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廣東英德特色產業助脫貧:茶香悠悠富農家

劉泰山 白龍 盛玉雷 發布時間:2020-07-16 10:41:00來源: 人民日報

  廣東(dong) 英德特色產(chan) 業(ye) 助脫貧

  茶香悠悠富農(nong) 家(走向我們(men) 的小康生活)

  驟雨初歇,粵北英德山區暑氣蒸騰,茶農(nong) 們(men) 在層層梯田間緩緩移動。

  50來歲的林觀金頭戴篾笠,身著藍衫,雙手交錯翻動,飛快摘下兩(liang) 把嫩黃茶尖,投入背後竹簍。“打這份工呢,要起早,收工也晚,人是辛苦點,但每月有三四千元收入,也知足啦!”她抬頭說道,帶著笑容。

  安居樂(le) 業(ye) 兩(liang) 相宜

  回到幾年前,英德市石灰鋪鎮勤豐(feng) 村的林觀金還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她獨自撫養(yang) 兩(liang) 個(ge) 孩子,生活壓力大。大女兒(er) 讀書(shu) ,幫不上忙;小兒(er) 子患哮喘病,治療費用高。農(nong) 忙之餘(yu) ,林觀金隻能在附近打零工。

  2016年,林觀金進了村裏的茶園上班,日子開始迎來轉機。她幹活勤快,逐漸成了采茶能手,旺季一天能采80斤茶葉,按每斤兩(liang) 元工錢計,日均收入160元。前年,她攢夠一些錢,加上危房改造政策獎補,終於(yu) 拆掉了漏雨泥屋,建起樓房,“有了一個(ge) 安穩的家”。

  “家裏有沒有大電視?”“有,65英寸的。”“日子過得好不好?”“當然好啦!在家門口幹活,有收入,能顧家。”麵對記者的提問,林觀金答得爽快。她還透露一個(ge) 好消息:“大女兒(er) 剛剛大學畢業(ye) ,6月12日來英德市英州紅茶業(ye) 有限公司電商部上班了。”

  勤豐(feng) 村另一位村民鍾貴娣站在茶園購物區檔口遮陽傘(san) 下,正熱情地招呼顧客。“這是枸杞、五指毛桃、胎菊花、雞骨草,這些玉米、白菜幹、百香果、芋頭都是自家種的。”說話間隙,她麻利地抓起兩(liang) 袋護肝茶,遞到一位遊客手裏,“請拿好!一包10元。”

  與(yu) 林觀金年齡相仿的鍾貴娣,2014年家裏連遭意外:小女兒(er) 不慎大麵積燙傷(shang) ,需長時間恢複治療;婆婆被狗咬傷(shang) ;自己得了甲亢。一家人生活全靠丈夫種田維持,日子過得艱難。

  2016年,鍾貴娣被招進茶園當采茶工,每月有了穩定收入。丈夫則申請政府貼息小額貸款、產(chan) 業(ye) 補助,種上了8畝(mu) 冬瓜、百香果。去年,她辭掉采茶工作,租下茶園一間檔口銷售土特產(chan) 品,營業(ye) 時間靈活。一家人收入逐年增加,踏上脫貧致富之路。

  “檔口不需要交租金,每個(ge) 月隻交200元清潔費。賣的主要是土特產(chan) ,還有太陽帽、礦泉水、雨傘(san) 之類。一年差不多收入四五萬(wan) 元。”鍾貴娣言語爽快。

  “窮山窩”變“金山窩”

  勤豐(feng) 村這片千畝(mu) 茶園距英德城區約13公裏,原是一片荒山野嶺。2014年,做礦產(chan) 生意的黎水清看到大健康產(chan) 業(ye) 商機,與(yu) 人合作成立英德英州紅茶業(ye) 有限公司,租下勤豐(feng) 村老江屋村組的沙崗山,墾荒種茶,盤活山地,探索茶業(ye) 發展新路。為(wei) 了保證茶葉品質,黎水清幾乎天天泡在茶場裏,推動綠色種植、規範生產(chan) 和標準認證。

  做大茶產(chan) 業(ye) ,黎水清不忘帶動村民奔小康。這幾年,茶園接納了200多個(ge) 貧困家庭勞動力、500多個(ge) 村民就業(ye) ,人均年工資3.6萬(wan) 元。同時,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農(nong) 戶”模式,帶動周邊300多家農(nong) 戶種植了1300多畝(mu) 茶葉,並通過電商平台、批發市場、景區攤位、產(chan) 品展會(hui) 等渠道銷售。公司喜年達天貓旗艦店每售一份茶,就捐出兩(liang) 元給英州紅扶貧愛心基金,專(zhuan) 門用於(yu) 資助貧困戶。

  “我們(men) 稱之為(wei) ‘一地生五金’,即村民流轉出租土地獲得租金,就業(ye) 務工獲得工資,加盟合作社獲得經營性收入,入股合作社獲得保底資產(chan) 性收益,通過扶貧愛心基金獲得生產(chan) 發展資金。”黎水清說,昔日茶場已變成茶趣園,茶業(ye) 、文旅等一體(ti) 化發展。去年公司茶葉銷售3000多萬(wan) 元,茶趣園接待遊客30多萬(wan) 人次。

  與(yu) 英州紅公司一樣,英德市一批紅茶企業(ye) 不再滿足於(yu) “賣茶”,轉型發展“農(nong) 業(ye) +文旅”,產(chan) 業(ye) 鏈延及茶葉種植、加工、銷售、科研、茶園旅遊和茶文化傳(chuan) 播等領域,帶動千家萬(wan) 戶致富奔小康,讓“窮山窩”變“金山窩”。英德茶園種植麵積已達14萬(wan) 畝(mu) ,從(cong) 業(ye) 人員26萬(wan) 多人,去年各大茶園景點接待遊客超百萬(wan) 人次。

  目前,英德全市16478戶貧困戶已全部脫貧,78個(ge) 相對貧困村均達出列標準。

  茶鄉(xiang) 山川更美麗(li)

  出英州紅茶趣園北行,拐過幾條深山溝,便見白牆灰瓦的橫石塘鎮龍華村黨(dang) 群服務中心,門口“初心商店”遊客盈門。村黨(dang) 總支書(shu) 記華嶽可耐心地講解:“這裏主要銷售村民種植的英紅九號、一點紅地瓜幹、黑芝麻糕等,線上線下結合,去年銷售額超過100萬(wan) 元,收益都用於(yu) 扶貧、助教事業(ye) 。”

  隔著滿畈稻田,竹橋村小組舊居廢墟改造完畢,一棟棟聯排小木屋幹淨整齊,翠竹夾道,古樹遒勁。這家民宿取名“竹露清響”,有29套房,3年前由上級扶貧工作隊推薦的一家企業(ye) 創辦,主打茶鄉(xiang) 生態遊。村小組則以土地入股,享有保底收益和遞增比例分紅,還安排了20名村民就業(ye) 。

  “紅茶、紅薯、紅色旅遊,這‘三紅’是村民最主要收入來源,村裏建設更是一年一個(ge) 樣。”華嶽可說,龍華村是革命老區,位置偏,發展慢,4年前村集體(ti) 經濟收入不過2萬(wan) 元。到去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2萬(wan) 多元,村集體(ti) 收入50多萬(wan) 元,還辦起14家農(nong) 家樂(le) 、5家民宿客棧。

  前年,龍華村老黨(dang) 員李亞(ya) 兆抓住鄉(xiang) 村遊契機,籌資5萬(wan) 元,創辦“老支書(shu) 農(nong) 家樂(le) ”,請侄兒(er) 幫手打理,還邀另一貧困戶參股分紅。“雞、魚、菜都是自家種養(yang) 的,環保、好吃,遊客很喜歡。”年近七旬的李亞(ya) 兆咧嘴笑道,“全家養(yang) 雞、種地瓜和開農(nong) 家樂(le) ,一年收入五六萬(wan) 元不成問題。”

  漫步龍華村鄉(xiang) 間小道,路麵整潔,溪水潺潺。茶鄉(xiang) 山川越來越美,吸引一批年輕人回鄉(xiang) 。這兩(liang) 年,茶趣園吸引了20多個(ge) 本地大學畢業(ye) 生返鄉(xiang) 就業(ye) ,龍華村基層黨(dang) 組織充實了5名年輕黨(dang) 員。

  鍾貴娣大女兒(er) 江海燕讀高中時因家庭困難差點輟學,去年從(cong) 肇慶學院畢業(ye) 後參加廣東(dong) 省大學生“三支一扶”招募,如今在石灰鋪鎮做扶貧工作。談及未來打算,江海燕說:“現在日子越過越好,我要加倍努力工作,回報社會(hui) 、回報家鄉(xiang) 。”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