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留學計劃麵臨變數 50萬國際高中生能否走進教育“內循環”
疫情下,留學計劃麵臨(lin) 變數——50萬(wan) 國際高中生能否走進教育“內(nei) 循環”
把孩子送進國際高中前,北京家長劉靜的內(nei) 心“掙紮了兩(liang) 個(ge) 月”。
按照最初設想,孩子讀完國際高中後就出國留學。然而,突如其來的疫情成為(wei) “最大的不確定因素”。對於(yu) 是否選擇國際高中,劉靜一直猶豫不決(jue) 。中考前,孩子說,想讀普通高中,考國內(nei) 高校,不想出國了。
疫情讓留學計劃遭遇變數。
麵對部分出國留學計劃遇阻的學生,9月16日,教育部決(jue) 定臨(lin) 時允許部分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擴招,清華、北大、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90個(ge) 項目均在其列。
看到這個(ge) 消息,劉靜“鬆了口氣”。
盡管,來自國家的政策兜底,讓劉靜壓力減輕。但她始終需要麵對這些,“怎麽(me) 也繞不過”的問題:課程與(yu) 國內(nei) 普通高中不兼容,絕大部分人無法注冊(ce) 國內(nei) 高中學籍,很難轉回普高,無法參加高考。
是擱置留學計劃中斷學業(ye) ,還是硬著頭皮繼續往下走?每個(ge) 決(jue) 定背後,不僅(jin) 僅(jin) 是對兩(liang) 種教育模式的考量,還涉及國際高中生麵臨(lin) 的諸多實際問題。
踏上這條路,需要投入更大的勇氣應對“不確定性”
“不再有固定的班級概念,實行‘走班製’。”“沒有紙質課本。”坐在記者麵前,郭天利這樣描述他在國際學校的學習(xi) 生活。
這是北京一所開辦較早的公立學校的國際部,具有相當知名度。
在國際部就讀,讓原本癡迷於(yu) 數學競賽的郭天利發現,文學課竟然比數學還有趣,“唯一的遺憾是,英語戲劇課的外教還沒能返回中國。”這隻是疫情帶來諸多不便之一,而更大的影響,將事關(guan) 郭天利留學計劃能否順利進行。今年,很多國際高中或公立學校國際部畢業(ye) 生,在拿到國外大學錄取通知書(shu) 後,無法前往當地就讀,被迫在家上網課。
“選擇國際高中的人最需要回答一個(ge) 問題:為(wei) 什麽(me) 要出國留學?”浙江寧波某國際學校管理者馬智認為(wei) ,“有的學生是為(wei) 了增長見識,有的學生隻是為(wei) 了回避高考,尋找解決(jue) 替代方案。疫情對後者的影響可能更大。在綜合考量成本、安全和靈活性等各種因素後,一些原本對國際高中抱有興(xing) 趣的家長,最後還是選擇了普高。”
但是,劉靜屬於(yu) 前者。她告訴記者,離孩子國際高中畢業(ye) 還有兩(liang) 年。她篤信,到時候順利出國留學“應該不成問題”。
記者采訪發現,雖然對於(yu) 國際高中的態度不一,但是無可爭(zheng) 議的是,一旦決(jue) 定踏上這條路,需要比以往投入更大的勇氣,以應對“不確定性”。
上半年,托福、SAT考試接連被取消。盡管孩子剛讀高一,但為(wei) 了刷分,劉靜還是著手為(wei) 他報考了托福,可一進報考係統,就發現北京、上海等地考點爆滿,她不得不“舍近求遠”,報考12月徐州考點,“還有朋友的孩子為(wei) 了參加考試,報了蒙古國考點”。
國際高中招生遇冷,部分學校招生斷檔
一家國際教育研發與(yu) 服務機構發布的《高中國際項目發展狀況(2019)》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國內(nei) 已有公辦學校國際部(國際班)、國際化特色民辦中學等校近1000所,在校生總規模約50萬(wan) 人。
國際高中,一直被中國家長視為(wei) 另一條“跑道”,需要家庭持續的經濟投入。北京、上海等地國際高中每年收費10萬(wan) 至20萬(wan) 元不等,二、三線城市基本不超過10萬(wan) 元。
該報告稱,北京、上海兩(liang) 地都有百餘(yu) 所學校實施高中國際項目,新生人數約占當地高中招生人數的8%到10%。
疫情突至,國際高中境況如何?記者調查發現,今年各地多所公辦校國際班、民辦學校中外課程項目招生遇冷。部分學校沒有招滿,一批次錄取剩餘(yu) 空額與(yu) 去年相比幾乎翻番。
8月初,南京教育招生考試院發布了普通高中補招信息,多所國際班、民辦高中招生缺額達到181人,部分項目出現斷檔。此外,與(yu) 2019年相比,部分學校的錄取分數線和位次下降明顯。南外劍橋國際班錄取分數下降8分,錄取排名下降了3052名。
幾乎同時,鄭州外國語學校、鄭州一中、成都七中萬(wan) 達學校等多所高中國際班啟動補錄。
其實,國際高中招生遇冷不僅(jin) 僅(jin) 來自疫情的影響,還有一個(ge) 不可忽視的事實:在疫情發生之前,出國留學已經增長乏力。
根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hui) 發布的《2019美國門戶開放報告》,2018至2019學年,中國赴美留學人數仍然是第一位,超過37萬(wan) 人。但僅(jin) 比上年增長了6000人,是近10年最少的一年,僅(jin) 有最高峰時的1/7,連續下降了6年。
赴美留學一直被視為(wei) 留學市場的風向標,也是國際高中生的首選。
曾麗(li) 在一所國際學校山東(dong) 校區擔任高中教學主管。這家國際學校在國內(nei) 多地開辦分校。“受疫情影響,學生們(men) 的出國意願確實有所降低。”她說。
盡管如此,這些國際高中生依然沒有“刹車”停止學業(ye) ,而開始選擇“轉向”。曾麗(li) 向記者展示了一份對校內(nei) 學生的摸底調查:作為(wei) 留學目的地,美國的吸引力下降了6.48%。許多學生和家長把留學目的地從(cong) 美國改為(wei) 英國等歐洲國家。據調查,在寧波的一些國際學校中,很多家長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課程不兼容,轉回普高難度大
疫情是突如其來的,但是,國際高中生的困擾則長期存在。在順利畢業(ye) 前,因故離開國際高中,還能轉回國內(nei) 普高嗎?絕大部分的國際高中生沒有這樣的選擇權。原因在於(yu) ,他們(men) 沒有國內(nei) 高中學籍。
“通過中考進入中外合作辦學高中項目的學生擁有國內(nei) 高中學籍的,因為(wei) 這些項目在教育部門有備案。”馬智坦言,“但這種情況涉及學生人數非常少”。
“從(cong) 政策上講,國際學校頒發的高中文憑被國內(nei) 認可,國際高中生就可參加高考。”華中師範大學調查評估中心主任胡向東(dong) 認為(wei) ,即使沒有國內(nei) 高中學籍,地方教育行政部門也可以考慮從(cong) “高中同等學力”的途徑出發,經程序化認定這部分高中生的學力水平,為(wei) 其確認高考報考資格。
“真正難的是這部分學生學習(xi) 的內(nei) 容可能與(yu) 國內(nei) 高中有一定差異。”胡向東(dong) 分析,在現有高考體(ti) 係中,國際高中生沒有優(you) 勢,他們(men) 的英語水平可能略高,但這個(ge) 優(you) 勢在高考中體(ti) 現並不明顯。
記者調查發現:目前,國內(nei) 各類國際學校的課程主要分為(wei) 三類,分別是IB文憑、AP和A-Level課程——前者是國際文憑組織開發的預科課程,後兩(liang) 者分別是美國和英國的課程。
“國際課程與(yu) 國內(nei) 高中教育存在的差異,主要體(ti) 現在國際課程要求多樣,成績隻是其中一個(ge) 環節,誌願服務、文書(shu) 、課外活動等其他考核指標對學生有著具體(ti) 要求。”馬智所在的寧波某國際學校采用A-Level課程體(ti) 係。
在馬智看來,“疫情下,國際高中生出國留學受阻,參考A-Level成績,進入國內(nei) 中外合作辦學大學,應該可以成為(wei) 一個(ge) 出路”。
分類消化吸納國際高中生,搞好教育“內(nei) 循環”
誰來接納疫情影響下不願意出國,或者在留學道路上麵臨(lin) 困境的國際高中生?
9月9日起,寧波諾丁漢大學、西交利物浦大學等中外合作辦學的高校接連發布增額錄取招生信息,向持有國外優(you) 秀大學錄取通知書(shu) 的中國籍學生敞開大門,學生畢業(ye) 後直接獲得海外高校的學位證書(shu) 。
西交利物浦大學招生簡章稱,此次招生是由於(yu) 中國學生留學路徑遇阻,為(wei) 解決(jue) 這一群體(ti) 的實際困難和需求,“在有關(guan) 部門的指導和安排下”設置。
教育部國際司(港澳台辦)負責人介紹,此次擴大合作辦學招生不納入國家統一招生計劃,不占用高校原有招生指標,對高校其他各類招生不產(chan) 生影響。招生工作遵循雙向選擇、擇優(you) 錄取、保證質量的原則。
事實上,寧波諾丁漢大學從(cong) 2004年籌建開始到現在,一直要求擁有中國國籍的學生,必須通過高考進入寧波諾丁漢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副校長沈偉(wei) 其回複記者:“希望通過綜合評價(jia) 體(ti) 係增額錄取部分國際高中生,分類消化吸納優(you) 質生源,以培養(yang) 多元化的人才。”
“當前,要打通國際高中的‘斷頭路’,需搞好教育‘內(nei) 循環’。”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hui) 常務理事、留學分會(hui) 副理事長陳誌文建議,“目前,我們(men) 有必要調整相關(guan) 政策,對這類辦學模式適當放開,鼓勵更多國外優(you) 秀大學到中國辦學。在尊重這類大學舉(ju) 辦模式的同時,也尊重他們(men) 的申請審核製招生模式,方便和國內(nei) 的國際學校對接,同時,也需要在學曆認證上給予必要的配套調整。”
陳誌文提醒,在鼓勵建立這種獨立法人模式的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形成國內(nei) 國際化教育“內(nei) 循環”的同時,其錄取製度一定要保持一致。“比如都是申請審核製,但不宜一部分搞申請審核製,一部分按高考分數。”這次,多所高校增加錄取招生,就是鼓勵它們(men) 搞單獨的申請審核製,隻發外方文憑。陳誌文說,在不影響高考公平的基礎上,這一舉(ju) 措給了一些已經走上國際高中教育道路的學生回頭的機會(hui) 。(記者 陳鵬)
(應受訪者要求,本文部分采用化名)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