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中國核酸日檢測能力達484萬人份 最快半小時出結果

劉垠 發布時間:2020-08-06 15:17:00來源: 科技日報微信公眾號

  截至7月末,我國核酸日檢測能力達到484萬(wan) 人份,具備核酸檢測能力的醫療機構4946家,檢測技術人員達到3.8萬(wan) 餘(yu) 人。

  8月5日,國新辦舉(ju) 行提高新冠病毒檢測能力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hui) ,工業(ye) 和信息化部副部長王江平用一組數字亮出了我國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能力建設情況:

  累計向全國各級醫院、疾控中心、海關(guan) 口岸、第三方檢測機構發送試劑近2億(yi) 人份,設備1.2萬(wan) 餘(yu) 台。保障完成了1000萬(wan) 人檢測的武漢大會(hui) 戰,1000萬(wan) 人檢測的北京攻堅戰,以及黑龍江、廣東(dong) 、上海等外防輸入的常態化陣地戰,新疆、大連等近日聚集性疫情檢測的應急突擊戰,實現了“應檢盡檢”“願檢盡檢”。

  “根據國家衛健委臨(lin) 床檢驗中心對相關(guan) 上市產(chan) 品的測評,我國核酸檢測試劑總體(ti) 的檢出率已經達到95%以上。”科技部成果轉化與(yu) 區域創新司司長包獻華指出,目前我國核酸檢測試劑的靈敏度不斷提升,檢測時間不斷縮短,檢測設備的自動化程度不斷提升,檢測產(chan) 品的品種類別不斷豐(feng) 富。

  據介紹,通過應急攻關(guan) ,我國檢測試劑及儀(yi) 器設備等性能指標不斷提升。包獻華以核酸檢測為(wei) 例說,按照傳(chuan) 統方法,以前一次檢測大概需要4個(ge) 多小時,現在一個(ge) 小時左右就能完成檢測,其中,最快的一款產(chan) 品30分鍾就能出結果。同時,現在能夠實現“樣品進、結果出”的一體(ti) 化檢測,極大提高了便利性和安全性。

  不僅(jin) 如此,檢測產(chan) 品的品種類別也在不斷豐(feng) 富,既有體(ti) 積小的便攜式產(chan) 品,也有能檢出包括新冠病毒在內(nei) 的6種呼吸道常見病毒的聯檢產(chan) 品,可滿足不同場景的應用需求。除了核酸檢測以外,我國還研發推出一批抗體(ti) 檢測產(chan) 品,15分鍾左右就可以觀察檢測結果。抗體(ti) 檢測與(yu) 核酸檢測協同使用,可以進一步提升檢出率。

  “總體(ti) 看,我國的檢測試劑研發已經形成了涵蓋多種技術路線、多種產(chan) 品係列的技術體(ti) 係,技術水平和產(chan) 品性能與(yu) 歐洲、美國等發達國家處在同一水平,有些產(chan) 品甚至領先,基本能夠滿足當前國內(nei) 疫情防控的檢測需要。”包獻華說。

  不少人關(guan) 心,我國核酸檢測試劑與(yu) 設備的產(chan) 能如何,能否滿足國內(nei) 疫情防控常態化的需要?

  “目前,我國核酸檢測試劑和設備的生產(chan) 能力能夠滿足當前常態化疫情防控的需要。”王江平提醒,但境外疫情擴散蔓延勢頭仍在繼續,國內(nei) 個(ge) 別地區聚集性疫情時有發生,而且秋冬季即將來臨(lin) ,國際航線正在陸續恢複,外防輸入、內(nei) 防反彈的形勢依然嚴(yan) 峻。我們(men) 要守住來之不易的防疫成果,加強疫情形勢研判,積極開展需求預測,持續保證產(chan) 能穩定,做好極端情況下加大產(chan) 能儲(chu) 備的準備。

  包獻華透露,根據當前檢測需求,近期科研攻關(guan) 重點關(guan) 注四個(ge) 方麵:

  一是加快核酸快檢產(chan) 品的研發攻關(guan) ,重點關(guan) 注檢測時間在30分鍾左右的檢測產(chan) 品,已有幾款在研項目正在加緊推進。

  二是加快更高靈敏度、更大通量的檢測產(chan) 品的研發。

  三是加快抗原檢測產(chan) 品的研發,相對於(yu) 抗體(ti) 檢測,抗原檢測產(chan) 品能夠更早檢出,並且可作為(wei) 新冠病毒存在的一個(ge) 直接證據。

  四是關(guan) 注其他類型的檢測方法,如可穿戴的智能檢測設備、非接觸式的綜合體(ti) 征檢測係統等新技術、新產(chan) 品研發。

  “在加強應急攻關(guan) 的同時麵向長遠,我們(men) 一方麵已經部署和強化核心元器件、原材料等基礎技術的攻關(guan) ,主要是解決(jue) 我國部分檢測產(chan) 品關(guan) 鍵技術的瓶頸製約問題。”包獻華說,另一方麵,根據檢測技術路線多元、不斷更迭替代的特點,還將持續跟蹤一些技術路線先進、有重大技術突破的顛覆性技術,及時納入研發體(ti) 係中給予支持,構建麵向未來的檢測競爭(zheng) 優(you) 勢。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