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分鍾偷看上萬次:別再讓手機App繼續偷窺
十幾分鍾訪問手機照片和文件近2.5萬(wan) 次;一小時內(nei) 嚐試自啟動近7000次並不停讀取通訊錄……最近,一位大三學生驚訝地發現,自己使用的一些手機App,正在暗中頻繁地獲取私人信息。(《央視新聞》6月8日)
眾(zhong) 所周知,日常生活中,我們(men) 在享受手機App觸手可及的便利時,也在不斷讓渡著自己的年齡、性別、電話、位置等個(ge) 人信息。但一些App被曝如此高密度、大範圍的信息讀取行為(wei) ,還是讓人深感不安。
手機App的這些偷窺小動作,都是出自利益考量:獲取更具體(ti) 的用戶信息以實現精準營銷,從(cong) 而提高“日活躍用戶”等數據流量,並進而吸引更多融資、獲得更多營收等。
筆者曾在某購物App瀏覽過幾個(ge) 美妝商品,結果第二天就在社交App上收到了同類產(chan) 品的廣告推送。我在感到驚訝的同時,又深覺警惕:如果如此私人化的購物行為(wei) 都會(hui) 被賦予來自商業(ye) 的“凝視”,那麽(me) 我們(men) 的生活到底還有什麽(me) 不是秘密呢?
技術並無立場傾(qing) 向,但技術的應用不可不講倫(lun) 理。所有的手機App都應更好地服務於(yu) 我們(men) 的日常生活,而非成為(wei) 資本獵取的工具。在資本運作邏輯下,手機App逐利的屬性難以改變,我們(men) 很難期待它們(men) 能自覺維護用戶的利益。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手機App往往被當作一個(ge) 工具而非活生生的人,來自道德的壓力能產(chan) 生的作用十分微小。對此,我們(men) 必須要以更具體(ti) 、更明確的方式來實現對手機App“偷窺”問題的監管。
首先,手機App的開發者必須要明確自身的活動界限。在大數據時代,用戶信息的價(jia) 值愈發重要,如何獲取、保管和使用這些信息是開發者必須要考慮的問題。這不僅(jin) 關(guan) 係到App自身的商業(ye) 價(jia) 值,也事關(guan) 用戶的信任和隱私安全。國家互聯網應急監測中心分析發現,在目前下載量較大的千餘(yu) 款移動App中,每款應用平均申請25項權限,其中申請與(yu) 自身業(ye) 務無關(guan) 權限的App數量占比超過30%。這個(ge) 數字的背後,是這些App開發者們(men) 的別有用心,也是加強相關(guan) 監管的重要突破口。
理想狀態下,手機App的開發者們(men) 必須要在自身的業(ye) 務範圍之內(nei) 申請訪問權限,並嚴(yan) 格遵循用戶使用協議,征得用戶同意。本著“誰收集,誰負責”的原則,相關(guan) 用戶信息必須被妥善保管,任何二次利用以及與(yu) 其他App的共享共用也必須在用戶同意的範圍內(nei) 進行。
其次,手機應用平台要承擔起審核和監督的職責。除了製定統一的開發標準之外,還要進行事先的審查和檢測,如果有惡意超範圍獲取用戶隱私、收集用戶數據的行為(wei) ,就必須做出嚴(yan) 肅處理。
最後,行業(ye) 監管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目前國家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已經出台了一係列相關(guan) 標準,包括移動互聯網應用商店安全防護要求、移動終端開放平台及應用程序安全框架、移動互聯網惡意程序描述格式等。但目前這些標準僅(jin) 是推薦參考標準,並不具有強製性。要實現有序的手機應用行業(ye) 發展,必須要建立統一的強製性行業(ye) 監管規範,將手機應用平台和手機App開發者的行為(wei) 全部納入監管框架,讓整個(ge) 行業(ye) 的發展有法可依。
握在手裏的手機居然成了隱私泄露的隱患,這在讓人觸目驚心的同時也給我們(men) 敲響了警鍾。各方隻有協同努力,才能讓這些App不敢再隨意亂(luan) 動我們(men) 的手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