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振興八閩行”活動走進福建南安
中新網福建南安9月25日電 (記者 張金川)24日,“脫貧振興(xing) 八閩行”網評引導活動走進福建省南安市,深入脫貧振興(xing) 觀摩點探訪,感受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成果。
期間,參訪團一行先後來到南安市梅山鎮鼎誠村、梅山鎮蓉中村,向陽鄉(xiang) 馬跡村,蓬華鎮等地,傾(qing) 聽當地鎮村幹部、村民的脫貧振興(xing) 故事。
梅山鎮鼎誠村是發展村集體(ti) 經濟打造生態美、百姓富的小康村。該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劉陌璽說,從(cong) 上世紀90年代末開始,村幹部把目光投到了當地豐(feng) 富的山地資源上,興(xing) 辦果林場,帶領村民致富,從(cong) 而改變村財入不敷出,村民普遍生活困難的局麵。
二十多年來,鼎誠村因地製宜打好“開發、盤活、物業(ye) 、投資”四張牌,多措並舉(ju) 推動村級集體(ti) 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和村民增收致富,村集體(ti) 經濟由空殼村實現資產(chan) 6000多萬(wan) 元,2019年農(nong) 民人均純收入24500元。
梅山鎮蓉中村則是乘著改革開放的東(dong) 風,村裏自主創辦10多家村級企業(ye) ,闖出一條“經濟先行、文化引領、科學發展、強村富民”的發展路子。2012年3月,蓉中村黨(dang) 委書(shu) 記李振生本著“東(dong) 部帶西部,先富帶後富”的初心,帶領蓉中村扶貧誌願者團隊赴甘肅開展跨省幫扶工作。
據李振生介紹,2014年10月,蓉中村成立了貧困村創業(ye) 致富帶頭人培訓基地。基地抓住“致富帶頭人”這個(ge) 關(guan) 鍵,創新“1+11”精準扶貧培訓模式,提升青年村民創業(ye) 致富能力。
2017年2月,由蓉中培訓基地創造的“貧困村創業(ye) 致富帶頭人培訓”與(yu) “下黨(dang) 村的扶貧定製茶園”兩(liang) 則案例經驗入選全國精準扶貧典型案例。2018年12月,“1+11”培訓模式入選中宣部編寫(xie) 的《新時代農(nong) 村思想政治工作創新案例選編》30個(ge) 案例之一,向全國推廣。
今年,為(wei) 克服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響,向陽鄉(xiang) 則利用抖音等直播平台,通過“有趣的直播+好看的視頻+好的產(chan) 品”,設立以農(nong) 產(chan) 品為(wei) 特色的“鄉(xiang) 約向陽”直播基地,為(wei) 當地農(nong) 產(chan) 品打造一條線上銷售渠道。
4月至今,直播基地已開展40多場特色農(nong) 產(chan) 品直播活動,助力山區脫貧攻堅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記者走進山夫生態園發現,不少農(nong) 民化身“主播”直播帶貨,並下田間直播推介山夫合作社種植的蔬菜。
南安市山夫生態農(nong) 業(ye) 合作社是福建省首家殘疾人互助合作社,2011年,由泉州市自強模範林連生帶頭發動向陽鄉(xiang) 7個(ge) 村12個(ge) 殘疾戶集資12萬(wan) 元創建。合作社以“帶動殘疾人自力更生,靠自己雙手脫貧致富”為(wei) 初衷,組織零就業(ye) 殘疾家庭大力發展高山生態農(nong) 業(ye) 實現脫貧。
“經過近十年的探索實踐,合作社從(cong) 創社初期的12戶發展到了111戶(其中殘疾社員82戶),幫助140餘(yu) 戶(其中包括殘疾戶60多戶)貧困家庭脫貧,實現人均月增收一千多元,開辟出了一條農(nong) 村零就業(ye) 殘疾家庭脫貧致富的新道路。”林連生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