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武林大媽”群像寫真:解基層矛盾“最多跑一地”
中新網杭州7月20日電(記者 林波)穿梭在大街小巷,開展平安巡防、調節矛盾糾紛、收集民情民意、開展鄰裏互助……這是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區文暉街道“武林大媽”楊小君的主要工作。
北有“朝陽群眾(zhong) ”,南有“武林大媽”。關(guan) 於(yu) “武林”一詞,既是杭州舊稱,也有武林高手的含義(yi) 。今年66歲的楊小君就是“武林大媽”中的一員。
2016年,在護航G20杭州峰會(hui) 的大背景下,“武林大媽”平安誌願者隊伍,聲名鵲起,成為(wei) 浙江省創新基層社會(hui) 治理的一張“金字招牌”。
如今,在浙江,“武林大媽”群體(ti) 作為(wei) 當地打通基層社會(hui) 治理“最後一公裏”的縮影,不斷拓寬“最多跑一地”改革的深度與(yu) 厚度,將有望為(wei) 當下“轉型期”的基層治理帶來製度變革的探索意義(yi) 。
“武林大媽”最大的優(you) 勢就是人頭熟、地頭熟。
“我們(men) 大多是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對社區了解程度較高。”楊小君告訴記者,“武林大媽”是愛管“閑事兒(er) ”的人,並不局限於(yu) 女性,“我們(men) 還有男同胞,哪裏需要我們(men) 幫忙,我們(men) 就去哪裏。”
“她們(men) 平日裏就跟鄰裏打成一片,既了解大家的實際情況,又通曉大家的真實想法,往往三言兩(liang) 語就能將糾紛化解於(yu) 無形,特別是在促進家庭和諧、鄰裏和睦方麵‘很有一套’。”下城區武林街道黨(dang) 工委副書(shu) 記梅育生如是說。
為(wei) 進一步發揮“武林大媽”的優(you) 勢和作用,今年初,武林街道在原有基礎上創新探索“大媽吹哨、隊所報到”工作機製,對一般性矛盾交由各網格“武林大媽”先發現、先介入、先調解,調解不了的再提交給矛調中心,由專(zhuan) 業(ye) 力量介入調解。
不久前,“武林大媽”在巡查中發現轄區一老人撿拾垃圾成癮,嚴(yan) 重影響鄰居生活。“武林大媽”多次上門勸阻,組織人員清理,還找到老人的子女勸說,仍不見成效,隨後按規定提交到街道矛調中心。下城區矛調中心將調解任務落實給已退休法官、“武林大媽”調解工作室調解員李曉穎。
調解期間,李曉穎邀請律師全程參與(yu) ,由司法所主持,當天就調解成功,雙方簽好了調解協議書(shu) 。
唯有眾(zhong) 人劃槳,才能乘風破浪。以“武林大媽”為(wei) 牽引,今年4月,下城區潮鳴街道在東(dong) 園社區試點推出“點單”製度,由社區開出調解員“菜單”,居民可以指定自己信任的調解員參與(yu) 調解,此舉(ju) 大大提高了調解公信力和結案率。
兩(liang) 個(ge) 月來,通過居民“點單”調解,東(dong) 園社區成功化解糾紛30件。
“‘武林大媽’從(cong) 一誕生就帶有下城特色,我們(men) 要鞏固好、發展好這一特色做法,把‘武林大媽’這支民間力量發揮到極致、優(you) 勢運用到極致。”下城區委政法委常務副書(shu) 記史梁說。
在史梁看來,推動矛盾糾紛“最多跑一地”,不是把所有的矛盾糾紛都引向區矛調中心,而是要強化內(nei) 涵建設,“推動建立區、街道、社區三級矛盾糾紛調處化解的縱向機製,努力把90%以上的矛盾糾紛化解在街道和社區。”
眼下,下城區正在個(ge) 別街道試點建立完善特邀調解員名冊(ce) 和激勵機製,嚐試將退休教師、律師、心理谘詢師等具有專(zhuan) 業(ye) 特長的“武林大媽”納入專(zhuan) 職調解員隊伍,實現調解員隊伍的優(you) 化組合、優(you) 勢互補,推動更多矛盾糾紛化解在網格,實現矛盾糾紛“一次不用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