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北京圍剿“新冠”的30天 一場“百米衝刺”的長跑

戴軒 發布時間:2020-07-10 09:21:00來源: 新京報

  圍剿“新冠”的30天

  56天零病例後,“西城大爺”的確診在北京掀起一片波瀾。

  數月相持後,“新冠”似乎早已敗退。相比數月前“外防輸入”的阻擊戰,如何撲滅城內(nei) 突如其來的“火勢”,似乎更考驗技巧。

  對“1號病人”的流調連夜展開。22小時內(nei) ,北京通過溯源、采樣,鎖定了新發地批發市場,隨即,這個(ge) 占地麵積1680畝(mu) 、日客流量近6萬(wan) 人次的“北京菜籃”連夜關(guan) 閉。

  大規模的核酸檢測成為(wei) 常規手段。27天裏,北京日檢測量擴容到50萬(wan) 人次,而在上一輪疫情時,最大的日篩查量是1700人次。

  數月累積的經驗與(yu) 資源,讓這場疫情得到了最快的控製。之後的二十多天裏,所有新增病例都與(yu) 新發地有或強或弱的關(guan) 聯,驗證了最初22小時的推論;“圍剿戰”的第26天,新增病例歸零。

  這一次,“新冠”沒能潛伏太久。

  56天後 “新冠”再臨(lin)

  這本是現場組解散的前一天。

  北京市疾控中心北院,二樓,今年1月開始,一間間屋子被陸續貼上聯絡條、搬進一台又一台電話和電腦,成為(wei) 北京對抗“新冠”的後方大本營。

  竇相峰和翟曙光,一個(ge) 來自傳(chuan) 染病地方病控製所,一個(ge) 來自放射衛生防護所,在這裏成了同一個(ge) 組的戰友。小組是臨(lin) 時成立的,來不及取一個(ge) 高大上的名字,就叫現場組。組員們(men) 負責流調采樣、輸入性病例密接管理、信息報告處理等工作,有關(guan) “新冠”的一切情報,首先在這裏合流。

  “新冠”似乎已偃旗息鼓了。

  6月6日,北京連續42天沒有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響應級別“二降三”;之後的4天,零增長仍然保持。竇相峰6月10日晚上10點收到通知:現場組準備解散,明天開始複工複產(chan) ;3個(ge) 小時後,一條消息讓安靜的夜晚炸開了鍋。

  “西城大爺”來了。

  對於(yu) 這個(ge) 時隔56天後出現的“1號病人”,在官方通報前,消息就已不脛而走。最大的討論,聚焦於(yu) “西城大爺”究竟如何感染,很快,網上流傳(chuan) 開來多個(ge) 版本:他曾去過吉林、他的家人曾去過吉林、他用備用手機掃健康碼騙過大數據。

  民間在對新增病例“雙無身份”進行本能求解——“西城大爺”無出京史、無外來人員密接史,這怎麽(me) 可能?諸多猜測,最終總與(yu) 京外感染關(guan) 聯起來,人們(men) 相信,北京不可能再有新冠。

  竇相峰同樣處於(yu) 疑惑之中。突如其來的新發病例,一片空白的流行病學史,這是最讓流調人員頭疼的情況。如果找不到傳(chuan) 播鏈,意味著無從(cong) “堵漏”,人群中還隱藏著多少感染者,也不得而知。

  根據規定,醫療機構發現陽性樣本後,要送往北京市疾控中心複核。複核結果出來前,對“西城大爺”唐先生的流調已經連夜展開。淩晨4點,竇相峰睜開眼,細細研讀了西城區疾控發來的首份流調報告,諸多問題仍困擾著他。一早,他穿上防護服,和西城區疾控的同事一起,進入唐先生所在的北京宣武醫院隔離病房。

  “1號病人”與(yu) 一日溯源

  與(yu) 唐先生的交談持續了兩(liang) 個(ge) 多小時。

  找不出感染源頭,讓竇相峰“感覺特別不好”。

  一開始,竇相峰的推測,與(yu) 民間有吻合之處:大概是在京外感染。如果不是,可能新冠病毒具備了超出人類現有認知的特性。前者是基於(yu) 北京對境外來京、中高風險地區來京人員的嚴(yan) 格管控,後者是基於(yu) 唐先生在今年1月22日與(yu) 確診病例有過接觸——如果是這樣,新冠病毒的潛伏期遠超所有人的想象。

  第一個(ge) 推測,在見麵後被很快打消。竇相峰留意唐先生的狀態,對方緊張、懊惱、無助,想不通自己怎麽(me) 就病了,“很真實,也很坦誠,不像有所隱瞞。”對於(yu) 流調人員反複提出的一些問題,唐先生也給出了前後一致的回答。再結合其他方法對其行程進行回溯,確實沒有出京經曆,可能性進一步明確了,他是在北京被感染,這個(ge) 答案,讓竇相峰的心情比來時更為(wei) 沉重。

  “我們(men) 把排查的重點放在他曾去過的各類密閉場所,引導他回憶當時種種細節。比如,他說31日去過樂(le) 圖空間,我們(men) 追問他做什麽(me) 了、之後去了幾層,他便想起來還去地下打了台球,我們(men) 進一步問,當時場景如何、有多少人。”

  對於(yu) “1號病人”,流調員萬(wan) 分謹慎,在找到源頭前,不敢放過任何一個(ge) 可能的風險點。對其密接者的界定,也在原有的發病前4天基礎上,往前再推了3天。

  流調是事後展開現場追查與(yu) 防控的基礎。最初,沒有人預料問題出在新發地,但在流調報告中,這一關(guan) 鍵地點被記錄下來,並明確了唐先生詳細的行動路徑——他是購買(mai) 食材的老手,目標明確,進入新發地直奔牛羊肉綜合交易大廳,在三個(ge) 攤位前停留,前後不超過20分鍾。

  11日上午,西城、海澱、豐(feng) 台、通州等各區根據流調報告迅速展開調查,對唐先生去過的台球廳、冰箱裏保存的食品、去過的商超攤位等進行大撒網式的調查。12日淩晨,眾(zhong) 人匯總各區反饋的情況,在紛繁的數據和表格中,一條線索格外打眼。

  眾(zhong) 多位點,唯有新發地批發市場檢出了陽性,包括案板、刀把、廁所等多處。

  這個(ge) 結果,就像一支軍(jun) 旗,指向了敵人的巢穴。

  鎖定新發地

  新發地批發市場,供應全北京近7成的蔬菜及大量的豬肉、牛羊肉、果品,是名副其實的北京“菜籃子”。

  2019年,新發地批發市場交易量1749萬(wan) 噸、交易額1319億(yi) 元,在全國4600多家農(nong) 產(chan) 品批發市場中,連續17年雙居第一。

  可觀的營業(ye) 體(ti) 量背後,人員往來密集。每天,近6萬(wan) 人次的客流聚集於(yu) 此,交談、交易、將貨品帶入帶出。如果新冠在這裏流竄,後果不堪設想。

  唐先生確診的第二天,市疾控中心集結了本中心及10個(ge) 區疾控共130餘(yu) 人,進駐新發地。

  翟曙光是北京市疾控中心現場采樣組組長。當他和同事進入地下一層的牛羊肉綜合交易大廳,幾乎本能感到了大規模傳(chuan) 播的風險。

  大廳同時出售牛羊肉、水產(chan) 、豆製品,攤位眾(zhong) 多、空間密閉、通風條件差。6月29日,新冠肺炎確診患者何先生治愈出院時,回憶26天前自己前去買(mai) 肉的場景,心有餘(yu) 悸的還是,“那兒(er) 的空氣可能太濃了”。

  疾控人員的任務分成兩(liang) 大塊,一是對環境進行采樣,看看究竟哪些點位被汙染;二是在相關(guan) 部門的配合下控製現場,對所有人進行核酸檢測。

  “我們(men) 重點關(guan) 注案板、刀、台麵、秤,這些攤主自己能接觸到的東(dong) 西,采了一百多個(ge) 攤位;很怕出現經空調傳(chuan) 播,對進風口、出風口也進行了采樣。那兒(er) 環境不好,懷疑已有人感染,就叫他們(men) 都集中管理了。”翟曙光回憶。

  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介紹,6月12日,市區疾控在新發地采集出了40份環境陽性樣本,517人中,45人咽拭子陽性。

  13日淩晨3點,新發地市場仍有商戶與(yu) 工作人員在忙碌,正埋頭於(yu) 采樣的竇相峰得知市場封閉的消息,隨後,所有人禁止離開。當日,北京市衛健委新聞發言人高小俊宣布,北京將對5月30日以來與(yu) 新發地市場有密切接觸的人員開展核酸檢測。

  此時,距離“西城大爺”確診僅(jin) 花了2天。

  13日開始,北京此輪疫情迎來高峰,連續7天,每日新增確診病例均在20人以上。13日與(yu) 14日確診數最多,均為(wei) 36人,有超過一半的確診者,為(wei) 流調溯源采樣發現。

  “6月11日到7月4日,北京累計報告334例確診病例,47%是新發地市場工作人員,其中絕大多數在隔離期間發病,這證明最初的感染者在第一時間得到了控製。”竇相峰說,“新發地的人流量太大,從(cong) 業(ye) 者多為(wei) 外來人員,遇到危機,人的本能是回家。如果沒有第一時間確定和封鎖新發地,很難想象疫情會(hui) 以怎樣的速度和範圍擴散,會(hui) 不會(hui) 重演武漢的事態。還好,北京前期的溯源與(yu) 處置,基本是無懈可擊的。”

  對於(yu) 北京的迅速響應,外界不吝好評。

  6月18日,新發地相關(guan) 疫情剛剛到來一周,中國疾控中心流行病學首席專(zhuan) 家吳尊友表示,北京疫情已經控製住了。

  6月30日,複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接受媒體(ti) 采訪時稱,北京整體(ti) 防控策略是精準防控,可以把有關(guan) 病例追蹤得非常到位,這一防控路線,堪稱國內(nei) 防疫的模板。

  在北京市疾控中心研究員王全意看來,北京得以如此高效地處理這一輪突發疫情,離不開此前數月積累的大量經驗和資源。

  布局新冠“照妖鏡”

  張代濤已經很久沒有回過家了。

  新發地疫情暴發後,孩子被送回父母家“寄養(yang) ”,辦公室成了他工作與(yu) 生活的全部區域。靠著牆堆著折疊的行軍(jun) 床,書(shu) 桌旁的塑料臉盆裏放著牙刷、漱口杯、毛巾、洗發水,隔著一個(ge) 文件櫃,住著同樣在單位日夜加班的同事。

  他是北京市疾控中心傳(chuan) 染病地方病控製所副所長,負責管理實驗室——整個(ge) 疾控中心最高危的地方。北京所有確診病例的咽拭子都在這裏接受複核;現場采集到的環境樣本,同樣要送來此處,這裏是名副其實的“紅區”。

  界定病毒存在與(yu) 否的方式有很多,核酸檢測是金標準。這項技術就像一麵照妖鏡,通過讀出新冠病毒穩定而獨特的兩(liang) 個(ge) 基因片段,驗證人與(yu) 物是否被這肉眼不可見的微小生物所侵染。

  首輪疫情時,“照妖鏡”遠沒有這麽(me) 多。最大一次規模的核酸篩查,數量是1700人次,放在現在看,是微不足道的數字,但在當時調動了半個(ge) 北京城的疾控力量。吃力之處,主要在實驗室的檢測能力——當時,北京市疾控中心也隻有6台PCR(聚合酶鏈式反應)儀(yi) ,日常主要承擔流感、諾如、鼠疫病毒等的檢測工作,行有餘(yu) 力;新冠一來,中心實驗室病毒檢測單日最高量達600多份,在聚集性疫情麵前,這個(ge) 通量也捉襟見肘。

  當時,核酸檢測還不是一個(ge) 全民皆知的詞匯,就連疫區中心的武漢,也沒有進行大規模的核酸篩查。短短幾個(ge) 月後,“核酸了麽(me) 您呐?”“陰著呐!”成為(wei) 北京的民間段子,一個(ge) 集中監測點的日采樣量,可以直逼一萬(wan) 。

  截然不同的檢測能力,是迅速、大範圍開展篩查的基礎。

  “對比這兩(liang) 波疫情,第一波是散發、單個(ge) 的病例,來源清晰,我們(men) 卡好入口的點位,有針對性地進行檢測;新發地是突如其來的本地疫情,由一個(ge) 病例引出一個(ge) 市場,這個(ge) 市場體(ti) 量之大,所波及到的人群之廣,如果沒有即時介入,後果不堪設想;但如果不能立即得到核酸檢測結果,戰線必定會(hui) 拉長。”王全意說,“我們(men) 在上一輪疫情時積累的經驗、兩(liang) 個(ge) 月‘空窗期’中積攢的資源,是這次快速應對的基礎。”

  首輪疫情平息後,為(wei) 了防範可能到來的秋冬季疫情反彈,北京對核酸檢測進行布局。

  今年4月,北京世紀壇醫院的空地一隅搭建起了白色的方艙實驗室,以往要送往疾控的鼻咽拭子標本,可以在醫院接受初檢;北京同仁醫院急診樓的一片病房被改造為(wei) 實驗室,原本,醫院檢驗科隻有數人持有PCR檢測資質,“新冠”以後,二十多人接受了培訓。

  隨著疫情防控推進,核酸檢測的規模不斷擴大。最初,隻有新發地相關(guan) 人員接受檢測,之後,新發地周邊地區、封閉小區、中高風險地區乃至一些低風險地區的居民也開始接受檢測。在醫院,核酸檢測門診成為(wei) 最火爆的科室,人們(men) 出於(yu) 篩查、就醫、出京等動機,將號源一掃而光。

  “西城大爺”確診時,北京有98家機構可進行核酸檢測,日檢測量超過9萬(wan) 人份。

  支撐這些龐大的檢測需求的,除了硬件,還有軟件。

  6月20日,西城區新街口集中采樣點首次麵向普通居民開放。市民張開嘴,護士會(hui) 手持兩(liang) 根采樣棉簽采集咽拭子,之後,一根放入單管,一根放入混采管——混采管內(nei) 共收集5人的樣本,首先接受檢測,如果陰性,5人同時“放行”;如果陽性,對應的5個(ge) 單份樣本接受二輪檢測。

  這一極大提高核酸檢測效率的方法能在北京推廣,有賴於(yu) 三個(ge) 月前的標準儲(chu) 備。

  北京市疾控中心質量管理辦公室主任穆效群回憶,今年3月底,北京市疾控中心了解到德國有了混合采樣檢測的方法,著手進行評估。他們(men) 設計了實驗,通過對弱陽性樣本的檢測,評估混采對靈敏度的影響。隨後調整了指標,將德國5-10份混合量控製在3-5份,且為(wei) 了保證陽性率,最終確定在采樣環節而非檢測環節對標本進行混合。4月,混采指南出台,之後,所有具有資質的機構,都可以據此來采樣檢測。

  在諸多加持下,6月11日到7月7日,北京得以完成超過1100萬(wan) 人次的檢測量。

  “百米衝(chong) 刺”的長跑

  從(cong) 前方到後方,幾撥人馬都在埋頭苦幹。

  對新發地市場和京深海鮮市場的環境采樣,持續到7月,每多一份陽性,就多了一條溯源的線索。翟曙光和同事經曆了“冰火兩(liang) 重天”。新發地占地1680畝(mu) ,每一個(ge) 角落都被他們(men) 用腳步丈量過。戶外烈日當空,穿著猴服來回走動和采樣,像裹著保鮮膜蒸桑拿;冷庫是另一種滋味,最低溫度為(wei) -20℃,人在裏麵待兩(liang) 三分鍾,就會(hui) 凍到全身僵硬。從(cong) 業(ye) 以來,他們(men) 從(cong) 未與(yu) 這麽(me) 多“動物”打過交道,光某一種水產(chan) 品就采了近兩(liang) 萬(wan) 條。高溫天氣下,無人問津的肉品、水產(chan) 、蔬果不斷腐爛,空氣中逐漸彌漫起濃厚的臭味。

  采樣是與(yu) 時間賽跑,一人一天的工作時間長達十多個(ge) 小時,接連的通宵作業(ye) ,讓人呼吸不暢、視線模糊。他們(men) 在市場消毒了一片空地,隊員“下場”脫了防護躺在地上,就一動不動了。

  每當一個(ge) 病例出現,流調隊伍就要啟動新一輪的破案。從(cong) 發病開始往前推4天,所有密接者要控製起來;往前推14天,每天的行動軌跡要捋清楚。很多時候,患者的記憶不會(hui) 巨細無遺,他們(men) 要耐下性子,引導對方一點點回憶起來;付款記錄、小區地圖、場所錄像,都是他們(men) 要搜集鑽研的信息,既往感染病例,也要了然於(yu) 心,以便隨時與(yu) 後發的病例進行對比。

  “完整的流調拴著兩(liang) 頭,一頭是溯源,找出誰傳(chuan) 染的他、這個(ge) 傳(chuan) 染源有沒有控製,一頭是追蹤,他接觸了誰、可能傳(chuan) 染給誰。哪一頭沒有找到,都意味著疾病有繼續傳(chuan) 播的風險。”流調組組長葉研說,“這些人是主動就醫感染的?還是流調溯源被查出來的,是突然出現的,還是在隔離點內(nei) 發病的。流調一出,我們(men) 對疫情發展的趨勢也能有所分析。”

  現場采回的人與(yu) 環境的樣本,最終送回實驗室接受檢測;北京一百多家檢測機構的質量控製,也由這裏把關(guan) 。

  短短幾個(ge) 月,北京市疾控中心的PCR儀(yi) 數量翻倍,也增添了新的抗體(ti) 檢測、核酸提取儀(yi) 器,實驗室被占得滿滿當當。工作量也明顯增多,之前,這裏最高日檢測量是600份,現在達到2200份。機器連軸運轉,一天24小時,PCR儀(yi) 始終閃爍著光;人也在24小時不間斷接力,製備反應試劑、提取病毒核酸、跟蹤檢測結果……實驗沒做完,三級防護區不能隨意出來,穿著猴服又憋又悶,累極了,張代濤和同事就歪在地板上眯一會(hui) 兒(er) ,“打地鋪”成了常態,後來,他們(men) 索性往負壓實驗室裏扛了兩(liang) 床被子。

  北京的疫情得到了迅速控製。

  6月13日與(yu) 14日,北京新增確診36人,這個(ge) 數字成為(wei) 峰值。之後,新增數一路下跌,6月21日,首次降至個(ge) 位數。

  但疾控內(nei) 部工作沒有變得更輕鬆。王全意仍然回不了家,有時一天隻睡兩(liang) 三個(ge) 小時。

  “新發地疫情的挑戰在哪裏?一是來得突然,短時間要應對一個(ge) 複雜的局麵;二是涉及區域大、風險人員分布廣、物品傳(chuan) 播也廣、病毒傳(chuan) 播路徑複雜,疫情控製難度大。”王全意說。根據疫情傳(chuan) 播的規律,早期的病例,都與(yu) 牛羊肉大廳等有直接關(guan) 係,到後期,這種“強關(guan) 聯”越來越弱,尋找傳(chuan) 播鏈的難度也越來越大。

  隨著居民日常生活步入正軌,活動軌跡變得複雜,也給流調帶來挑戰。“1-2月份,大家的軌跡基本是家——醫院——家,比較簡單,現在大人要上班、孩子要上學,工作之外要出去逛街、聚會(hui) ,活動場所與(yu) 接觸人群與(yu) 之前完全不同。有時候單憑疾控的力量,也顯得局促。”

  後期,一些零散案例的出現,也如平地驚雷。

  7月2日,石景山區萬(wan) 達廣場一名女子哭喊“他們(men) 說我是陽性”的視頻在網上瘋轉。之後,她被確認為(wei) 無症狀感染者。

  疾控公布的她的行動軌跡,比“西城大爺”更加複雜:6月14日在新發地市場關(guan) 卡處短時停留後,由於(yu) 先兆性流產(chan) 等原因,相繼前往6家醫院就診、檢測,陽性結果得出前,還去過民政局、商場、海澱某居民小區,涉及海澱、朝陽、豐(feng) 台、石景山等多區,密接者超過200名,流調報告寫(xie) 了六十多頁,遠超“西城大爺”。但在所有感染者中,這個(ge) 數不是最多的。

  “除了人,還要關(guan) 注物品,北京有大量的餐飲企業(ye) 、單位食堂、農(nong) 貿市場從(cong) 新發地進貨,可能帶回被汙染的食品,這些食品有沒有清理幹淨、會(hui) 不會(hui) 再次引發傳(chuan) 播?這比找人更難識別。”王全意說,次生傳(chuan) 播成為(wei) 後期防控重點,新增病例數雖然下降了,但工作難度反而增加,帶來莫大的壓力。

  壓力之上是成績。

  7月6日,新發地相關(guan) 疫情暴發的第26天,北京新增病例歸零;7月7日、8日,零新增繼續維持。而在王全意看來,收官階段,更要穩住。

  “從(cong) 1月開始,整個(ge) 中心就進入了高強度的工作狀態,一直在百米衝(chong) 刺,跑了幾千米了,大家都很疲勞,但是沒有退路,不能放鬆,一放鬆就前功盡棄。”王全意說,“現在到了最吃力和最要堅持的時候,我們(men) 能做的,是保持工作節奏,不要手忙腳亂(luan) ,集中精力,把最重要的傳(chuan) 染源控製好、密接管理好,將‘新冠’圍剿幹淨。”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