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注銷網貸賬戶騙局激增 專門為年輕人“量身定做”

張維 發布時間:2020-08-17 15:55:00來源: 法治日報

  網絡電信詐騙又有卷土重來之勢。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近日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1月1日至6月30日,全網共監測到有關(guan) 網貸詐騙輿情信息368205條。其中,負麵輿情占到輿情總數近八成。

  這些負麵輿情信息主要集中在“注銷校園貸”騙局、“山寨平台”騙局、“網貸刷單”騙局、“刷銀行流水”騙局、“消除不良記錄”騙局、二維碼詐騙六個(ge) 方麵。其中,“注銷校園貸”騙局方麵的負麵輿情信息最多。

  近年來,國家打擊詐騙犯罪力度越來越大,猖獗多年的網絡電信詐騙行為(wei) 得到有效遏製。但今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網貸詐騙有所抬頭,其詐騙形式和犯罪手段也不斷更新。

  注銷網貸賬戶騙局激增

  專(zhuan) 門為(wei) 年輕人量身定做

  在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披露的數據中,2020年1月1日至6月30日,全網共監測到有關(guan) 網貸詐騙輿情信息368205條。其中,正麵信息12538條,占比3.41%;中性信息67359條,占比18.29%;負麵信息288308條,占比78.3%。

  在288308條網貸詐騙負麵輿情信息中,涉及“注銷校園貸”騙局92672條,占比32.14%;“山寨平台”騙局78735條,占比27.31%;“網貸刷單”騙局41036條,占比14.23%;“刷銀行流水”騙局26015條,占比9.02%;“消除不良記錄”騙局21403條,占比7.42%;二維碼詐騙11769條,占比4.08%;其他負麵信息16678條,占比5.78%。

  “在這些新型網貸詐騙犯罪活動中,不法分子不再隻是盯著老年人的養(yang) 老積蓄,而且把涉世未深的大學生或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當作目標,在騙取這些年輕人的貸款後,讓他們(men) 背負著還貸的壓力。”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許光建說。

  尤其是“注銷校園貸”騙局,更是為(wei) 年輕人“量身定做”。上述輿情數據顯示,“注銷校園貸”騙局負麵輿情信息最多。這種騙局主要指不法分子通過精準掌握受害人信息,以受害者有校園貸記錄會(hui) 影響個(ge) 人征信為(wei) 借口,在造成受害者恐慌後,假借注銷校園貸記錄之名,誘導受害者在眾(zhong) 多網貸平台貸款,並將錢存入所謂的“安全賬號”後便“銷聲匿跡”。

  今年以來,全國先後發生多起“注銷校園貸”詐騙事件,受害人主要是在校學生或剛畢業(ye) 參加工作不久的年輕人。據有關(guan) 機構發布的《2020上半年注銷網貸賬戶電信詐騙分析報告》顯示,2020年上半年注銷網貸賬戶騙局激增,4月環比增長178%。其中,受害者中63%此前未注冊(ce) 過網貸賬戶。

  劉女士就是這一類詐騙的受害者。今年7月1日,劉女士到中國銀行石家莊中山支行辦理業(ye) 務,在此期間,劉女士一直在營業(ye) 廳裏與(yu) 某男子邊通話邊操作手機,通話時長達一個(ge) 多小時,此舉(ju) 引起了銀行工作人員的注意。銀行工作人員在向其了解辦理什麽(me) 業(ye) 務時,劉女士表示有人冒用了她的資料,在網上開了賬戶做了借貸,為(wei) 了銷毀貸款記錄需要在平台上進行借貸並向借貸平台工作人員進行轉賬。在經銀行工作人員提醒後,劉女士意識到受騙,隨即進行報警。

  劉女士表示,不法分子先是準確報出了她的畢業(ye) 院校、所學專(zhuan) 業(ye) 等個(ge) 人信息,隨後表示其在360借貸上有一個(ge) 校園貸賬號,當劉女士表示疑惑時,不法分子稱可能是劉女士身份信息被冒用,被別人注冊(ce) 了賬號,如果不注銷將會(hui) 影響個(ge) 人征信。不法分子又通過加劉女士的QQ方式,向其發送工作證和劉女士征信的相關(guan) 信息,以此獲得劉女士的信任。在不法分子的指導下,劉女士按照對方要求一步步下載網貸軟件,進行借貸,最後從(cong) 小米借貸、支付寶花唄和360借貸上總共借款近13萬(wan) 元,並把借款轉給了不法分子。

  搭建虛假貸款平台騙錢

  要求繳納解凍費保證金

  “山寨平台”騙局也值得注意。

  在今年上半年的網貸詐騙負麵輿情信息中,“山寨平台”騙局負麵輿情信息排在第二位。這種騙局主要指不法分子通過搭建虛假貸款平台,以“秒審核”“易通過”“低息高額度”等宣傳(chuan) 誘導消費者下載App並申請貸款,當受害人在App內(nei) 完成信息填寫(xie) 、額度審批等流程後,不法分子以銀行卡號填寫(xie) 錯、信譽存在問題、存在逾期記錄、申請過於(yu) 頻繁等理由製造麻煩,告知受害人賬戶被凍結,無法打款,要求受害人繳納“解凍費”“保證金”等。

  今年6月,蔡先生因從(cong) 事裝修業(ye) 務,需要資金周轉,當他正愁無處籌錢時,收到一條鏈接信息,稱可以在“微粒貨”進行貸款。蔡先生了解到,“微粒貸”是微眾(zhong) 銀行的正規互聯網銀行貸款產(chan) 品,也有銀行牌照,是正規金融貸機構。谘詢客服後,對方稱隻要填寫(xie) 個(ge) 人信息就可以獲得貸款。剛開始蔡先生還有點懷疑,但想到是正規機構,他還是點擊鏈接並下載了一款名為(wei) “微粒金融”的App,隨即注冊(ce) 進行了實名認證。該係統顯示他有4萬(wan) 元的貸款額度。

  但當蔡先生打算將4萬(wan) 元提現到銀行卡時,係統提示,卡號有一位數字輸入錯誤,賬戶已經被凍結了。蔡先生隨即聯係到金融“客服”。“客服”表示,需要先支付貸款金額的30%做流水走賬,就可以為(wei) 賬戶進行解凍。蔡先生隨即按照“客服”人員的要求,通過自己的銀行賬號轉賬1.2萬(wan) 元“解凍金”至對方賬號。當蔡先生繼續操作提現,可係統再次提醒出錯。蔡先生這才恍然大悟,發覺自己上當受騙了,錢沒借到,反而損失了1.2萬(wan) 元。

  經警方調查,蔡先生遇到的貸款平台是一個(ge) 冒牌軟件,其從(cong) 名稱到圖標全套抄襲微粒貸,仿冒微粒貸虛假放貸、收取保證金、解凍金等坑害借款人。目前,該案件正在調查中。

  比較常見的還有“網貸刷單”騙局。在今年上半年的網貸詐騙負麵輿情信息中,“網貸刷單”騙局負麵輿情信息排在第三位。這種騙局主要指不法分子利用受害人有兼職賺錢的心理,謊稱找受害人從(cong) 事“網貸刷單”業(ye) 務,隻需用受害人的身份進行網絡貸款,由此產(chan) 生的本金和利息都由對方償(chang) 還,並支付受害人一定的提成,誘導受害人在網貸平台注冊(ce) 並申請貸款。當貸款申請下來後,不法分子將貸款據為(wei) 己有,並立即失聯。受害人不僅(jin) 掙不到錢,還需償(chang) 還貸款的本金和利息。

  完善法律加大懲戒力度

  網絡平台盡到審查義(yi) 務

  北京陽光消費大數據研究院數據總監陳旭輝說,通過匯總分析輿情數據信息,可以發現網貸詐騙有以下幾個(ge) 特點:

  詐騙手法多樣化。例如,不法分子通過讓消費者注冊(ce) 虛假網貸平台,以信息填寫(xie) 錯誤、賬號凍結需解凍、證明還款能力等為(wei) 借口,讓受害人繳納各種費用進行詐騙。

  詐騙對象廣泛化。以往的詐騙事件受害者以信息獲得較為(wei) 閉塞的老年人為(wei) 主,然而網貸詐騙的受害人卻十分廣泛,不僅(jin) 包含在校學生,還包括上班族等擁有較高學曆和社會(hui) 經驗的人員。

  犯罪空間虛擬化。與(yu) 傳(chuan) 統詐騙不同,網貸詐騙的全程操作均在虛擬空間完成,不法分子與(yu) 受害人不直接見麵,而是通過聊天軟件、電子郵件、電話等進行溝通。不法分子的身份具有隱匿性,當其得手後會(hui) 立即銷毀網上網下證據,使得打擊難度較大。

  犯罪團夥(huo) 集團化。隨著對網絡電信詐騙整治力度的加大,犯罪團夥(huo) 也逐漸呈現集團化現象,犯罪集團一般分工明確,並設立了相應的獎懲機製。此外,為(wei) 了掩人耳目,犯罪集團對外會(hui) 將自己包裝成正規運營的公司。

  中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學研究會(hui) 副秘書(shu) 長陳音江建議:一是加大打擊懲戒力度。現行法律中將網絡電信詐騙視為(wei) 一般的詐騙罪,根據實際查獲違法所得對犯罪分子進行量刑,這樣缺乏對網絡電信詐騙進行打擊的針對性。對此,隻有完善相應法律法規,加大對網絡電信詐騙的處罰力度,才能有效減少詐騙事件的發生。

  二是加強個(ge) 人信息保護。公眾(zhong) 應增強自我防護意識,有關(guan) 部門、相關(guan) 企業(ye) 需共同配合,從(cong) 法律政策、監管、行業(ye) 自律等方麵進行規範,以此來減少信息泄露事件的發生。

  三是強化經營者責任義(yi) 務。電信運營商不僅(jin) 應嚴(yan) 抓實名辦卡,嚴(yan) 格審查用戶身份,還應加強對市場上銷售短信群發現象進行管控。針對網絡上常見的釣魚鏈接、虛假廣告等問題,網絡平台應盡到審查義(yi) 務,在源頭上阻斷虛假信息的傳(chuan) 播。

  四是增強個(ge) 人防範意識。由於(yu) 網絡信息魚龍混雜,網貸平台眾(zhong) 多,公眾(zhong) 在申請貸款時一定要仔細篩選,選擇正規機構辦理業(ye) 務。在申請貸款過程中,應認真查看各項條款。正規網貸平台不會(hui) 讓用戶提前繳納任何保證金、服務金等費用,任何有轉賬、交保證金等要求的平台均存在問題,須時刻保持警惕。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