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中科大萬名學生畢業入職華為
華中科技大學為(wei) 華為(wei) 輸送了四位“天才少年”,分別為(wei) 去年入職的左鵬飛博士,以及本科畢業(ye) 於(yu) 該校、博士畢業(ye) 於(yu) 中國科學院大學的鍾釗,還有今年入職的張霽、姚婷博士。
其中,左鵬飛、張霽、姚婷博士,均來自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伴隨著最近這些“天才少年”頻頻刷屏,8月6日,華中科技大學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光電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夏鬆介紹,三位“天才少年”入職,與(yu) 學校,以及老師與(yu) 華為(wei) 長期合作、相互支持,有很大關(guan) 係。
其實,至今已有超過10000名華中科技大學畢業(ye) 生曾就職華為(wei) 公司。
要能創造技術解決(jue) 問題
對張霽入選華為(wei) “天才少年”,他的導師、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周可教授,一點也不覺得奇怪,“沒有出乎意料,跟他長期的刻苦努力分不開。”
8月6日,周可教授評價(jia) 張霽,最大的特點就是主動學習(xi) 能力強,“我對他印象最深的是,求知的主動和創新的熱忱,他對於(yu) 新的知識,有一種強烈的渴求,一旦發現了問題,就要想辦法去解決(jue) 它。張霽在這方麵表現很突出。”
如何培養(yang) 博士?周可教授介紹,博士生的培養(yang) ,主要是對其學術創新能力的培養(yang) 。計算機專(zhuan) 業(ye) 是一門工程性很強的專(zhuan) 業(ye) ,要求博士生在實際工程係統中善於(yu) 發現問題,提出創新方法解決(jue) 問題,做到工程和學術的統一。張霽等同學所在的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依托華中科技大學,與(yu) 企業(ye) 界有廣泛的合作,為(wei) 學生提供了很好的科研平台,“當然,有了好的科研平台,想要脫穎而出還要靠博士生自身的努力。”
對科技性人才培養(yang) ,周可教授說,以計算機專(zhuan) 業(ye) 學生為(wei) 例,在畢業(ye) 時,本科生要具備模塊開發能力,碩士生要具備係統開發能力,而博士生,則要在前二者基礎上,具備學術創新能力。通俗地說,碩士生要能夠運用已有的方法和技術,設計並開發一個(ge) 係統以解決(jue) 存在的問題;博士生要在碩士生能力的基礎上,如果碰到已有的方法和技術不能解決(jue) 的問題,能夠創造一種技術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
學校深度對接企業(ye) 需求
“學校和企業(ye) ,雖然有不同的社會(hui) 分工和責任,但又有著緊密聯係。”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光電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夏鬆說,教書(shu) 育人是大學的職責,如何為(wei) 國家為(wei) 社會(hui) 培養(yang) 最優(you) 秀的人才,一直以來是華中科技大學的使命與(yu) 責任。而華為(wei) 等企業(ye) 肩負民族產(chan) 業(ye) 振興(xing) 使命,需要源源不斷補充創新人才,當然企業(ye) 有遴選判斷的標準,學生個(ge) 人的素質與(yu) 知識經驗的積累、所在學校及平台優(you) 勢等應該都會(hui) 考慮。
“三位天才少年入選,是國家、企業(ye) 、學校以及個(ge) 人同頻共振的結果。”夏鬆說,這從(cong) 一個(ge) 方麵表明我們(men) 的培養(yang) 是接地氣的,深度對接企業(ye) 需求。
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的存儲(chu) 與(yu) 光顯示功能實驗室,在存儲(chu) 方麵的積累時間確實很長,而且也是大家公認的在存儲(chu) 領域研究比較深入的大型團隊,所以跟BAT、華為(wei) 浪潮等國內(nei) 企業(ye) 的合作非常深入。夏鬆認為(wei) ,“不管是在哪個(ge) 公司,隻要學生具有高能力、高素質,都會(hui) 很搶手。”
人才成長離不開3個(ge) 方麵:個(ge) 人努力,學校培養(yang) ,行業(ye) 發展,這三者密切相關(guan) 、缺一不可。
夏鬆說,對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而言,在人才培養(yang) 方麵,竭盡全力。
不僅(jin) 營造良好的育人環境,設立“學生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引導學生參加創新創業(ye) 大賽,出國開展交流,聆聽大師講座,到企業(ye) 開展實習(xi) 實踐。而且,還有創新平台的優(you) 勢:建設世界一流的科研平台,學生可以在老師指導下,依托平台,接觸到最前沿的儀(yi) 器設備和科研工作。
另外,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還非常注重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信仰,“學校黨(dang) 委書(shu) 記邵新宇院士和校長李元元院士,也希望畢業(ye) 生有‘十年磨一劍’的堅持,以及‘敢擔大任,勇攀高峰’的擔當。”
追求卓越、為(wei) 國爭(zheng) 光,是國人共同的目標。夏鬆說,堅持立德樹人,也是我們(men) 研究生教育的靈魂。
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的前身,是武漢光電國家實驗室(籌),係科技部2003年批準籌建的首批五個(ge) 國家實驗室之一,經過16年的建設,已成為(wei) 國家科技創新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武漢·中國光穀”的創新研究基地。2017年通過了科技部的驗收,正式改名為(wei) 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
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依托華中科技大學,是科技部2017年首批批準組建的6個(ge) 國家研究中心之一。
“華科”與(yu) 華為(wei) 淵源深厚
華為(wei) 從(cong) 全世界招“天才少年”的這一決(jue) 定,也可能與(yu) “華科”有千絲(si) 萬(wan) 縷的關(guan) 係。據媒體(ti) 報道,曾經最被任正非、李彥宏欣賞的男人,叱吒華為(wei) 的華中科技大學“少年班”天才——李一男,27歲即成為(wei) 華為(wei) 最年輕的副總裁。1970年出生的李一男,15歲時被華中科技大學第一批少年班錄取,被外界譽為(wei) “小天才”。有人認為(wei) ,華為(wei) “天才少年”這個(ge) 點子,可能就是來源於(yu) “華科男”——李一男。
華中科技大學畢業(ye) 的郭平、孟晚舟等10多位校友,在華為(wei) 公司擔任重要職務,為(wei) 華為(wei) 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近年來,華為(wei) 在華中科技大學聘用的畢業(ye) 生數量,保持在每年300人左右。據統計,有超過10000名該校畢業(ye) 生曾就職於(yu) 華為(wei) 公司。目前在職的該校畢業(ye) 生數量在5700人左右,也推動了華為(wei) 武研院落戶武漢。
2019年5月,華中科技大學與(yu) 華為(wei) 簽署全麵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進一步深化在人才培養(yang) 、科學研究、成果轉化等方麵的合作,探索麵向未來的前沿科學。研究中心與(yu) 華為(wei) 的合作也是全方位的,除培養(yang) 人才外,在科學研究方麵也有很多合作。去年,武漢光電國家研究中心和華為(wei) 共建兩(liang) 個(ge) 聯合實驗室(先進光技術和存儲(chu) 器件),目前全國僅(jin) 8家。
華為(wei) 的一位高管,曾在微博上發文稱“華科”堪稱華為(wei) 的人才搖籃,“華科是和華為(wei) 有深厚淵源的學校,我們(men) 常董會(hui) 的3位成員都是華科的,在職員工也有超過6000人是華科的,華中科技大學堪稱華為(wei) 人才的搖籃。”
8月6日,長江日報記者在“知乎”上看到一個(ge) 經典回答:華為(wei) 裏麵任正非工號是0001,鄭寶用(華科畢業(ye) )工號是0002。直到現在,華為(wei) 裏麵三個(ge) 輪值CEO,兩(liang) 個(ge) 華科的,任正非的女兒(er) 孟晚舟(華科畢業(ye) )任CFO(管財務)。
而在“華科對華為(wei) 的影響到底有多大?”答案中會(hui) 有這麽(me) 一句話:華為(wei) 每年校招的第一站,永遠是“華科”。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