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中科院團隊最新研究確認:“從恐龍到鳥”經曆卵巢退失演化

孫自法 發布時間:2020-07-29 17:4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7月29日電 (記者 孫自法)記者29日從(cong)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周忠和院士團隊對鳥類卵巢濾泡(卵泡)化石相關(guan) 標本研究獲得最新進展,進一步確認“從(cong) 恐龍到鳥”經曆卵巢退失演化。

  繼2013年在《自然》雜誌發表題為(wei) “早白堊世鳥類卵泡的精美保存對研究恐龍繁殖行為(wei) 的意義(yi) ”的論文之後,周忠和團隊關(guan) 於(yu) 早白堊世鳥類繁殖係統研究新進展的成果論文,近日由國際專(zhuan) 業(ye) 學術期刊《生物通訊》(Communications Biology)雜誌在線發表。

  從(cong) 恐龍到鳥的演化涉及到一係列關(guan) 鍵特征的改變,生殖器官就是其中之一,如雌性恐龍體(ti) 內(nei) 和現在的爬行類動物相似,仍保存兩(liang) 側(ce) 的卵巢及輸卵管,但絕大多數現生鳥類的雌鳥僅(jin) 保留左側(ce) 的卵巢及輸卵管。鳥類何時開始丟(diu) 失了一側(ce) 輸卵管?這個(ge) 問題一直備受學界關(guan) 注。

  中科院古脊椎所介紹,2013年,周忠和團隊在白堊世的熱河鳥類以及反鳥類化石標本研究中,發現早期鳥類顯然已經隻保留一個(ge) 有效的卵巢和一條輸卵管(身體(ti) 左側(ce) ),進而推測身體(ti) 右測卵巢和輸卵管的退失可能發生在恐龍向鳥類過渡的階段,很可能與(yu) 適應飛行需要的體(ti) 重減少有關(guan) 。這項研究彌補了“從(cong) 恐龍到鳥”的缺失一環,但論文發表以後,有部分學者在質疑軟組織能否保存如此長時間的同時,猜測卵泡化石實際上是胃部內(nei) 未被消化殆盡的植物種子。

  針對此項爭(zheng) 議,近年來,該團隊成員艾莉達·巴約勒(Alida Bailleul)、李誌恒研究員等,通過高分辨率CT、能量色散X射線譜、傳(chuan) 統的骨組織切片染色等技術手段,對“疑似”卵泡和現生標本開展深入對比研究。

  研究團隊表示,最新研究結果不但進一步確認“疑似”標本是卵巢濾泡化石,更展現出該組織的高分辨細節特征,包括可收縮的,肌肉、血管化的組織,來為(wei) 卵泡提供營養(yang) ,幫助排卵期的鳥類順利排出,這些都和現生的鳥類正在形成的蛋黃周邊的組織相似。同時,卵泡化石標本中平滑肌纖維、膠原蛋白纖維、血管等軟組織的發現,都和7年前研究論文中提出的假設吻合,與(yu) 食入種子的假設不符。

  這項最新研究還得出另一個(ge) 結論,即反鳥雖然也有一個(ge) 功能性的卵巢和輸卵管,但是它們(men) 卵泡發育速率相對於(yu) 現代鳥類要慢,和古鳥類較低的新陳代謝水平有關(guan) 。

  近年來,熱河生物群化石除了保存有完整的骨骼、精致的羽毛和其他皮膚衍生物外,包括肺泡等軟組織內(nei) 髒研究同樣不斷湧現,證明了軟組織曆經複雜、長時間尺度的埋藏仍可以被保存下來的潛力。該研究團隊認為(wei) ,“相關(guan) 研究不僅(jin) 增進了我們(men) 對遠古生物更為(wei) 深入的認知,更展現了化石埋藏過程的鬼斧神工和生命演化之路的瑰麗(li) 神奇”。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