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事被按下暫停鍵後 體育保險浮出水麵
賽事被按下暫停鍵後 體(ti) 育保險浮出水麵
像一艘巨輪擦過冰山。3月底,東(dong) 京奧運會(hui) “延期而非取消”的決(jue) 定讓曾多次承保奧運會(hui) 的德國慕尼黑再保險集團鬆了口氣,據媒體(ti) 報道,如果奧運會(hui) 取消,該公司將向國際奧委會(hui) 賠付5億(yi) 美元(約35億(yi) 元人民幣)。
隨後,2020年溫布爾頓網球公開賽因新冠肺炎疫情取消獲賠1.41億(yi) 美元也成為(wei) 體(ti) 育海麵上的大事件——在2003年SARS病毒肆虐後,為(wei) 規避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溫網每年投入200萬(wan) 美元購買(mai) “全球大疫情取消險”。如今,這一舉(ju) 措讓溫網顯得頗有前瞻性。可保險公司麵臨(lin) 了新課題,據英國《每日郵報》報道,全英俱樂(le) 部首席執行官理查德·路易斯近日表示,疫情尚未結束的情況下,明年溫網想再次通過購買(mai) 保險來規避財務損失的風險,已經變得不再現實。
震蕩的餘(yu) 波讓匿於(yu) 水下的冰塊浮出水麵。以賽事取消險為(wei) 代表的體(ti) 育保險就是這塊露出水麵的浮冰,借著海麵的震蕩浮出,強力“闖”進國內(nei) 大眾(zhong) 的視野。
是剛需,也是盲區
購買(mai) 相關(guan) 保險早已是歐美成熟體(ti) 育賽事應對商業(ye) 風險所采取的措施,在一些成熟的賽事取消保險產(chan) 品中,除惡劣天氣、意外事故等選項,連賽事核心人員缺席等風險也會(hui) 被考慮在內(nei) 。這類保險屬於(yu) 行業(ye) 定製保障,涉及責任條款較複雜,保費相對較高。
可對仍處在體(ti) 育產(chan) 業(ye) 發展初級階段的國內(nei) 賽事運營公司而言,“知之甚少”和“保費太高”成為(wei) 橫亙(gen) 在他們(men) 與(yu) 賽事取消險之間的門檻。
“拉讚助、確定轉播,辦賽方投入較大,本來就賺不了什麽(me) 錢,如果還要承擔那麽(me) 高額的保費,確實力不從(cong) 心。”中國平安財產(chan) 保險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副總經理陸新宇介紹,國內(nei) 關(guan) 於(yu) 賽事取消險的定製依據參考於(yu) “活動取消保險”,不囿於(yu) 體(ti) 育賽事,“隻要涉及轉播權、跨地區等條件的活動,都是有興(xing) 趣來投的,但就上海而言,目前真正花錢來投的,10個(ge) 手指頭就數得過來。”
“即便因疫情經曆了動蕩,也不會(hui) 馬上激發賽事運營方對賽事取消險的需求。”在中體(ti) 保險經紀公司行政總監羅陽看來,疫情過後,更多體(ti) 育產(chan) 業(ye) 從(cong) 業(ye) 者會(hui) 聚焦生存問題——“怎麽(me) 活回來”,而“先花錢後才能看見價(jia) 值”的保險很難在選擇之列,更別提一般不在預算內(nei) 的賽事取消險了。背後的原因,除了現實困難,也與(yu) 大眾(zhong) 對於(yu) “體(ti) 育保險”甚至“保險”的認知不足有關(guan) 。
據羅陽介紹,目前,國內(nei) 馬拉鬆、登山戶外運動及冬季運動、群眾(zhong) 健身項目這類參與(yu) 人群廣、市場開發好的體(ti) 育項目受保險公司關(guan) 注較多。以近年在國內(nei) 取得爆發式增長的馬拉鬆項目為(wei) 例,記者粗略統計,部分人壽保險公司和財產(chan) 險公司均推出了針對馬拉鬆的保險產(chan) 品,投保方式多為(wei) 保險公司讚助或團體(ti) 統一購買(mai) ,而在馬拉鬆賽的讚助商名單中,保險公司也是常客。
早期,一些賽事公司在遭遇跑者猝死和意外傷(shang) 害事件後,對自身賠償(chang) 能力陷入迷茫,“不知道該準備多少錢,準備多少人份,遇集體(ti) 性賠付怎麽(me) 辦?很快,保險成為(wei) 賽道剛需。”資深跑者孫偉(wei) 是醫路奔跑跑團成員,也是一名外資人壽保險公司從(cong) 業(ye) 者,他經曆過保險在賽道上從(cong) “可有可無”變成“強製要求”的過程,也見證了保險公司與(yu) 賽事磨合後,完善產(chan) 品、調整免責條款的過程。“最初關(guan) 於(yu) 馬拉鬆的保障內(nei) 容就是意外傷(shang) 害和意外醫療責任,但隨著比賽興(xing) 盛的頭幾年,賽道上出現猝死等意外情況,保險公司就新增了突發急性病身故和急性病醫療兩(liang) 項。”孫偉(wei) 表示,“但還缺乏統一的標準和口徑,發展還在初級階段。”
當賽道剛需遇上賽事影響力對保險公司的吸引,讚助就成為(wei) 二者合作最常見的方式。隻是,蜜月過後迎來的終是柴米油鹽的日子,保險公司期待的不僅(jin) 是提升品牌知名度,更期待借此提升機構和個(ge) 人對保險的認可及購買(mai) 力度,可讚助漸漸成為(wei) 慣性,讓不少運動項目管理單位、賽事運營公司形成依賴,難以對體(ti) 育保險產(chan) 品的發展和創新起到積極作用。保險公司的體(ti) 驗也欠佳,某保險公司負責人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能感覺到機構和個(ge) 人有保險需求,但給的條件都不是很好。”該負責人表示,“上來就談讚助,想省錢”的狀況也存在於(yu) 包括籃球、足球等其他體(ti) 育項目的合作中,體(ti) 育夥(huo) 伴對保險的認知和保險公司所期待的回報之間存在落差,“讚助的本意肯定是支持運動發展,但今年送給你,也希望未來你會(hui) 主動來買(mai) ,不可能一直送下去”。
改變注定漫長。孫偉(wei) 表示,目前,意識到保險剛需的更多是辦賽者而非跑者,包括醫生跑者在內(nei) ,周圍很多跑者對保險仍持中立或“不需要”的態度;對保險有積極認可的跑友,大多有家庭和孩子,“為(wei) 人父母後對保險接受意願更高,即便如此,也不乏很多家庭隻給孩子買(mai) 保險、自己沒有投保”。
羅陽在體(ti) 育保險產(chan) 品的創新過程中發現,大部分運動愛好者或跑者隻有在參賽時根據組委會(hui) 要求才會(hui) 購買(mai) 保險。日常訓練時的保險保障幾乎無人問津,即便這類保險既能保障日常訓練,也可以作為(wei) 參賽所需保單提交,但還是缺乏吸引力。調查中,一個(ge) 不購買(mai) 的理由十分普遍“我自己跑步能有什麽(me) 風險”?
呼喚專(zhuan) 業(ye) 性,期待強舉(ju) 措
對體(ti) 育風險管理與(yu) 體(ti) 育保險專(zhuan) 業(ye) 性的忽視正是羅陽對體(ti) 育保險發展現狀的擔憂。“2008年奧運會(hui) 後,不少保險公司開始關(guan) 注體(ti) 育行業(ye) ,通過讚助等形式進行接觸。如今,缺乏體(ti) 育保險產(chan) 品的‘坎’已經過去了,新的‘坎’是大眾(zhong) 對體(ti) 育保險缺乏認知,尤其體(ti) 育從(cong) 業(ye) 者對於(yu) 體(ti) 育風險管理工作不夠重視。這樣的心態下,誰在意體(ti) 育保險的專(zhuan) 業(ye) 性?”
據羅陽介紹,體(ti) 育保險產(chan) 品的研發基於(yu) 需求與(yu) 運動風險數據積累,專(zhuan) 業(ye) 數據積累時間越長,越有利於(yu) 保險產(chan) 品的開發,也更容易促使保險公司了解體(ti) 育風險,從(cong) 而真正踏入。目前,跆拳道、遊泳、自行車、綜合體(ti) 育場館、老年人體(ti) 育運動、冬季運動項目等綜合體(ti) 育專(zhuan) 項保險產(chan) 品的積累和提升較為(wei) 持續。
以跆拳道為(wei) 例,作為(wei) 國內(nei) 第一家專(zhuan) 門從(cong) 事體(ti) 育保險的經紀公司,中體(ti) 保險經紀公司與(yu) 國家體(ti) 育總局拳跆中心、人保財險在2005年一起研發推出首支跆拳道專(zhuan) 項保險產(chan) 品,“當時國內(nei) 還沒有體(ti) 育專(zhuan) 項保險。”羅陽介紹,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產(chan) 品從(cong) 專(zhuan) 業(ye) 運動員的意外險擴展到道館的責任險,如今已細化到教練的意外傷(shang) 害險和職業(ye) 責任險,等等,“這些都是基於(yu) 該項目15年來理賠、承保數據及市場深度接觸下不斷開發的。”
遺憾的是,體(ti) 育保險領域能迎來產(chan) 品細化和創新的項目仍有限。機構和個(ge) 人對保險的認知盲區讓需求長期潛伏,無法給保險公司的險種開發帶來刺激,有時,甚至有反作用。
環球旅行探險家汝誌剛曾多次登頂珠峰,他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表示,購買(mai) 保險是每次攀登前的準備內(nei) 容之一,通常會(hui) 通過熟人介紹,根據登山周期的長短選擇產(chan) 品。可據他觀察,“適合的保險越來越難買(mai) 。”登珠峰本就是一項高風險運動,近年攀登人數增加、山友水平參差不齊的狀況也提出新的挑戰,“大家都關(guan) 心有沒有直升機救援,至於(yu) 其他保障內(nei) 容,不會(hui) 過分糾結,畢竟都不願在上山前想太多。”可直升機救援的需求落到現實中,就存在判定的風險,“一個(ge) 人走到海拔6500米處下不來了,身體(ti) 不適,要用直升機,那原因是體(ti) 能不足還是傷(shang) 害導致呢?這個(ge) 度怎麽(me) 把握?保險公司要不要承擔?”
“體(ti) 育項目的風險,沒有保險公司想象得那麽(me) 高,也沒有客戶理解得那麽(me) 低。”羅陽表示,汝誌剛提及的狀況,說明市場缺乏既懂體(ti) 育又懂保險的專(zhuan) 業(ye) 人才,“隻有把兩(liang) 個(ge) 市場拉近,才能讓保險產(chan) 品從(cong) 原來相對簡單的保險需求,到現在更專(zhuan) 業(ye) 、針對性更強,以後再跟著整個(ge) 大環境的變化實現更多開發和設計。”在她看來,這種推動勢在必行,因為(wei) 在體(ti) 育產(chan) 業(ye) 發展的大趨勢下,體(ti) 育保險和體(ti) 育風險管理會(hui) 日益凸顯其必要性。
“有的賽事沒有購買(mai) 保險,會(hui) 選擇加大現場安保力度,但增設安保在一定程度上會(hui) 影響賽事的觀賞性。因此,保險對體(ti) 育產(chan) 業(ye) 持續發展確是重要保障。”陸新宇表示,從(cong) 甲A時代(上世紀90年代——記者注)的深圳平安到成為(wei) 中超聯賽曆史上冠名時間最長、金額最大的冠名商,中國平安陪伴著國內(nei) 體(ti) 育產(chan) 業(ye) 發展。他記得,早期的體(ti) 育保險產(chan) 品幾乎是備案後直接從(cong) 英文翻譯過來的,且基本沒有市場,但隨著人們(men) 對體(ti) 育運動的需求增加,“運動場景更豐(feng) 富了,某項運動的客戶畫像也更清晰了。”經曆了從(cong) 無到有的體(ti) 育保險,當前亟待繼續升級。
“如果中國體(ti) 育產(chan) 業(ye) 的產(chan) 值達到5萬(wan) 億(yi) 的話,要保證行業(ye) 的健康發展,則需要有上千億(yi) 元的保險產(chan) 業(ye) 去跟進發展,才能分擔其中的風險。”業(ye) 內(nei) 曾流傳(chuan) 的觀點,在陸新宇看來,“概念是對的,但如果沒有足夠的償(chang) 付準備金去跟進,很難真正保障力度。”但現狀是,基數不夠,“分母要是小的話,分子哪怕再小。百分比也會(hui) 顯得很大”。
保費較高、宣傳(chuan) 力度不足、缺乏強硬的措施和優(you) 惠的政策,尚無法讓機構和個(ge) 人對體(ti) 育保險形成剛需認知,“但不等於(yu) 將來不會(hui) 迎來燃點。”陸新宇舉(ju) 例表示,“就像車險,剛開始車險也很貴,因為(wei) 有車的人少、買(mai) 車險的人更少,但現在有車的人多了,每個(ge) 人都買(mai) 車險了,那麽(me) 保費自然便宜了。”
在體(ti) 育保險從(cong) 業(ye) 者看來,隨著CBA複賽有序進行,各類賽事迎來重啟不會(hui) 太遠,普羅大眾(zhong) 對健康和運動的態度也在蘇醒,對體(ti) 育保險業(ye) 來說,這不會(hui) 成為(wei) 行業(ye) 迎來報複性增長的契機,但很可能會(hui) 讓機構和個(ge) 人在經曆搖擺後,重新思考應對風險的姿態。羅陽期待,被風雨洗禮過重新出發的賽事運營方和俱樂(le) 部等機構,迫切需要認清體(ti) 育風險管理的重要性,從(cong) 而為(wei) 參與(yu) 者設置更有效的保障,並嚴(yan) 格把關(guan) ,“專(zhuan) 業(ye) 領域需要腳踏實地的投入,希望重啟後的賽場能迎來新氣象”。
本報北京7月6日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