以科技為(wei) 底色的智能經濟入局,意味著各行業(ye) 將迎來一次重新洗牌:原先的領跑者未必仍然領先,落後者亦有後發優(you) 勢,隻有搶占先機才有機會(hui) 晉級、領跑。

  “傳(chuan) 統產(chan) 業(ye) 在科技賦能之下,吸收新能量,將躍升到更加先進的軌道上運行。”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代表有兩(liang) 份建議與(yu) “產(chan) 業(ye) 躍升”有關(guan) ,他認為(wei) 躍升的關(guan) 鍵在於(yu) 智慧經濟,後者要依托於(yu) 新基建發展。

  這是代表委員們(men) 普遍的觀點:科技賦能,企業(ye) 才能在大洗牌的時代“立得住、活得好”。

  代表委員“現身說法”,新場景一浪接著一浪

  每10分鍾產(chan) 出1節塔機標準節,每90分鍾產(chan) 出1條起重臂,每110分鍾下線1台塔機,這是中聯重科打造的全球最大塔機智能工廠的生產(chan) 效率。支撐起其高效、高質的“秘密”在於(yu) 12條智能化生產(chan) 線、100多台機器人、1萬(wan) 多個(ge) 傳(chuan) 感器為(wei) 這座工廠裝上了“聰明”的大腦、“靈活”的手臂……

  從(cong) 南方到北方,從(cong) 東(dong) 部到西部,上述一幕似曾相識。

  一隻搭載著智能攝像頭的機械臂對準產(chan) 品上密布的質量監測點,一下就能“刷”出缺陷。在海爾集團總裁周雲(yun) 傑代表看來,工業(ye) 互聯網與(yu) AI的“聯姻”,相當於(yu) 請了一個(ge) 待在生產(chan) 線上的AI專(zhuan) 家,檢測效率提升50%以上,缺陷檢出率高達99.5%。

  他認為(wei) ,工業(ye) 互聯網是繼移動互聯網之後最大的經濟機會(hui) ,也是新基建的核心要素,為(wei) 經濟社會(hui) 提供重要發展動力。

  在創造了中國機器人史上200餘(yu) 項行業(ye) 第一之後,新鬆機器人自動化股份公司創始人、機器人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曲道奎教授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他們(men) 以智能製造為(wei) 利刃,推動眾(zhong) 多傳(chuan) 統企業(ye) 智慧升級,支持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駛入正軌,形成了新的增長點、增長極。

  他深有感觸:“智能製造為(wei) 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循環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無論是科技公司,還是產(chan) 業(ye) 巨頭,都在加緊圍繞智能經濟生態布局。數據顯示:截至去年6月,中國的人工智能企業(ye) 數量已超過1200家,“智能+”新模式、新業(ye) 態不斷湧現。

  政府、企業(ye) 謀勢而動,既需駿馬揚蹄也要打通堵點

  在曆史的大趨勢麵前,沒有旁觀者。不管是政府、企業(ye) ,還是一線工人,都要做好準備。

  去年9月,科技部印發了《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工作指引》,計劃到2023年布局20個(ge) 左右的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積累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做法。武漢、長沙等多個(ge) 城市建立了智能網聯汽車測試示範區;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已落戶上海、深圳、濟南和青島。

  沈陽是中國機器人的發源地,擁有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東(dong) 北大學為(wei) 代表的科研機構和以新鬆機器人為(wei) 代表的高新企業(ye) 。正因為(wei) 此,東(dong) 北大學校長趙繼委員提交了關(guan) 於(yu) 支持沈陽工業(ye) 互聯網創新發展的提案,給出了支持沈陽作為(wei) 國家工業(ye) 互聯網創新發展東(dong) 北區域中心城市等三大建議;而沈陽市政協主席韓東(dong) 太委員提出了籌建“國家智能機器人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議。

  在駿馬揚蹄的同時,代表委員們(men) 也在關(guan) 注智能製造落地的堵點。

  “當前,一些龍頭企業(ye) 已處於(yu) 全球第一陣營,技術創新進入‘無人區’。”詹純新委員向科技日報記者表示,更進一步,必須加大投入做好基礎研究,用原創成果支撐應用創新。作為(wei) 國有大型裝備製造企業(ye) 的當家人,沈陽鼓風機集團黨(dang) 委書(shu) 記戴繼雙代表向記者強調,“企業(ye) 要想可持續、高質量發展,必須擁有‘看家護院’的技術,隻能靠自己研發”。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AI合成主播加盟兩會報道展示傳播方式新格局

    這位不一樣的主播,能夠精力充沛地全天候在線,根據會議進程,隨時為人們提供各種新聞資訊,報道的實時性將大大增強。[詳細]
  • AI算法可快速診斷新冠肺炎患者

    運用人工智能(AI)算法檢查胸部CT影像和病史,可以快速準確地診斷新冠肺炎患者。而以CT影像輔助,診斷就有了第二道防線,從而能確保第一時間對疑似患者進行更為精準的診療。[詳細]
  • AI新算法能識別不同類型腦損傷

    據英國劍橋大學官網14日消息,該校和帝國理工學院的科學家開發出一種新AI算法,並借助大量CT掃描數據對其進行臨床驗證和測試,結果表明其能成功檢測、分割、量化並區分不同類型腦部病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