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片技藝融入紫砂壺創作 青年藝術家讓五色紫砂古意濃厚
中新網上海9月10日電 (記者 陳靜)紫砂壺是中國特有的手工製造陶土工藝品,其製作始於(yu) 明朝正德年間。如今的青年藝術家創新嚐試把拓片技藝融入紫砂壺創作,推陳出新使壺體(ti) 更典雅,古意濃厚。
10日,正在上海工藝美術博物館舉(ju) 行的“幾案古歡——秦誌全紫砂、金石作品展”上,中國紫砂研究會(hui) 常務理事,上海工藝美術行業(ye) 協會(hui) 陶藝專(zhuan) 委會(hui) 理事、金石學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副主任秦誌全與(yu) 觀眾(zhong) 分享其20餘(yu) 年潛心創作的70多個(ge) 紫砂壺精品。
這些作品中,紫砂與(yu) 金石篆刻完美相融,古樸的器型、斑駁的裝飾,帶人們(men) 進入悠遠的曆史遐思。秦誌全接受采訪時對記者說,在創作中,他以傳(chuan) 統光貨為(wei) 基礎,致力推陳出新,揉合進自己的審美角度,利用紫砂五色盡顯古韻靈氣。 據悉,紫砂壺泥分為(wei) 紫色、綠色、紅色等多種顏色。
在展廳中,記者看到商周鍾鼎獸(shou) 麵紋樣、中山王器的錯金鑲嵌圖式被融入紫砂壺身裝飾,在泥與(yu) 火的錘煉中,“奏出”了青銅般響亮而深沉的藝術交響。學者俞豐(feng) 當日接受采訪時表示,從(cong) 明代大彬改製小壺開始,紫砂壺從(cong) 客室廳堂的實用器皿逐漸轉變為(wei) 文人幾案的雅玩清供。“淡”而“雅”是傳(chuan) 統紫砂審美的主旋律。但秦誌全紫砂工藝作品之風格,有“厚”且“濃”的特征。俞豐(feng) 解釋,“厚”意為(wei) 古厚, 其壺的端穩器型一氣嗬成;“濃”意為(wei) 濃鬱, 其色彩的裝飾拿捏恰到好處 。這位學者認為(wei) ,本次展覽中,明朗生動的作品,無論是從(cong) 全形拓中對器物的理解與(yu) 悟性,還是感知每一把壺形所演繹的故事,均彰顯了青年藝術家無心任運的創作之風。
據悉,1976年出生於(yu) 江蘇淮安的秦誌全,1997年拜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談躍偉(wei) 為(wei) 師,學習(xi) 紫砂製作。2009年,在上海市工藝美術大師曹瑞強的引導下,他把目光轉向紫砂雕塑創作。
如今,從(cong) 事紫砂工藝逾20年的秦誌全在楷書(shu) 、隸書(shu) 上亦用功頗勤。據了解,他善於(yu) 把拓片技藝融入紫砂壺身,遵循壺型,選擇與(yu) 之相吻合的紋樣,使壺體(ti) 典雅,風格鮮明,品味獨特。
紫砂壺“將軍(jun) 罐”和“秦盉”,陶土與(yu) 青銅器的饕餮紋相融,神秘、拙樸和敦厚之感撲麵而來,凸顯“天賜火痕、自然落灰”;玉琮壺,將精美的玉琮元素融入紫砂工藝;作品“象尊”,古老的柴窯工藝結合了靈獸(shou) 的祥瑞與(yu) 青銅紋理;鳳鳴朝陽,紅黃色彩結合,在紫砂壺中融進神話傳(chuan) 說中鳳凰於(yu) 飛的美好寓意。
在紫砂壺“騰飛”中,秦誌全把敦煌飛天圖案作為(wei) 鍛泥壺身的裝飾,若隱若現的圖案,彌散著古老歲月的滄桑感。展覽吸引不少紫砂壺愛好者紛紛前來觀賞。家中收藏不少名家壺的吳先生對記者說,與(yu) 傳(chuan) 統的紫砂壺相比,秦誌全的作品獨具新意,開辟了紫砂壺藝術創作的新路徑,看後備受啟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