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六大廣布蜱種首獲“基因身份證”
記者25日從(cong) 軍(jun) 事科學院軍(jun) 事醫學研究院獲悉,該院曹務春團隊與(yu) 中國科學院北京生命科學研究院趙方慶團隊合作,首次闡明了我國6大蜱種的基因組多樣性、群體(ti) 遺傳(chuan) 結構以及病原體(ti) 分布特點。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細胞》近日在線發表了相關(guan) 研究論文。
曹務春研究員介紹,蜱是一種傳(chuan) 播人畜共患病的重要媒介,可攜帶病毒、細菌、真菌、寄生蟲等多種病原體(ti) ,傳(chuan) 播40餘(yu) 種疾病。隨著人們(men) 與(yu) 自然環境互動日益頻繁,被蜱蟲叮咬和患病的幾率與(yu) 日俱增,但由於(yu) 缺少對蜱的認識,患蜱媒傳(chuan) 染病經常被誤認為(wei) 得了“怪病”。
據了解,我國共有2科9屬130餘(yu) 種蜱蟲,以往由於(yu) 缺乏基因組數據支撐,針對蜱的遺傳(chuan) 多樣性及其分布規律的研究一直難以深入開展。這項最新研究對覆蓋我國27個(ge) 省市6大蜱蟲種類的678組樣本進行了測序,為(wei) 深度研究蜱及蜱媒傳(chuan) 染病提供了極為(wei) 寶貴的資源與(yu) 重要理論依據。
該研究還結合微生物組學分析和流行病學調查數據,研究了我國已報道蜱媒傳(chuan) 染病分布地域與(yu) 蜱攜帶病原體(ti) 豐(feng) 度之間的關(guan) 係,發現高豐(feng) 度(如立克次體(ti) )和低豐(feng) 度(如螺旋體(ti) )的病原體(ti) ,都可以經蜱傳(chuan) 播,在當地引發蜱媒傳(chuan) 染病(如立克次體(ti) 病與(yu) 萊姆病),因此需要建立更敏感的檢測方法監測病原體(ti) 豐(feng) 度,用於(yu) 蜱媒病的防控。
曹務春表示,該研究相當於(yu) 首次為(wei) 6大廣布蜱種發放“基因身份證”,解決(jue) 了蜱及蜱媒傳(chuan) 染病防控的重大科學問題,尤其是首次為(wei) 識別蜱攜帶的大量微生物與(yu) 新發病原體(ti) 提供了重要的微生物組數據,為(wei) 重點物種、熱點地域的蜱媒傳(chuan) 染病風險識別與(yu) 預警提供了重要基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血液置換能有效減輕炎症反應
英國《自然·通訊》雜誌25日發表的一項神經科學最新突破,美國科學家使用從健康小鼠身上獲得的全血,置換腦中風模型小鼠的血液,成功減輕了後者全身炎性反應。[詳細] -
美國“清潔網絡”計劃後患無窮
國際互聯網協會對美國推動“清潔網絡”計劃導致互聯網的割裂深感擔憂,並警告網絡經濟在未來幾年可能放緩。[詳細] -
人類科技共同體要合作不要分裂
7月31日,特朗普在其專機“空軍一號”上對記者首次表示,他將禁止TikTok在美國運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