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穀隨筆:曼穀老城石龍軍路:曆史風貌與現代藝術交相輝映
中新社曼穀8月26日電 題:曼穀隨筆:曼穀老城石龍軍(jun) 路:曆史風貌與(yu) 現代藝術交相輝映
作者 王國安 趙婧楠
經曆百年風雨的街屋、石階古意猶存,街頭牆壁上絢麗(li) 繽紛的藝術塗鴉卻透出濃鬱的現代氣息……位於(yu) 泰國曼穀老城區的石龍軍(jun) 路,曆史風貌與(yu) 現代藝術交相輝映。這片古色古香的街區,正成為(wei) 極具現代感的藝術創意展示空間。
石龍軍(jun) 路於(yu) 1861年由泰王拉瑪四世下令修建,它連通曼穀大王宮以及當時外國人聚居的河岸商貿區。過去,這裏老鋪和商攤沿街排開,形成人聲鼎沸的熱鬧街市。
隨著曼穀新城區的發展,老城區人口逐漸外移,石龍軍(jun) 路繁華不再。不過,老街多樣的建築格局與(yu) 風貌基本保留了下來。如果說,湄南河是曼穀的城市之魂,那麽(me) 以石龍軍(jun) 路為(wei) 代表的河岸老城區則體(ti) 現了真正的老曼穀風情。
近年來,曼穀市政府為(wei) 守護這份風情,積極推動石龍軍(jun) 路街區保育計劃。該計劃以藝術設計、數字科技、古跡保護、社區合作、美食等為(wei) 定位,為(wei) 石龍軍(jun) 路“量身打造”全新形象,力求將藝術融入民眾(zhong) 的日常生活之中。
為(wei) 此,曼穀市政府加強街區基礎設施建設,如提升網速、種植行道樹木、整治河道等,同時,提升“軟件”服務,包括穩定房租、實行減稅等優(you) 惠政策吸引藝術家及創意工作者進駐。如今的石龍軍(jun) 路,曆史建築散落在湄南河畔綠意盎然的巷弄之中,繽紛藝術及天馬行空的創意產(chan) 品為(wei) 街區注入了“精神”活力。
倉(cang) 庫30文創園(Warehouse 30)是石龍軍(jun) 路上一個(ge) 探尋藝術與(yu) 創意產(chan) 品的好去處。它由泰國知名設計師端葛瑞(Duangrit Bunnag)於(yu) 2017年將7間二戰後被廢棄的日軍(jun) 倉(cang) 庫重新修葺改建而成,其風格融合新舊元素,現代感十足的陳設與(yu) 粗獷的建築風格形成反差,個(ge) 性十足。
該園區保留了倉(cang) 庫本身結構,劃分為(wei) 7大區域,裏、外均由通道相連。在不同空間裏,從(cong) 獨立服裝品牌店、唱片店、餐廳、咖啡館到畫廊、老物件展銷店、酒吧等,各自獨立存在,但又構成一個(ge) 有機整體(ti) ,展示“創意無處不在”的生活方式,讓置身其中的人們(men) 自然體(ti) 會(hui) 到“文創改變生活”的理念。
“90後”青年畫家勘塔蓬(Kantapon Metheekul)就經常出入這裏。他告訴記者,漫步在石龍軍(jun) 路,欣賞老建築以及街巷牆麵繪製著的各色塗鴉作品,令人心情放鬆和愉悅。
勘塔蓬從(cong) 泰國藝術大學畢業(ye) 後前往美國紐約深造,回到曼穀之後,繼續從(cong) 事繪畫事業(ye) 。他是曼穀“小有名氣”的街頭藝術家,也經常在石龍軍(jun) 路各個(ge) 畫廊舉(ju) 辦畫展供大家免費參觀。“我希望人們(men) 能夠在這裏親(qin) 近藝術。”他說。
在倉(cang) 庫30文創園的紅色外牆上,勘塔蓬繪製了自己的藝術形象。他說:“整個(ge) 街區就是藝術家們(men) 的‘畫板’。當人們(men) 行走其中,感覺自己生活在藝術之中,日常的瑣碎與(yu) 藝術的美產(chan) 生了連接,充滿趣味。”
目前,石龍軍(jun) 路保存有知名古跡與(yu) 建築百餘(yu) 處。曼穀最宏偉(wei) 的天主教堂——聖母升天主教座堂、曼穀第一間酒店——東(dong) 方文華酒店、泰國中央郵政局以及木質的騎樓、聖潔的清真寺等等,街區內(nei) 每一棟古建築或老商號背後幾乎都有一段曆史故事。
夕陽西下,石龍軍(jun) 路矗立著的曆史建築、充滿藝術氣息的創意空間,讓這裏古韻流轉、生生不息。“這裏值得經常來逛逛,能看到生活與(yu) 藝術的麵貌,體(ti) 會(hui) 到古老與(yu) 現代的曆史融合。”勘塔蓬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