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決戰脫貧攻堅 | 沙窩窩長出金蛋蛋

發布時間:2020-06-11 16:49:00來源: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日前,記者乘車從(cong)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克陶縣皮拉勒鄉(xiang) 依也勒幹村出發,一直向西,大概10分鍾,一片花香四溢、鬱鬱蔥蔥的果樹林映入眼簾。

  據自治區紀委常委、駐村第一書(shu) 記阿迪力·艾力介紹,此處原本是一片戈壁灘,一荒廢就是百餘(yu) 年。在自治區紀委監委駐村工作隊和當地幹部群眾(zhong) 努力下,將這裏變成了一片林果基地。目前,當地依托該林果基地形成的產(chan) 業(ye) 群解決(jue) 就業(ye) 人數已達260餘(yu) 人。這裏也被當地群眾(zhong) 譽為(wei) 能產(chan) 出“金蛋蛋”的好地方。

  依也勒幹村是自治區紀委監委駐村點,是個(ge) 深度貧困村。全村共759戶,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34戶。沒有產(chan) 業(ye) ,人多地少,增收渠道狹窄,農(nong) 民不願意外出務工,村集體(ti) 收入更是一度負增長,是當地脫貧攻堅工作中一塊難啃的“硬骨頭”。

  “以前村裏人均1.2畝(mu) 地,而且土層薄,30厘米以下都是石頭、沙子。當地老百姓隻會(hui) 種小麥、玉米,種棉花、蔬菜等經濟作物沒人願意學,種杏樹、桃樹更是想都不要想!”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祖農(nong) 江·亞(ya) 森說道。

  為(wei) 打破發展增收瓶頸,駐村工作隊決(jue) 定把發展產(chan) 業(ye) 作為(wei) 攻堅目標。“我們(men) 選定了5000畝(mu) 戈壁荒地用來建設林果基地。基地建設將新增耕地人均1畝(mu) 以上,同時培育以巴仁杏、西梅、桃子、大果沙棗為(wei) 主的特色林果產(chan) 業(ye) ,帶動旅遊業(ye) 、養(yang) 殖業(ye) 、加工屠宰業(ye) ,形成良性循環,讓老百姓有一個(ge) 持續增收的支柱產(chan) 業(ye) 。”阿迪力·艾力說。

  工作隊不等不靠,說幹就幹,與(yu) 村“兩(liang) 委”組建了10個(ge) 攻堅小組,一個(ge) 攻堅小組負責一個(ge) 村民小隊,幹部親(qin) 自上陣、衝(chong) 在地頭,組織帶領群眾(zhong) 挖溝修渠、篩沙換土、栽樹澆水。

  “基地開工初期,有限的資金隻能用在挖掘機、運土車上,挖樹坑、篩沙換土、種樹、填土我們(men) 自己上。工作隊、村‘兩(liang) 委’和黨(dang) 員成立衝(chong) 鋒隊,什麽(me) 事都帶頭幹。”工作隊副隊長朱健說。

  基地到處是戈壁石,最缺的就是土。為(wei) 了解決(jue) 土壤問題,通過“就地采土”和“外場運土”相結合,用篩子篩出戈壁上的土壤,並將村土地平整過程中產(chan) 生的土壤直接拉至林果基地,用來改善土壤環境。

  篩沙換土是最累、最髒、最艱難的工序。為(wei) 留下寶貴的土壤,基地所有挖出的戈壁料,都需要人工過篩,將篩出的石頭拉走,把剩餘(yu) 的沙土和新拉來的熟土再混合回填。為(wei) 確保栽樹成活率,基地換填深度全部在半米以上。工作隊那時創可貼買(mai) 得最多,堅硬的石頭割破了手,貼上創可貼繼續幹,三四月份的風沙吹在臉上刀割似的疼,七八月份的烈日曬得人皮膚爆皮。

  回憶起當時的情景,工作隊隊員趙呈嶺笑嗬嗬地講:“這裏春季風沙大,每當篩戈壁料時更是漫天黃土,就像‘雲(yun) 間仙境’,嘴裏、鼻子、身上全是土,一天下來抖上幾下身上可以掉幾斤土。”

  栽下梧桐樹,鳳凰自然來。在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祖農(nong) 江·亞(ya) 生帶領下,記者來到正在林果基地噴藥的護林員阿布都卡德爾·努爾敦身邊。“我在林果基地工作每年有1萬(wan) 元固定收入,還承包了30多畝(mu) 地,今年果樹開始結果了,還會(hui) 有一筆不小的收入。”阿布都卡德爾·努爾敦說。

  “目前,林果基地果樹栽種規模已達3500餘(yu) 畝(mu) ,已完成2000多畝(mu) 標準化全麵換土施肥,都開花結果了,今年繼續對剩餘(yu) 的1500畝(mu) 土地全麵換土栽植。”阿迪力·艾力介紹,目前當地已成立了由116名貧困戶參加的林果技術服務合作社,實現了村集體(ti) 有增收、農(nong) 戶有產(chan) 業(ye) 、務工有渠道。

  林果基地目前初具規模,已成為(wei) 依也勒幹村一棵“梧桐樹”,吸引了各類相關(guan) 產(chan) 業(ye) “棲息”。林果基地周邊已變成科目三駕駛訓練基地;投資2000萬(wan) 元的“水上樂(le) 園”農(nong) 業(ye) 觀光項目已開工建設,預計7月底可開園迎客;基地換土產(chan) 生的大量砂石料,吸引了兩(liang) 家砂石料廠落戶,廢料變成“香餑餑”。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