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這處“慵懶”的古鎮,藏著漁樵耕讀的舊時光
中新網蘭(lan) 溪7月28日電(記者 奚金燕)每個(ge) 人心底,都有一座古鎮。小橋流水人家,如詩如夢如畫。在江南“古鎮圈”中,有一座偏安於(yu) 浙江蘭(lan) 溪的千年古鎮,遺世而獨立,在歲月的流淌中那石板橋、那青磚路、那飛簷翹角依然如昨,不改本色,一切都仿若停留在舊時光裏。
這座古鎮名喚遊埠,在繁華的水運年代曾是“錢塘江上遊第一埠”。在快節奏的工作日,享用一杯咖啡的時間已是難得,而在遊埠古鎮,當地人常常是用一杯早茶,打發一整個(ge) 早上。在這裏,時光是慵懶的,歲月是愜意的,因此遊埠古鎮也被網友稱為(wei) 浙江最“慵懶”的古鎮。此刻,不妨跟著小編,一起感受下遊埠古鎮的“十二時辰”。
卯時:淩晨5點~早晨7點
遊埠人的一天從(cong) 一杯早茶開始。夏日的淩晨,當許多人還在睡夢中,遊埠古鎮已經蘇醒了。古鎮上有一條青磚黑瓦的老街,被稱為(wei) “江南第一早茶街”,長約500米,兩(liang) 側(ce) 盡是茶館。天未亮,茶館老板就早早將整排老木頭門板拆下來鋪在屋簷下,拉上幾張板凳,等待來人開桌。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進古鎮,青磚黛瓦間,嫋嫋炊煙溫柔地升起,老街漸漸人聲鼎沸。老茶客們(men) 從(cong) 四麵八方趕來,剛一坐下,老板立即提著長嘴茶壺過來,將滾燙的熱水倒入白瓷杯中,在茶葉間漾開一朵水花,綠茶的芬芳瞬間蒸騰而上——新的一天開始了。
相比精致的廣式早茶,遊埠的早茶充滿著農(nong) 耕氣息,就像是兒(er) 時父親(qin) 常喝的,濃厚且質樸。待到茶入口,略苦澀,其實對當地茶客來說,並不是早茶有多好喝,而是享受喝早茶的時光。這裏的茶客大都是上了年紀的農(nong) 民,從(cong) 方圓十裏趕來,一杯茶,一塊錢,可以吃上一晌午。或敘談農(nong) 事、家事,或獨自喝茶品茗,到八九點鍾,老茶客們(men) 才漸漸散去開始一天的勞作。
早茶街的由來已久。據考證,早在唐初時,遊埠就建有碼頭,往來商船在此休息作業(ye) ,是浙贛閩皖交界處重要的農(nong) 副產(chan) 品集散交易地、商埠重鎮,被譽為(wei) “錢塘江上遊第一埠”,遊埠的名字也因此而來。
為(wei) 等待往來商船,古時的人們(men) 黎明時分就雲(yun) 集到各個(ge) 埠頭邊的茶館裏喝茶聊天,尋找商機、交流感情,船工們(men) 都是幹體(ti) 力活的,需要一些吃得快又油膩耐餓的食物,就著粗茶搭配,解渴又去油膩;而商人們(men) 需要一些方便攜帶的糕餅類食物帶身上出門,所以不斷發展下來,小吃種類越來越多,像雞子粿、炒米粉、湯圓、酥餅、土糕餅等幾十種美食成為(wei) 了埠頭茶館的常見小吃。
在這裏,你可以點一杯茶,喝一上午,聽一聽鄉(xiang) 親(qin) 道家長裏短,或者沿著老街漫步,數一數古鎮的年輪,觸摸歲月的痕跡,沒有人會(hui) 說你虛度了時光。因為(wei) 在這裏,光陰就是用來慢慢過的。
未時:下午1點~3點
人間煙火氣,最撫凡人心,這在遊埠古鎮得到了充分的詮釋。在這裏,你可以看到最質樸的市井生活,盡顯人生百態。
下午時分,烈日當頭,老街上的“六指頭”酥餅一個(ge) 接一個(ge) 新鮮出爐,這裏是許多外地遊客必來嚐鮮的打卡點。今年63歲的柳曆清因從(cong) 小左手上有六個(ge) 指頭,因其姓“柳”又與(yu) “六”諧音,所以鎮上的人就叫他做“六指頭師傅”。他做酥餅已近40年,起麵、揉麵、擀麵、潑油、剁餡,每道工序,都爛熟於(yu) 心。剛出爐的酥餅,手心大小,被烘烤得油光光,黃澄澄的,咬下一口鹹鮮陳香,久不能忘懷。
一直以來,柳師傅堅持古法手作的酥餅受本地居民和外地遊客的喜愛,一天就能賣出兩(liang) 千多個(ge) 。“大家喜歡我就會(hui) 一直做下去,到做不動為(wei) 止。”柳師傅說,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把這道傳(chuan) 統小吃傳(chuan) 承下去,讓更多人品嚐到。
除了老手藝,遊埠古鎮的一切都仿佛是過去的模樣:古橋、石階、花燈、牌坊……無論是風貌還是格局仍較完整地保留著。橫貫鎮內(nei) 的遊埠溪上有清代所建的“永濟橋”“永福橋”“永安橋”“太平橋”“潦溪橋”,人稱“五馬歸槽”,堪稱一絕。
站在高高的石拱橋上,靜靜地佇(zhu) 立。看遠處,水邊人家嫋嫋升起炊煙;看近處,女子在埠頭搗衣,橋下漾起了微微漣漪……在這個(ge) 小鎮中,一切事物都顯得慵懶和與(yu) 世無爭(zheng) ,心境也格外放鬆。
酉時:下午 5點 ~ 7點
日暮西下,陽光溫柔地散落在黛瓦黑牆間,勾勒出古鎮優(you) 美的輪廓。除了早茶和酥餅,古鎮還藏著許多“寶藏”鋪子,如協通大當鋪、祝裕隆棉布號等商號,甚至還能尋找到一些正在漸行漸遠的老行當,如製秤、打鐵、烙畫、篾編製作等,將記憶一下子帶回來到了那個(ge) 物資匱乏的遙遠年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此刻,老手藝人都已紛紛準備打烊,結束一天的辛勞。
沿著街頭,繼續前行,遠遠的就聞到了醬香味,走近一看是一家醬坊,木製的大門,正中一塊牌匾寫(xie) 著“遊埠醬坊”四個(ge) 大字。舊時遊埠溪兩(liang) 岸,曾匯集著醬、酒、染三缸和豆腐、糖、油、炒、磨五坊。“三缸五坊”的生意,在這裏最為(wei) 興(xing) 盛。步入醬坊,寬闊的大曬場整齊地擺著一百多口千斤缸,仿佛訴說著這裏昔日生意的興(xing) 隆景象。如今,幾位年輕人傳(chuan) 承著這一古老的手藝,借助時興(xing) 的電商讓醬油香飄更遠。
隨著時代的發展,遊埠古鎮也並非盡是“舊時光”,如今亦呈現出了諸多“新景象”。前些年,當地在醬油坊的對麵,建起了郎靜山紀念館。遊埠鎮是中國第一代攝影記者、中國攝影學會(hui) 創辦人郎靜山的故鄉(xiang) 。郎靜山紀念館二樓是古董相機展覽館,這裏收藏了近300多台古董相機,包括間諜相機、戰地相機和不少難得一見的藏品。其中,鎮館之寶是一台由英國倫(lun) 敦露斯於(yu) 1910年生產(chan) 的超大型平板皮腔“漢頓斯”相機,長寬高分別為(wei) 2.18*0.9*1.2米。
亥時:晚上9點 ~ 11點
夜漸漸深了,小鎮漸漸歸於(yu) 沉寂。從(cong) 深夜到黎明,日複一日的遊埠古鎮不僅(jin) 藏著歲月溫情,亦濃縮了曆史的百轉千回。正是在這片土地上,曾上演了古鎮發展的輝煌,也曾演繹了水運的落寞。因此,生活在這裏的人也另有一分安之若素、知足向上的性情,正如柳師傅一樣,堅守著老手藝,以一顆匠心處世。
如今隨著環境整治以及鄉(xiang) 村基礎設施建設,小鎮居民也過上了觸手可及的幸福小康生活,不再像以前,交通靠“走”,通訊靠“吼”。隨著越來越多遊客慕名前來打卡,遊埠在失去商埠文化後,正迎來新的發展的春天。(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