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二十三萬人的命運轉折

王磊 何晨陽 靳赫 發布時間:2020-07-28 09:32:00來源: 中國環境報

  22年前,這裏是一張人跡罕至的“白紙”,風吹石頭跑、天上無飛鳥;如今,這裏是一幅安居樂(le) 業(ye) 的畫卷,綠染荒原千裏秀、洗盡貧寒滿目新。

  自1998年起,在素有“貧瘠甲天下”之稱的西海固地區難以就地脫貧的部分群眾(zhong) ,懷揣著對新生活的向往遷往地勢相對平坦的寧夏吳忠市紅寺堡。隨著23萬(wan) 餘(yu) 人陸續遷入,紅寺堡,這片羅山腳下的土地也由昔日的荒原,漸成我國最大的易地生態移民安置區。

  從(cong) 貧困發生率超過三成,到如今的0.76%;從(cong) 被視為(wei) 寧夏脫貧攻堅硬骨頭中的硬骨頭,到今年3月退出貧困縣序列;從(cong) 遷入時僅(jin) 有一口鐵鍋和破舊鋪蓋,到現在開汽車、住新房……移民的日子翻天覆地,新家的變化日新月異。

  從(cong) 苦澀荒原到幸福綠洲,這片土地滄桑巨變的奧秘何在?

  生活,在汗水中發芽

  在年平均蒸發量2000多毫米而降水量僅(jin) 為(wei) 一兩(liang) 百毫米的紅寺堡,水是稀缺的。借助一級級泵站,奔騰的黃河水被抬升了300多米流向荒原,從(cong) 此旱地變水田。但對種慣了旱地的移民來說,水田卻成了在這裏立足時最大的挑戰。

  “頭回麵對水澆地,既喜又愁。通過農(nong) 技人員講解,我們(men) 才知道,種水田,春季耕地時遇大風很容易風幹,種子不好發芽。”紅寺堡區大河鄉(xiang) 開元村村民禹萬(wan) 喜說,要不是每年一輪輪的農(nong) 業(ye) 技術培訓,他做夢也不敢想能靠種地致富。

  在西海固老家時,禹萬(wan) 喜不喜種地,就愛養(yang) 羊、販糧,鄰裏鄉(xiang) 親(qin) 都說他“不安分”。但老家交通條件差,他“折騰”多年也沒起色。聽說紅寺堡移民開發,禹萬(wan) 喜報名成了首批移民。搬遷當天,父親(qin) 從(cong) 村口折下一根柳枝交給他:“娃娃,你去了把這柳枝栽上,樹活了,人就能活下去;如果樹活不了,你就回來。”

  如今,羸弱的柳枝長成大樹,禹萬(wan) 喜在地裏“種”出了車子和樓房。

  幸福生活的“甜度”,關(guan) 鍵看收入。

  柳泉鄉(xiang) 柳泉村村民趙小梅因丈夫患病不能幹重活,一人挑起生活重擔。“在老家,靠幾畝(mu) 薄田,使出渾身力氣也隻能把肚子填飽。來到這兒(er) ,路好水好地也好,隻要多吃苦,生活就真能甜。”趙小梅說。

  除了自家3畝(mu) 玉米地,她一年能在“別人家”地裏忙9個(ge) 月。2月在枸杞地裏打雜,3月、4月修剪葡萄藤,6月開始采摘枸杞,7月、8月采摘黃花菜,9月左右收葡萄,10月、11月收蘿卜……“不得閑”的趙

  小梅,去年底終於(yu) 脫貧了。

  趙小梅的增收路,折射出紅寺堡的產(chan) 業(ye) 選擇邏輯。6000餘(yu) 畝(mu) “長美”白蘿卜、5.6萬(wan) 畝(mu) 枸杞、8.02萬(wan) 畝(mu) 黃花菜、近10萬(wan) 畝(mu) 釀酒葡萄……在因地製宜的基礎上,優(you) 先選擇能錯峰用工的產(chan) 業(ye) ,爭(zheng) 取讓村民全年無閑。

  “目前,我們(men) 九成以上的建檔立卡戶都有增收產(chan) 業(ye) ,農(nong) 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移民之初的不足500元,增至去年底的9825元,其中特色產(chan) 業(ye) 收入超過40%。”紅寺堡區委書(shu) 記丁建成說,大力發展適宜本地的產(chan) 業(ye) ,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支撐。

  命運,在書(shu) 本裏改寫(xie)

  “1999年6月,13歲的我在老家剛上初一就輟學了,不是因為(wei) 不喜歡上學,而是在老家上學的路太苦了,要翻越幾個(ge) 山頭才能到學校。”紅寺堡區幹部馬興(xing) 龍回憶說,輟學後的那個(ge) 夏天,他隨父母搬到紅寺堡,家門口的學校讓他重新燃起對讀書(shu) 的渴望。他成了紅寺堡首批初中生、首批高中生,那屆300餘(yu) 名高中生近半數考入大學。

  幸福生活的“厚度”,取決(jue) 於(yu) 重視教育的程度。

  作為(wei) 移民區,紅寺堡的貧困學生多。為(wei) 了讓每一個(ge) 貧困學生都能有學上,當地用好國家、自治區和社會(hui) 各界助學措施:高中、中職、高職、大學本科等階段的建檔立卡戶學生,以及非建檔立卡戶二本以上家庭經濟困難大學生,每人每年可獲得1000元-7000元不等的資助;對貧困程度較深的馬渠生態移民區,籌措專(zhuan) 款免除幼兒(er) 園保教費,補助幼兒(er) 生活費……不僅(jin) 如此,2017年紅寺堡在寧夏率先設立教育扶貧基金,在財政十分緊張的情況下,每年籌措不少於(yu) 1000萬(wan) 元,對貧困學生進行常態化資助。

  每個(ge) 被教育改變命運的農(nong) 村孩子背後,都有一批鄉(xiang) 村好老師。可鄉(xiang) 村學校憑啥留住好老師?憑待遇,憑關(guan) 愛。

  按照學校離城市遠近、艱苦程度,核定農(nong) 村教師補貼,最近的人均每月可享受260元補貼,最遠的可享受860元;每年為(wei) 45歲以上的教師免費體(ti) 檢一次……大力度的傾(qing) 斜政策,讓教師隊伍紮下了根。靠著紮根鄉(xiang) 村的名師指路,紅寺堡區高考一、二本上線率連續多年在西海固九縣區中名列前茅;中考、高考成績位於(yu) 吳忠市前列。

  升學率的提高,是更多農(nong) 村孩子命運的改寫(xie) ,是一個(ge) 個(ge) 貧困家庭的“脫胎換骨”。

  村民馬忠蓮的家在紅寺堡區新莊集鄉(xiang) 紅川村,推開家門,幹淨整潔的地板、時尚的水晶燈和新款沙發,充滿著都市氣息。

  “這些都是大閨女去年大學畢業(ye) 後用工資‘攢’下的。”沒念過一天書(shu) 的馬忠蓮有些羞澀地說,以前還曾因女兒(er) 放學隻顧寫(xie) 作業(ye) 不去喂牛而嗬斥過她,如今“苦日子熬出頭了”。

  “紅川村的大學生,不僅(jin) 是全村‘摘窮帽’的底氣所在,更是紅火日子的保障。”紅川村駐村第一書(shu) 記楊虎說,全村常住人口4900多人,近4年已畢業(ye) 大學生150人,目前還有210人在大學就讀。

  紅川村隻是紅寺堡區眾(zhong) 多村子中的一個(ge) 。“教育扶貧不僅(jin) 逆轉貧困學子個(ge) 人命運,更是脫貧攻堅中阻斷窮根的關(guan) 鍵一招。”紅寺堡區區長譚興(xing) 玲說,讓每一個(ge) 孩子上得了學、上得好學,是決(jue) 勝小康社會(hui) 的“慮長遠”之策。

  幸福,在“心安處”生長

  紅寺堡沒有“原住民”,當地的所有居民均來自寧夏固原市原州區、西吉縣、涇源縣等西海固縣區,包括漢族、回族、蒙古族等14個(ge) 民族。當地幾乎每個(ge) 行政村都有來自不同縣區的移民,不盡相同的文化背景和生活習(xi) 俗給鄉(xiang) 村治理帶來不小的難度。

  紅寺堡區紅崖村曾是遠近聞名的“上訪村”。“剛搬來時,有些村民一有矛盾就動拳上腳。”紅崖村村幹部任建舉(ju) 說,以前你問村民是哪裏人,他不會(hui) 說是紅寺堡人,而說是西吉人、隆德人等,因為(wei) 缺乏感情積澱。

  幸福生活的“溫度”,要看鄉(xiang) 村治理的力度。

  紅寺堡區克服財政壓力,整合各類資金2400多萬(wan) 元,在全區64個(ge) 行政村高標準建設綜合文化服務中心,並細化管理方案。昔日搓麻將的手玩起了籃球、罵仗的嘴唱起了秦腔……如今,農(nong) 閑時節,廣場舞、唱秦腔、籃球賽等成了各村“標配”。

  在紅崖村,鄉(xiang) 裏鄉(xiang) 親(qin) 越走越近:村民自發組建起的“紅袖標”巡邏隊,及時發現建檔立卡貧困戶何文花家牛棚失火,保住了這家人的致富希望;村民楊軍(jun) 成遭遇交通事故,鄉(xiang) 親(qin) 們(men) 自發捐出7萬(wan) 多元助其渡過難關(guan) ……

  提升鄉(xiang) 村凝聚力,光靠文化還不夠。在鼓勵村民建立紅白理事會(hui) 、村民調解委員會(hui) 等的同時,紅寺堡區綜合考慮村組巷道布局、姓氏家族等因素,按照每5至15戶推舉(ju) 1名代表的方式由農(nong) 戶自行推薦村民代表,讓群眾(zhong) 更積極主動地參與(yu) 鄉(xiang) 村治理。

  “以前,有村民擔心村幹部優(you) 親(qin) 厚友不公正,現在,更加公開透明的村務處理模式增強了幹群互信。”新莊集鄉(xiang) 人大主席鎖金銀說,人心齊,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保障。

  此心安處是故鄉(xiang) 。如今,再有人問“你是哪裏人”,越來越多村民會(hui) 自豪地說:紅寺堡人!

  有人說,曾經生活在西海固、因脫貧無望而遷出的紅寺堡人能脫貧,是一個(ge) 奇跡。但紅寺堡人說,黃河為(wei) 鑒、羅山可證:奇跡,是奮鬥的另一個(ge) 名字。沒有黨(dang) 的富民政策持續滋潤,沒有23萬(wan) 多名幹部群眾(zhong) 踏石留印、接續奮鬥,荒原怎會(hui) 有奇跡!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