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匯聚愛心 播撒希望(新時代·麵孔)

發布時間:2020-08-03 14:52:00來源: 人民日報

  在吉林長春,3500多個(ge) 誌願者團隊共有誌願者60多萬(wan) 人。無論身在社區、企業(ye) ,還是公益機構,他們(men) 在平凡的日子裏默默付出,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他們(men) 踐行誌願精神,力所能及地扶危濟困,讓需要幫助的人生活得更有尊嚴(yan) 、更加快樂(le) 。

  長山花園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吳亞(ya) 琴紮根社區20多年——

  “社區居民都是我的親(qin) 人”

  吳亞(ya) 琴今年60歲了,依舊精氣神十足,說話幹脆利落,辦事風風火火。忙了一上午,剛想坐下歇歇腳,就有位大娘找她幫忙:“兒(er) 子30多歲了,還沒結婚,妹子你說這可咋整?”

  在吉林長春市寬城區團山街道長山花園社區,大家都知道社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吳亞(ya) 琴是一個(ge) 熱心腸的人,作為(wei) 黨(dang) 的十九大代表、全國道德模範,吳亞(ya) 琴是社區“紅人”。在社區,沒人叫她書(shu) 記,而是直接叫她吳姐、奶奶、阿姨、妹子。居民碰到什麽(me) 困難,隻要吳亞(ya) 琴出麵,很快就能解決(jue) 。

  不過,年長的居民們(men) 都知道,始建於(yu) 1987年的長山花園社區,曾地處城鄉(xiang) 接合部,條件很差。下雨天,腳上裹著塑料袋才能走出爛泥窪;冬天室內(nei) 溫度隻有七八攝氏度,還經常停水停電……

  1995年7月,當時還是吉林省勝利零件廠中層幹部的吳亞(ya) 琴被派到長山社區工作,一幹就是20多年,她見證了社區從(cong) “老舊散棄”小區變為(wei) 全國有名的幸福社區。吳亞(ya) 琴說,這既得益於(yu) 基層社區治理方式的創新,也有賴於(yu) 社區誌願者的熱心付出。

  事實上,吳亞(ya) 琴就是這些社區誌願者中的一員,這些年她做過的好事數也數不清。社區有位80多歲的孤寡老人董蘭(lan) 芳,吳亞(ya) 琴一直無微不至地照顧著。2005年,老人想落葉歸根回老家。時值數九寒冬,吳亞(ya) 琴身前掛著菜板和洗衣盆,身後背著行李,一路風塵仆仆,陪著老人回到了老家。

  回程的前一天晚上,她和老人躺在一個(ge) 被窩裏,嘮了半宿的貼心話。“第二天,我都走出挺遠了,老人還一邊向我招手,一邊抹著眼淚。”吳亞(ya) 琴說,後來,每到春節她都給老人家寄去200元錢,直到老人去世。

  “社區居民都是我的親(qin) 人,誰家有個(ge) 大事小情都願意找我聊聊,我總是盡力去幫助他們(men) 。”為(wei) 了充分發揮基層黨(dang) 組織的引領作用,吳亞(ya) 琴動了不少腦筋。2003年,長山花園社區一次性接收194名退休黨(dang) 員,建立起黨(dang) 員家庭戶——樓棟黨(dang) 小組——樓宇黨(dang) 支部——社區黨(dang) 委四級社區黨(dang) 建網絡工作體(ti) 係,實現了黨(dang) 組織全覆蓋。社區每棟樓都有黨(dang) 支部、黨(dang) 小組、黨(dang) 員家庭戶,黨(dang) 員積極發揮模範帶頭作用,主動幫助居民化解矛盾糾紛,解決(jue) 生活難題。在黨(dang) 員誌願者帶動下,有不少六七十歲的居民要求入黨(dang) 。

  為(wei) 調動轄區居民參加誌願活動的積極性,吳亞(ya) 琴推動社區製定紅馬甲積分兌(dui) 換製。居民參加照顧老人、代買(mai) 代購、冬天掃雪等活動,都可以到“道德銀行”用積分兌(dui) 換實用禮品。老黨(dang) 員馮(feng) 躍榮告訴記者,他經常照顧自家樓上的孤寡老人,幫助他人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價(jia) 值。

  7月23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長山花園社區考察。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加強黨(dang) 的領導,推動黨(dang) 組織向最基層延伸,健全基層黨(dang) 組織工作體(ti) 係,為(wei) 城鄉(xiang) 社區治理提供堅強保證。吳亞(ya) 琴向總書(shu) 記匯報了社區黨(dang) 建等情況,“社區的事情,基本上依靠黨(dang) 員誌願者和居民誌願者就能解決(jue) 。”她說。

  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李萬(wan) 升誌願服務30年——

  “好人就是說得少,做得多”

  7月13日,長春市鐵西街,鼎慶經貿有限責任公司門前,停放著兩(liang) 輛無償(chang) 獻血車,員工們(men) 陸續上上下下,秩序井然。這是鼎慶公司每年一次的獻血日活動,已堅持了10年。

  “如今,誌願服務精神在公司蔚然成風,形成了一種良好的企業(ye) 文化。”剛剛獻完血的鼎慶公司董事長李萬(wan) 升說。

  “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我願帶領鼎慶全體(ti) 黨(dang) 員到最艱苦、最需要我們(men) 的地方去,我們(men) 時刻準備著!”今年2月4日,第四屆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李萬(wan) 升向上級黨(dang) 組織遞交了這樣的請戰書(shu) 。

  李萬(wan) 升出生於(yu) 河南一個(ge) 貧困山村,白手起家30年來,他盡自己所能贍養(yang) 孤寡老人、資助貧困生,每逢危急時刻也總衝(chong) 在前麵。

  網上流傳(chuan) 一張李萬(wan) 升在汶川地震期間千裏馳援的照片,他背著沉重的物資,汗流浹背,感動了無數網友。今年疫情防控期間,他一如既往地投身抗疫一線,搬運防疫物資、組織衛生消毒……看到急需應急物資運輸,鼎慶公司黨(dang) 支部迅速成立誌願運輸車隊,按要求及時將各類防疫物資送往指定地點。

  在李萬(wan) 升的倡議帶領下,鼎慶公司員工們(men) 常年幫助孤寡老人、貧困學生、低保貧困戶、殘疾人等特殊群體(ti) ,連續12年捐資助學千餘(yu) 人次;義(yi) 務資助100多位孤寡老人,扶助10名退伍老兵和40多個(ge) 貧困戶,為(wei) 1.8萬(wan) 戶低保貧困家庭免費檢測液化氣罐;投資40餘(yu) 萬(wan) 元創辦“萬(wan) 升百樂(le) 之家”,為(wei) 孤寡老人免費提供安身之所;安置300餘(yu) 名農(nong) 民工、下崗職工、退伍軍(jun) 人和殘疾人就業(ye) ……

  在脫貧攻堅戰中,李萬(wan) 升帶領公司與(yu) 轄區鼎富種植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簽訂了為(wei) 期兩(liang) 年的扶貧項目合作協議。從(cong) 2018年4月起,鼎慶公司創辦了11個(ge) “愛心食堂”,免費為(wei) 駐地周圍環衛工人提供一日兩(liang) 餐服務,累計就餐人數達5.6萬(wan) 人次。

  曾經有人問李萬(wan) 升,您心目中的好人是什麽(me) 樣的?“好人就是說得少,做得多!”李萬(wan) 升說。

  善滿家園創辦者胡豔蘋幫助殘障人士近20年——

  “讓他們(men) 生活得更有尊嚴(yan) ”

  40多歲的胡豔蘋熱情陽光,充滿活力。

  “一輩子都要做好事,而且要快樂(le) 地做好事。”和她聊上一會(hui) 就能感受到,她的樂(le) 觀發自內(nei) 心。

  胡豔蘋是全國道德模範提名獎獲得者、長春市九台區善滿家園創辦者。

  16歲那年,揣著姐姐給的200元錢,胡豔蘋從(cong) 農(nong) 村來到省城,開始擺地攤。冬天零下二三十攝氏度,她在地上鋪著硬紙殼,裹著大衣鑽到貨架底下就能睡著。因為(wei) 能吃苦,小攤漸漸變成了小店。

  一天,小店前倒下一位癲癇發作的大爺,把無家可歸的大爺救下後,胡豔蘋從(cong) 此就多了個(ge) “親(qin) 人”,一養(yang) 就是20多年。

  後來,在小店門口,有個(ge) 蓬頭垢麵的大姐常揀剩飯,胡豔蘋怕她寒冬臘月在外麵凍壞了,就把她收留下來。

  2001年,胡豔蘋的第一個(ge) 孩子出生。不幸的是,由於(yu) 先天智力缺陷,孩子夭折,胡豔蘋傷(shang) 心得半年沒出門。冷靜過後,她決(jue) 定把沒能給予兒(er) 子的愛分給更多孩子。於(yu) 是,她創辦了愛心公益機構——善滿家園殘障人綜合服務中心。

  近20年來,胡豔蘋救助了100多名有智力障礙的孩子,目前有48個(ge) 孩子生活在善滿家園。胡豔蘋把收養(yang) 日作為(wei) 每個(ge) 孩子的生日,同時給他們(men) 都取了名字——開心、吉祥……“希望每個(ge) 生命都綻放美麗(li) 。”

  在胡豔蘋的帶動下,許多誌願者開始關(guan) 注這一群體(ti) 。從(cong) 吉林體(ti) 育學院退休的張大姐夫婦,10餘(yu) 年來一直幫著照顧這些孩子。誌願者小孫從(cong) 讀研究生時起,隻要有時間就來教大家洗衣服、疊被子,幫他們(men) 清理個(ge) 人衛生。“有時候也會(hui) 覺得很累,但一看到他們(men) 期盼的眼神,心裏就不覺得難了。”小孫說。

  收養(yang) 智力障礙兒(er) 童讓胡豔蘋積累了很多經驗,她又把精力轉向幫助更多殘疾人就業(ye) 。“看,這是善滿家園的殘疾人員工設計的手機和平板電腦十二生肖支架,做工很精美吧。”胡豔蘋說,這種產(chan) 品非常適合疫情期間學生上網課、各單位開視頻會(hui) 議。

  善滿家園在疫情防控期間加快複工複產(chan) 的同時,對無法外出複工的殘疾人,送去生產(chan) 資料及生產(chan) 工具等物資,讓他們(men) 在家製作產(chan) 品,善滿家園定期進行回收、統一銷售。胡豔蘋介紹,通過“集中+居家”靈活就業(ye) 模式,殘疾人員工每月都可以領到工資,基本保障了他們(men) 生活所需。“通過勞動讓殘疾人士自食其力,才能讓他們(men) 生活得更有尊嚴(yan) 、更加快樂(le) 。”胡豔蘋說。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