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昆陽路越江大橋主橋順利合龍 黃浦江上第13座大橋全橋貫通
中新網上海5月28日電 (王子濤)5月28日淩晨,曆時7個(ge) 多月緊張施工,上海昆陽路越江大橋成功“牽手”浦江兩(liang) 岸,標誌著黃浦江上第13座大橋實現全橋貫通。
昆陽路越江大橋又稱閔浦三橋,工程全長約3.49公裏,上層供機動車輛通行,建設規模雙向6車道,設計時速60千米/小時;下層供人非通行,行人和非機動車可通過兩(liang) 岸垂直電梯到達主橋的下層橋麵,從(cong) 而實現過江。建成後,附近居民往來閔行、奉賢,將由原來的約40分鍾縮短至約5分鍾。
大橋主橋橋墩立於(yu) 黃浦江中,在視覺上將水麵“切”成兩(liang) 截。主梁共61個(ge) 節段,分三個(ge) 施工階段進行架設,其中,懸臂吊裝施工階段,采用一邊拚裝梁段,一邊安裝斜拉索的方式,使橋麵南北對稱逐段向兩(liang) 岸延伸,直至與(yu) 南北兩(liang) 岸跨處分別“牽手”,實現大橋合龍。
由於(yu) 鋼結構對溫度的敏感性,大橋合龍段的梁長需根據合龍時溫度進行確定。為(wei) 此,建設者每隔2小時對鄰近合龍段的3個(ge) 已完成梁段的標高、合龍口全斷麵長度及鋼箱內(nei) 外溫度進行全麵觀測,找出主梁溫度的變化規律。經過72小時的連續觀測,建設者在對比該區域近五年氣象資料的基礎上,結合合龍過程理論數據與(yu) 現場實測數據展開分析,推算出合龍當天的主梁姿態,確定合龍段的低溫安裝時機和配切量,確保了高精度拚接合龍的最終實現。
昆陽路越江大橋是黃浦江上第13座越江大橋,此前還有12座越江“元老”:南浦大橋、楊浦大橋、盧浦大橋、徐浦大橋、奉浦大橋、閔浦大橋、閔浦二橋、鬆浦大橋、鬆浦二橋、鬆浦三橋、金山鐵路特大橋、辰塔公路橫潦涇大橋,這些跨黃浦江大橋留下了諸多世界紀錄。作為(wei) 其中最年輕的一員,昆陽路越江大橋也創造和刷新著屬於(yu) 自己的新紀錄:
浦江上“紮根”最深的大橋。由於(yu) 現在的建設標準較過去有所提高,昆陽路越江大橋樁基極深,主橋基礎采用直徑1.5米的大口徑鋼管樁,在黃浦江越江工程中尚屬首次。每根鋼管樁長度達70米,豎起時相當於(yu) 25層樓的高度,重量達60噸。70根70米長的主墩鋼管樁沉樁時總錘擊數高達35萬(wan) 次,為(wei) 大橋“紮根”黃浦江打下堅實基礎,創造了上海市內(nei) 河航道橋梁樁基深度和難度的新紀錄。
引橋全預製裝配式越江大橋。和很多“元老”不同,昆陽路越江大橋引橋部分采用了橋梁預製裝配技術進行建造,跨江大橋引橋采用全預製拚裝技術在國內(nei) 尚屬首例。大橋各類構件先在工廠內(nei) 進行預製,運至現場後再行拚裝,有效減少了現場支架現澆的工作量,大大縮短了施工作業(ye) 時間,保障了工程質量。大橋在引橋建設中,使用了高達23.15米的雙根雙節立柱,創造了目前上海預製拚裝立柱的最高紀錄。
錯層布置實現“人非機”共走廊。昆陽路越江大橋是一座能“走”的大橋。考慮到主橋橋麵較高,為(wei) 減小人非上橋高度,主橋的整體(ti) 式箱型主梁采用了獨特的“錯層布置”設計。上層供機動車輛通行,建設規模雙向6車道,設計時速60千米/小時;下層供人非通行,行人和非機動車可通過兩(liang) 岸垂直電梯到達主橋的下層橋麵,從(cong) 而實現過江。
據悉,大橋主橋貫通後,還將對全橋索力進行調整,並完成橋麵及附屬設施施工,整座大橋計劃於(yu) 2020年內(nei) 基本建成。建成後的昆陽路越江大橋將有效連接閔行、奉賢兩(liang) 區,為(wei) 該區域上下遊11公裏範圍內(nei) 市民越江出行打通要道,成為(wei) 繼奉浦大橋、閔浦大橋、閔浦二橋(軌道交通5號線南延伸段)、虹梅南路隧道後,奉賢地區市民穿越黃浦江進入市區的第五條通道。附近居民往來閔行、奉賢兩(liang) 區,將由原來的必須繞行耗時約40分鍾縮短至約5分鍾。
上海市交通委表示,將結合本市疫情防控工作形勢,繼續築牢疫情防控網,全力以“複”抓生產(chan) ,安全、優(you) 質、高效地推進昆陽路越江大橋建設,確保年內(nei) 建成。(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