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女茶人“守藝”44年:“古技藝” 研製“七味茶”
近日,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中國硒都國際茶城內(nei) ,尹炳珍來到自家的茶葉店,開始當天的“早課”:給22歲的兒(er) 子教授傳(chuan) 統製茶技藝。
尹炳珍今年55歲,是當地的一名高級製茶技師。44年來,她堅持用傳(chuan) 統技藝製茶,並耗時16年研製出一款“七味茶”,已申請了發明專(zhuan) 利。
恩施州地處湖北省西南部,是中國茶樹原產(chan) 地和“萬(wan) 裏茶道”源頭之一。據記載,茶葉在恩施已有3000多年生產(chan) 栽培曆史。
由於(yu) 母親(qin) 在茶廠工作,尹炳珍在小時候就接觸到了采茶和製茶。11歲時,她開始跟隨母親(qin) 學習(xi) 製茶技術,不久便進入了恩施市芭蕉鄉(xiang) 茶葉科學研究所參與(yu) 製茶。
進入茶科所後,尹炳珍對傳(chuan) 統製茶技藝很“上手”,她還經常到茶田觀摩種茶、采茶,然後細細研究。盡管製茶的日子很苦,薪水也很低,但是熱愛製茶的她沒有和別一樣選擇放棄。
1992年,尹炳珍研製的竹葉青茶榮獲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屆名優(you) 茶一等獎。“那是我第一次得獎,我特別開心。”兩(liang) 年後,29歲的她被恩施州製茶技師評委會(hui) 評選為(wei) “高級製茶技師”。
此後,尹炳珍成了芭蕉鄉(xiang) 茶科所的“老師”,培養(yang) 了不少技術骨幹。1998年,日本一家茶葉公司高薪聘請她去製茶,“當時我的孩子還小,所以沒有去成,有些遺憾,但是不後悔。”
尹炳珍說,年輕的時候,她喜歡花香味,於(yu) 是花了兩(liang) 年時間研製出了一種花香型紅茶。後來,在一位茶葉專(zhuan) 家的啟發下,她立誌做出一種衝(chong) 泡後包含多種味道的茶葉。
2004年,尹炳珍選擇停薪留職,和丈夫黃磊一起創業(ye) ,在海拔1000多米的屯堡鄉(xiang) 承包了400多畝(mu) 的茶園。隨後,夫妻倆(lia) 成立恩施市紫竹熙潤茶葉專(zhuan) 業(ye) 合作社,也有了自己的茶廠。
但尹炳珍沒有忘記夢想,她采用采青、風選、攤青、搖青、殺青、出水、揉撚、包柔、做型、烘焙、提香的古法製茶流程,再“組合”不同茶葉的不同工藝,進行製茶試驗。
“那個(ge) 時期,我每年要花1萬(wan) 多元買(mai) 鮮葉做試驗,家裏人對此不太支持,但我一直咬牙堅持。”尹炳珍說,倔強的她暗暗發誓,做不出來自己喜歡的味道絕不罷休。
經過10年不斷嚐試,她研製出有著蘭(lan) 香、鐵觀音、熟普、滇紅、單樅、奇蘭(lan) 烏(wu) 龍、曬白茶7種茶香的古茶,接著又用了近6年的時間,將“七味茶”的茶湯口感“打磨”到了最佳。
通過不斷研究,尹炳珍摸索出了一套古茶製作工藝。她介紹,做“七味茶”,采摘前至少要有一天的晴天,采摘時間為(wei) 上午10點到12點之間,鮮葉為(wei) 茶樹上的一芽二葉部位的嫩片。采摘後,還要將茶葉嫩葉放置在通風、幹燥、陰涼處鋪開攤放2至3小時。
2019年,尹炳珍和丈夫“七味茶”命名為(wei) “土家一葉”,並將“恩施紫竹古茶的采摘加工工藝及其衝(chong) 泡品嚐方式”申請了發明專(zhuan) 利,目前該申請已進入實質審核階段。
如今,尹炳珍的茶葉基地已達600餘(yu) 畝(mu) ,每年可產(chan) 近3000斤的“土家一葉”茶,加上2000平米的標準化廠房,年茶葉銷售額有60多萬(wan) 元,帶動了屯堡鄉(xiang) 60多戶貧困戶增收。
“我的兒(er) 子製作‘土家一葉’茶略有小成,我很欣慰。”尹炳珍說,做茶要的是心誠,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喜愛茶葉,了解傳(chuan) 統手工製茶工藝,弘揚茶文化。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