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撐,柞水“小木耳”闖出“大名頭”
陝西省商洛市柞水縣小嶺鎮金米村41歲的村民肖青鬆說,要是沒有兩(liang) 年前幫扶幹部的那個(ge) 電話,不敢想象自己也能過上今天的小康生活,從(cong) 建檔立卡的貧困戶,到如今勤勞致富的光榮戶,直至成為(wei) 產(chan) 業(ye) 發展帶頭人……
柞水創新帶貧模式見實效
金米村地處秦嶺腹地,曾是柞水縣有名的貧困村。兩(liang) 山夾一川,是金米村地理環境的真實寫(xie) 照。由於(yu) 交通不便、山多地少,外出務工曾經是當地村民的主要收入來源。肖青鬆也不例外。
幾年前,肖青鬆就在西安的建築工地上務工。“那時候,打工的工資都按天算,幹一天有一天,一年累死累活也就能掙一萬(wan) 多塊錢。除去一家人的開銷,一年下來攢不下錢。”回憶往事,肖青鬆有些局促,右手拇指一直在揉搓左手掌心。兩(liang) 個(ge) 孩子上學,母親(qin) 患病,沉重的經濟壓力讓肖青鬆的家庭入不敷出,他也因此在2015年成了建檔立卡貧困戶。
2018年10月,正在工地上的肖青鬆接到了一個(ge) 電話,來電人是他的幫扶責任人屈紅莉。電話裏,屈紅莉告訴肖青鬆,村裏正在大力發展木耳產(chan) 業(ye) ,請他回村種植木耳。
接完電話,肖青鬆的心裏打起了鼓。“以前我們(men) 種植過椴木耳,那時種木耳是靠天吃飯,雨天多了產(chan) 量就高,雨天少了產(chan) 量就低,一年也賺不了幾個(ge) 錢。”這還在其次。種木耳的錢從(cong) 哪裏來?貨往哪裏賣?在外打工雖說身心俱苦,但好歹能拿回工錢,養(yang) 活一家老小;種上木耳,萬(wan) 一賠了……思來想去,肖青鬆總覺得心裏沒底,沒有答應屈紅莉的邀請。
後來為(wei) 啥回來了?“還是咱們(men) 的幹部耐心,反複給我解釋啥叫兩(liang) 借兩(liang) 還。”
包扶金米村的幹部吳正超告訴科技日報記者,所謂兩(liang) 借兩(liang) 還,就是“借袋還耳”“借棚還耳”,即借給村民菌袋和大棚,還回木耳就行。“這樣做就是為(wei) 了打消村民的疑慮,保護農(nong) 戶的積極性,最終促使他們(men) 通過自己的勞動增收致富。”吳正超說。
不僅(jin) 如此,村上還與(yu) 農(nong) 戶簽訂借還協議,由合作社免費向農(nong) 戶提供木耳菌包並進行技術指導,農(nong) 戶自己打孔、掛袋、采耳、晾曬、交耳。根據“借袋還耳”合同和合作社利益分配機製,合作社以每斤30元的保底價(jia) 統一收購,扣除菌袋成本和集體(ti) 經濟提留後,每斤幹木耳農(nong) 戶可掙7元左右。
聽到這裏,肖青鬆顧慮盡消,決(jue) 心回到村裏發展產(chan) 業(ye) 。
科技支撐
柞水木耳闖出大名頭
2019年,剛回村的肖青鬆承包了4萬(wan) 袋地載木耳。由於(yu) 是第一次種植菌包木耳,肖青鬆對木耳很上心。他每天的頭一件事,就是進棚巡“耳”。
“有點閑工夫就往棚裏鑽,半天不帶出來的,就差在棚裏打地鋪了。”肖青鬆的妻子何小燕向記者抱怨。
初種新品種木耳,肖青鬆和許多農(nong) 戶一樣心裏沒底。他們(men) 發現,自己以往種木耳的經驗幾乎無用武之地。
這不稀奇。柞水縣委書(shu) 記陳璿介紹,柞水的木耳可有大來頭。原來,柞水縣在與(yu) 科技部結對幫扶8年間,獲得了包括李玉院士工作站、陝西省科技資源統籌分中心、木耳技術研發中心、菌種繁育及深加工產(chan) 品研發示範基地、木耳大數據中心在內(nei) 的一大批科技創新平台的支持,這秦嶺腹地中的柞水木耳,科技含金量十足。
尤其是李玉院士團隊,針對柞水縣土壤、氣候等特點,研發了柞水一號、二號、三號、四號、五號5個(ge) 木耳原種,加上智能連棟溫室大棚等一大批現代化木耳種植、生產(chan) 技術,讓柞水木耳的口感、品質迅速獲得了市場的認可。
功夫不負有心人。肖青鬆的木耳迎來了大豐(feng) 收,當年就掙了3萬(wan) 多元。“真沒想到在家門口就能賺這麽(me) 多錢。”肖青鬆激動地說。今年,他承包了兩(liang) 個(ge) 大棚,春季木耳剛收完,掙了兩(liang) 萬(wan) 多元,如果算上秋季木耳,今年肖青鬆的收入保守估計在四五萬(wan) 元。
未來有什麽(me) 願望?“現在日子越過越好了,以後還想買(mai) 一輛小汽車。”肖青鬆樂(le) 嗬嗬地說。
如今的小木耳,已經成為(wei) 柞水縣的大產(chan) 業(ye) 。2019年,柞水縣發展木耳7500萬(wan) 袋,產(chan) 出幹木耳3500噸,實現產(chan) 值2.25億(yi) 元。目前,全縣6944戶產(chan) 業(ye) 扶貧戶實現戶均增收5000餘(yu) 元。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