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盡銳出戰 堅決打贏昌都脫貧攻堅戰

發布時間:2020-06-17 16:17:00來源: 西藏日報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實現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關(guan) 鍵任務和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關(guan) 鍵一步,也是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根本要求。昌都作為(wei) 西藏貧困發生率最高、扶貧成本最高、貧困程度最深、脫貧難度最大的區域,是全區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自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昌都市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導,深入貫徹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wei) 增強“四個(ge) 意識”、堅定“四個(ge) 自信”、做到“兩(liang) 個(ge) 維護”的政治檢驗,作為(wei) 最大的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始終把黨(dang) 的領導貫穿脫貧攻堅全過程各環節,突出民生為(wei) 本,著眼邊疆鞏固,結合保護生態,正確處理長期性和短期性問題,統籌兼顧當前與(yu) 長遠,認真落實“五級書(shu) 記”抓扶貧和黨(dang) 政“一把手”脫貧責任製,盡力而為(wei) 、量力而行,既不降低標準、影響質量,也不調高標準、吊高胃口,用繡花的功夫全力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各項工作,昌都市脫貧攻堅實現從(cong) 溫飽型扶貧向發展型脫貧轉變,從(cong) 依賴政策性補貼救助向激發貧困群眾(zhong) 內(nei) 生動力轉變,從(cong) 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從(cong) 單一政府扶貧向專(zhuan) 項扶貧、行業(ye) 扶貧、社會(hui) 扶貧等“多位一體(ti) ”大扶貧格局轉變,從(cong) 整體(ti) 扶貧向聚焦深度貧困地區轉變,廣大群眾(zhong) 思想觀念從(cong) “要我脫貧致富奔小康”向“我要脫貧致富奔小康”轉變。2019年底,昌都市1127個(ge) 貧困村全部退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11縣(區)全部基本消除絕對貧困。

  一、產(chan) 業(ye) 扶貧換“窮業(ye) ”

  發展產(chan) 業(ye) 是實現脫貧的根本之策,必須因地製宜,把培育產(chan) 業(ye) 作為(wei) 推動脫貧攻堅的根本出路。昌都市立足資源稟賦、產(chan) 業(ye) 基礎和市場需求,正確處理農(nong) 牧民城鎮就業(ye) 和就近就便、不離鄉(xiang) 不離土、能幹會(hui) 幹的關(guan) 係,正確處理脫貧與(yu) 致富、脫貧與(yu) 脫困、近期與(yu) 遠期、大產(chan) 業(ye) 與(yu) 小產(chan) 業(ye) 、建檔立卡貧困戶與(yu) 非建檔立卡貧困戶、需要與(yu) 可能的關(guan) 係,確立“優(you) 勢區域、優(you) 勢產(chan) 業(ye) 、優(you) 勢資源、優(you) 先發展”和“區域集中、規模做大、質量提升、效益提高”的發展思路,圍繞“五大養(yang) 殖基地”和“七大種植基地”產(chan) 業(ye) 布局,重點扶持種植、養(yang) 殖、加工、旅遊文化、商貿流通、資源開發6大產(chan) 業(ye) 項目,推行企業(ye) 先期投入30%、政府再跟進投資30%、金融貸款40%的“334”產(chan) 業(ye) 扶貧投資模式和帶崗位就業(ye) 、帶勞務輸出、帶入股分紅、帶訂單增收的“四帶”增收模式,探索土地流轉、牲畜托管、合作林(牧)場、電商扶貧、旅遊扶貧等產(chan) 業(ye) 扶貧新舉(ju) 措,實行資金跟著貧困群眾(zhong) 走、貧困群眾(zhong) 跟著致富能人走、致富能人跟著龍頭企業(ye) 走、龍頭企業(ye) 跟著產(chan) 業(ye) 走、產(chan) 業(ye) 跟著市場走,做大做強農(nong) 牧特色產(chan) 品和鄉(xiang) 土產(chan) 業(ye) ,扶持發展專(zhuan) 業(ye) 大戶、專(zhuan) 合組織、龍頭企業(ye) 和農(nong) 牧民施工隊,輻射帶動群眾(zhong) 持續增收致富。2016年以來,累計實施產(chan) 業(ye) 扶貧項目782個(ge) ,建立類烏(wu) 齊犛牛肉、卡若香豬、紅拉山雞、阿旺綿羊等養(yang) 殖基地,培育龍頭企業(ye) 22家,發展農(nong) 牧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330家,采取“企業(ye) +農(nong) 牧民合作社+基地+農(nong) 戶”等方式,實現了戶戶有增收項目、人人有脫貧門路。

  二、易地扶貧搬遷挪“窮窩”

  昌都地處藏東(dong) 高原橫斷山脈腹地,山高穀深、生態脆弱、群眾(zhong) 居住分散,特別是像“三岩”片區、夏裏三鄉(xiang) 等深度貧困地區,屬於(yu) 典型的“一方水土養(yang) 不活一方人”的地方。昌都市以改善生存環境和發展條件為(wei) 主線,全麵落實國家、自治區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要求和規範標準,正確處理扶貧搬遷向城鎮聚集和向生產(chan) 資料富裕、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地區聚集的關(guan) 係,注重易地扶貧搬遷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新型城鎮化等相結合,科學編製深度貧困地區整鄉(xiang) 、整村搬遷和分散搬遷專(zhuan) 項規劃,確立靠縣城、靠鄉(xiang) 鎮、靠中心村、靠景區、靠產(chan) 業(ye) 園區、靠交通要道,方便安置點選點規劃、方便基礎設施建設、方便公共服務配套、方便群眾(zhong) 發展產(chan) 業(ye) 、方便交往交流交融,避讓地質災害隱患、避讓地震斷裂帶的“六靠五方便兩(liang) 避讓”易地扶貧搬遷建設原則,實行安置點與(yu) 水電路訊網、科教文衛保“十項提升”工程同步規劃實施,注重以崗定搬、以業(ye) 定遷,持續加大後續產(chan) 業(ye) 發展和轉移就業(ye) 力度,紮實做好搬遷群眾(zhong) 戶口遷移、上學就醫、社會(hui) 保障等接續服務工作,確保了貧困群眾(zhong) “搬得出、留得住、有事做、能致富”。2016年以來,昌都市共開工建設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268個(ge) ,涉及建檔立卡貧困人口9.9萬(wan) 人,目前,所有安置點已全部完工並實現入住;貢覺、芒康兩(liang) 縣“三岩”片區7鄉(xiang) 已確定搬遷意願1490戶9581人,占搬遷總人數的82.56%;已完成跨市搬遷安置1146戶7211人,占搬遷總人數的62.14%,今年底將有望實現“三岩”片區1801戶11605人的跨市整體(ti) 易地扶貧搬遷目標。

  三、生態扶貧變“紅利”

  昌都作為(wei) 西藏第二大林區,是藏東(dong) 南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建設美麗(li) 西藏、構建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昌都市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正確處理保護生態和富民利民的關(guan) 係,堅持扶貧開發與(yu) 生態保護並重,大力發展經濟林和苗圃“兩(liang) 大生態產(chan) 業(ye) ”,深入實施退耕還林、防沙治沙、營造林和退耕還草“四大生態工程”,健全完善生態保護政策崗位、森林生態效益補償(chang) 、“天保工程”管護補助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四大生態機製”,將造林綠化、退耕還林、退耕還草項目向深度貧困地區和深度貧困群眾(zhong) 傾(qing) 斜,深入推進國土綠化行動,推行村集體(ti) 或個(ge) 人承包經營荒山荒地荒坡,利用房前屋後、“四旁”宜林地和農(nong) 戶庭院、自留地發展經濟林木種植和林下資源種養(yang) 業(ye) ,開展海拔4300米以下無林鄉(xiang) 鎮、無林村組、無綠院落、無樹農(nong) 戶的消除工作,推進25度以上坡耕地和非基本農(nong) 田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探索“合作社+管護+貧困戶”模式吸納貧困人口參與(yu) 管護,精準落實生態保護政策性崗位,讓貧困群眾(zhong) 享受到生態保護紅利,使20餘(yu) 萬(wan) 名群眾(zhong) 吃上了“生態飯”,實現保護生態和群眾(zhong) 增收“雙贏”。

  四、教育扶貧拔“貧根”

  昌都市堅持教育優(you) 先發展,注重將教育資源重點向貧困地區傾(qing) 斜,製定全市加強義(yi) 務教育控輟保學工作的實施意見,認真落實“雙線控輟工作目標責任製”和“四書(shu) 製”,全麵啟動義(yi) 務教育階段控輟保學學生信息采集建檔工作,各級各類在校學生達到14.8萬(wan) 人,適齡兒(er) 童入學率達到100%、鞏固率達到95%以上;嚴(yan) 格落實15年免費教育、營養(yang) 餐改善計劃和建檔立卡(含農(nong) 村低保)貧困家庭學生“三免一補”政策,健全完善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生資助救助政策體(ti) 係,製定出台貧困大學生資助政策,及時對困難家庭大學生進行資助;緊盯“五個(ge) 100%”目標,科學調整校點布局,合理配置教學資源,積極推進義(yi) 務教育均衡發展,深入實施農(nong) 村義(yi) 務教育薄弱學校改造,持續加大教育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加快推動義(yi) 務教育學校標準化、信息化建設,全麵啟動實施鄉(xiang) 鎮標準化寄宿製中心小學建設,“十三五”期間整合39.16億(yi) 元推進昌都市標準化學校建設;啟動實施鄉(xiang) 村教師支持計劃和教師隊伍振興(xing) 計劃,積極引進緊缺學科教師,深入開展國培、區培、市培和送教下鄉(xiang) 等活動,紮實推進教育組團式援藏,建立完善一對一、一對多的結對幫扶模式,教師隊伍整體(ti) 素質和業(ye) 務能力顯著提高,昌都市教育教學水平基本接近全區平均水平。

  五、社會(hui) 保障兜“底線”

  昌都貧困人口多,因病、老、殘、弱致貧占比大,醫療衛生事業(ye) 短板較多。昌都市堅持應保盡保、應兜盡兜,將符合條件的五保戶、低保戶納入社會(hui) 保障兜底範圍,建立以困難群眾(zhong) 基本生活保障為(wei) 主,以醫療救助、臨(lin) 時救助、教育救助等為(wei) 輔,以慈善等社會(hui) 救助為(wei) 補充的社會(hui) 救助體(ti) 係。圍繞“三不出、雙下降、一提升”目標,以市創“三甲”、縣創“二甲”、鄉(xiang) 鎮衛生院標準化、村(居)衛生室提質改造為(wei) 重點,“十三五”期間統籌整合20.34億(yi) 元,持續改善各級醫療衛生條件,市婦幼保健院已竣工交付使用,市人民醫院、市藏醫院“三甲”和洛隆、丁青等5縣人民醫院“二甲”成功創建,完成標準化鄉(xiang) 鎮衛生院建設85個(ge) ,配套“一村、一室、兩(liang) 醫”村級衛生室1119個(ge) 。製定全市農(nong) 牧區群眾(zhong) 醫療費用報銷簡化程序實施辦法、建檔立卡貧困戶方便就醫實施意見,出台農(nong) 牧區群眾(zhong) 報銷“一站式”“一單製”服務實施方案,全麵實施先心病和白內(nei) 障免費救治,設立市縣兩(liang) 級建檔立卡貧困群眾(zhong) 醫療救助基金,實行“先診療、後付費”。結合農(nong) 牧區群眾(zhong) 居住偏遠分散、醫療服務半徑大、成本高的實際,市財政投入2614萬(wan) 元為(wei) 每個(ge) 縣(區)配備3台車載流動醫院,向138個(ge) 鄉(xiang) 鎮發放孕產(chan) 婦接送車,通過進村入戶為(wei) 農(nong) 牧區群眾(zhong) 提供便捷的公共衛生和醫療服務,打通了偏遠貧困群眾(zhong) 醫療服務的“最後一公裏”,讓貧困群眾(zhong) 享受到了更好的醫療服務保障。

  六、就業(ye) 扶貧鼓“錢袋”

  就業(ye) 一人、脫貧一戶、穩定一家,這是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的切身感受和期盼,更是各級黨(dang) 委、政府義(yi) 不容辭的責任。昌都市著眼提高勞務組織化程度和就業(ye) 脫貧覆蓋麵,正確處理城鎮就業(ye) 和就近就便、不離鄉(xiang) 不離土、能幹會(hui) 幹的關(guan) 係,注重就業(ye) 意願、就業(ye) 技能與(yu) 就業(ye) 崗位精準對接,精準建立工作台賬,對昌都市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具有勞動能力的貧困群眾(zhong) 實行台賬管理。按照實名、實訓、實技、實用、實效的要求,明確培訓重點、培訓人員、培訓時限,創新“1+N”軍(jun) 旅式培訓模式,提升貧困群眾(zhong) 就業(ye) 創業(ye) 能力,開展了建築施工、機械操作、唐卡繪畫、麵點製作等20餘(yu) 種轉移就業(ye) 技能培訓和蔬菜種植、果樹栽培等17種實用技術培訓;圍繞就業(ye) 抓培訓,抓好培訓促就業(ye) ,出台促進農(nong) 牧民就業(ye) 增收十項舉(ju) 措,結合產(chan) 業(ye) 發展方向和產(chan) 業(ye) 項目,開展產(chan) 業(ye) 工人、產(chan) 業(ye) 技能人才培訓,大力開發“門口”就業(ye) 崗位,使農(nong) 牧民群眾(zhong) 實現不離土不離鄉(xiang) 轉移就業(ye) ;結合當地特色旅遊業(ye) 、服務業(ye) 等入手快、門檻低、吸納就業(ye) 能力強的實際,針對性開發了餐飲、賓館、理發等就業(ye) 崗位;重點扶持從(cong) 事特色種植養(yang) 殖、旅遊文化、藏醫藏藥、清潔能源、天然飲用水、民族手工業(ye) 等優(you) 勢企業(ye) ,不斷增強企業(ye) 吸納就業(ye) 能力;深化拓展項目建設吸納就業(ye) 機製,確保昌都各類工程項目建設中吸納本地人員務工占用工總量的30%—60%,政府投資400萬(wan) 元以下項目交由本地有資質的農(nong) 牧民施工隊實施,並保障吸納當地農(nong) 牧民勞動力占用工總量的80%以上;全麵落實高校畢業(ye) 生就業(ye) 促進和創業(ye) 引領計劃,引導高校畢業(ye) 生實現多元化就業(ye) 創業(ye) ,實現了培訓引導就業(ye) 一人、精準脫貧一戶的目標。

  七、誌智雙扶富“腦袋”

  扶貧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昌都市通過創辦脫貧攻堅“農(nong) 民夜校”“講習(xi) 所”等,加強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感恩教育,弘揚自尊、自愛、自強精神,廣泛宣傳(chuan) 脫貧攻堅中湧現出的先進典型。以開展黨(dang) 建促脫貧攻堅為(wei) 抓手,建立1名鄉(xiang) 鎮領導、1名扶貧專(zhuan) 幹、1名公安幹警、1名駐村工作隊員、1名村(居)“兩(liang) 委”幹部包片負責1個(ge) 貧困村(居)脫貧攻堅工作的“五包一”機製,組建宣講隊伍,分批深入田間地頭、鄉(xiang) 村農(nong) 戶,大力宣傳(chuan) 脫貧攻堅重大意義(yi) 、政策舉(ju) 措。深入開展誌智雙扶,大力實施政策宣傳(chuan) 、宣講教育、新聞宣傳(chuan) 、專(zhuan) 題活動和科普教育“五個(ge) 覆蓋”工程,實現建檔立卡貧困群眾(zhong) 積極主動學習(xi) 脫貧政策,積極主動參加就業(ye) 致富技能培訓,積極主動參與(yu) 就近產(chan) 業(ye) 發展,積極主動通過勞務輸出實現增收,易地扶貧搬遷群眾(zhong) 積極主動參與(yu) 搬遷點自家房屋建設,享受生態崗位貧困群眾(zhong) 積極主動履行崗位職責,有適齡兒(er) 童的家庭積極主動送子女上學,廣泛調動了貧困群眾(zhong) 依靠自己勤勞雙手脫貧致富、過好當下幸福生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八、社會(hui) 幫扶聚“合力”

  社會(hui) 幫扶是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無比優(you) 越性的集中體(ti) 現,也是凝聚全社會(hui) 力量共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保障。昌都市深入貫徹落實東(dong) 西部扶貧協作座談會(hui) 精神,統籌對口援藏、定點扶貧、幹部結對等力量,建立“集團式包縣、市領導包片、縣領導包鄉(xiang) 、鄉(xiang) 領導包村、一般幹部包戶”和水電礦產(chan) 資源開發企業(ye) 承擔本區域內(nei) 10%的脫貧攻堅任務的社會(hui) 化幫扶機製,確立市級幹部幫扶3戶貧困戶、縣處級幹部幫扶2戶貧困戶、科級及以下幹部幫扶1戶貧困戶的“321”幹部結對幫扶原則,建立援藏省市企業(ye) 幹部職工與(yu) 昌都市建檔立卡貧困戶結對幫扶機製,開展“縣對縣、鄉(xiang) 對鄉(xiang) ”幫扶活動,深入實施“百企幫百村”活動,引導非公企業(ye) 通過就業(ye) 幫扶、公益幫扶、技能幫扶、產(chan) 業(ye) 幫扶等形式幫助貧困群眾(zhong) ,構建了“多位一體(ti) ”大扶貧格局,匯聚了脫貧攻堅工作沒有“局外人”的強大合力。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