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7.4萬株果樹, 疫情期間他自駕千裏馳援豐都
半年多來,他的足跡踏遍了豐(feng) 都4個(ge) 深度貧困鄉(xiang) 鎮和17個(ge) 果樹重點產(chan) 區鄉(xiang) 鎮,建立了5個(ge) 果樹標準化栽培配套技術示範點,培訓果農(nong) 2000多人次,培養(yang) 技術骨幹50餘(yu) 人,建立起了一支本土人才隊伍。
“安教授,您哪天過來啊?”“過幾天就來,到時候專(zhuan) 門講脆李的栽培!”在重慶市豐(feng) 都縣果農(nong) 微信群裏,當看到安廣池的回複,群裏被各種各樣的歡迎表情霸屏。
安廣池,棗莊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研究員,山東(dong) 當地著名果樹專(zhuan) 家、學科帶頭人。2019年7月,52歲的他被選派到重慶市豐(feng) 都縣擔任東(dong) 西協作扶貧的農(nong) 業(ye) 專(zhuan) 家,重慶市科技局和豐(feng) 都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委先後聘請他為(wei) 科技特派員、豐(feng) 都縣果樹產(chan) 業(ye) 扶貧首席專(zhuan) 家。自此,他就把豐(feng) 都當成了第二個(ge) 家,為(wei) 豐(feng) 都的水果產(chan) 業(ye) 升級、農(nong) 民增收致富傾(qing) 注了滿腔熱血。
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wei) 了豐(feng) 都縣南天湖鎮7.4萬(wan) 株急需嫁接的果樹,安廣池自駕1600多公裏從(cong) 山東(dong) 趕到豐(feng) 都,解了果農(nong) 的燃眉之急。
建技術試驗站選育本地品種
豐(feng) 都縣地處長江三峽庫區,無論是生態環境還是產(chan) 業(ye) 規模都與(yu) 棗莊千差萬(wan) 別。山東(dong) 的高附加值水果直接引進到重慶山區,多少有些“水土不服”。要通過發展相應水果產(chan) 業(ye) 脫貧,還得先過一道難關(guan) ——將品種和技術本地化,選育出適合本地氣候環境的優(you) 質品種,並推廣適合本地條件的技術。
為(wei) 迅速熟悉情況,到豐(feng) 都的第二天,安廣池就趕到深度貧困的青龍鄉(xiang) 考察,下基層、入果園、訪農(nong) 戶,僅(jin) 用一周多的時間就基本摸清了情況,向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委提出實現果樹品種和技術本地化以及發展大水果業(ye) 、建設淨土果園、保護長江水生態的建議,得到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2020年1月,豐(feng) 都縣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委特聘安廣池擔任果樹產(chan) 業(ye) 發展首席專(zhuan) 家。豐(feng) 都縣農(nong) 業(ye) 技術服務中心還組建了果樹技術團隊,隨同他開展技術服務活動。半年多來,他們(men) 的足跡踏遍了豐(feng) 都4個(ge) 深度貧困鄉(xiang) 鎮和17個(ge) 果樹重點產(chan) 區鄉(xiang) 鎮,建立了5個(ge) 果樹標準化栽培配套技術示範點,培訓果農(nong) 2000多人次,培養(yang) 技術骨幹50餘(yu) 人,建立起了一支本土人才隊伍。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為(wei) 有效提升當地果樹產(chan) 業(ye) 化水平,安廣池多方奔走,聯係棗莊和豐(feng) 都兩(liang) 地的農(nong) 業(ye) 、科技部門和涉農(nong) 企業(ye) ,建立起兩(liang) 地果樹產(chan) 業(ye) 長期合作的科技創新平台和產(chan) 業(ye) 孵化基地。今年6月23日,棗莊—豐(feng) 都科技扶貧協作基地和棗莊果樹科學豐(feng) 都實驗站在豐(feng) 都縣龍孔鎮大麵場村揭牌。該基地占地20餘(yu) 畝(mu) ,由棗莊宏大同德生態建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提供技術和經濟支持,栽植56個(ge) 山東(dong) 果樹新品種苗木1100餘(yu) 株。“通過協作基地和實驗站解決(jue) 品種本地化與(yu) 技術本地化的問題。”安廣池說,實驗站還計劃研究開發柑橘類盆景製作技術,推動豐(feng) 都老化柑橘類果樹資源創新利用,使其變廢為(wei) 寶。
技術改良讓果樹“變廢為(wei) 寶”
在豐(feng) 都縣南天湖鎮義(yi) 合村等地,由於(yu) 果園栽種果樹的品種不符合當地需要,經濟效益不高,果農(nong) 意見很大。部分村民一度要砍掉果樹,改種莊稼。得知消息後,安廣池立即趕到現場,了解情況後,他當場拍著胸脯說:“我保證,通過嫁接一定會(hui) 結出你們(men) 想要的品種!”隨後通過舉(ju) 辦全鎮果樹品種改良培訓班,手把手地教授嫁接技術,讓當地群眾(zhong) 打消了砍樹念頭,南天湖果樹改良項目也被列為(wei) 扶貧重點項目。
今年3月,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關(guan) 鍵時期,南天湖鎮的7.4萬(wan) 株果樹急需嫁接。農(nong) 時不等人。應豐(feng) 都縣人民政府請求,棗莊市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局黨(dang) 組研究決(jue) 定派遣安廣池和王春雷兩(liang) 位專(zhuan) 家自駕車緊急馳援豐(feng) 都,根據南天湖鎮要求,還緊急動員了15位果樹嫁接能手,一同趕往豐(feng) 都。
“我們(men) 路上帶著一口袋山東(dong) 煎餅當幹糧就出發了!”安廣池說起當時的情節露出憨厚笑容。為(wei) 確保能夠安全到達目的地、順利完成任務,他們(men) 盡量少喝水、少吃飯、少上衛生間、少在服務區停留,不得不進入服務區休息時,也盡量不下車,減少接觸流動人員。3月11日晚7時,經過35個(ge) 小時、1650公裏的艱苦“行軍(jun) ”,穿越過秦嶺特大隧道群和崎嶇難行的包茂高速路,一行人終於(yu) 抵達豐(feng) 都縣。由於(yu) 長途行車和飲水不足,到達豐(feng) 都時兩(liang) 位專(zhuan) 家的嗓子都啞了。
12日一早,安廣池、王春雷和15位果樹嫁接能手趕到南天湖鎮義(yi) 合村,立即按照預案開展工作。從(cong) 3月12日至4月5日,嫁接服務隊一共為(wei) 義(yi) 合村、高山坪村嫁接甜柿和棗近15萬(wan) 頭,為(wei) 當地培訓了20餘(yu) 名果樹嫁接能手。4月29日,經檢查驗收,嫁接成活率高達94.22%,超出計劃9.22個(ge) 百分點。
除指導果樹嫁接外,他們(men) 還深入三建、仙女湖等七個(ge) 扶貧重點鄉(xiang) 鎮十幾個(ge) 村開展果樹管理應急培訓,解決(jue) 了長期困擾當地群眾(zhong) 的棗、石榴等落葉果樹南移技術難題,行程500餘(yu) 公裏,培訓骨幹500餘(yu) 人次。
“安老師一行穿越‘疫情’千裏馳援,這份幫扶情誼,讓我們(men) 十分感動。”三建鄉(xiang) 蔡森壩村果樹管護負責人秦大茂說,專(zhuan) 家麵對麵的示範、講解果樹修枝整形、病蟲害防治、果期施肥等實用技術,解了他們(men) 的燃眉之急。
豐(feng) 都果農(nong) 最歡迎的果樹教授
“安老師,桃樹剛長出的新葉就發生卷葉、葉麵也變厚了,是什麽(me) 病?該用什麽(me) 藥?”龍河鎮的果農(nong) 秦小紅發來信息谘詢。“這是桃縮葉病!需要組織員工剪除病葉、新梢,帶出果園焚毀。”安廣池立即做了解答,而此時的他剛剛從(cong) 豐(feng) 都返回棗莊,正按規定進行為(wei) 期14天的隔離。
安廣池從(cong) 事農(nong) 業(ye) 技術推廣多年,他每年有近200天的時間都待在各地的果園裏。在豐(feng) 都工作半年多時間裏,他已經跑遍了豐(feng) 都21個(ge) 鄉(xiang) 鎮,服務了近100個(ge) 村莊。今年6月28日,他和團隊的同誌們(men) 一天跑了5個(ge) 鄉(xiang) 鎮8個(ge) 村,解決(jue) 了困擾果農(nong) 的青脆李樹形改良、板栗大樹低產(chan) 林改造、花椒不明原因死亡、龍眼害蟲蝽蟓防控、枇杷矮化栽培、青花椒創新栽培等難題。
安廣池是一位對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和農(nong) 民有著深厚感情的人,他總結出技術推廣一定要讓農(nong) 戶現場觀摩;要到農(nong) 戶田地裏親(qin) 自講解,講解內(nei) 容一定要通俗易懂。果農(nong) 記不住修剪枝條的長度,他就把書(shu) 上的“三到五厘米”換成“兩(liang) 指三指”,還把選擇品種的方法總結成“好吃好看、好玩好種”八個(ge) 字。在豐(feng) 都果農(nong) 眼裏,安廣池是他們(men) 信得過、貼著心的“果樹教授”,50多名豐(feng) 都果農(nong) 成了他的鐵杆粉絲(si) 和忠實學生。
“我來一定要不辱使命。”安廣池說,他已經把豐(feng) 都當作了自己的第二個(ge) 家鄉(xiang) ,在豐(feng) 都還有五個(ge) 願望,一是通過品種調整讓當地青脆李能錯峰上市;二是提振當地花椒產(chan) 業(ye) ;三是把棗莊的特色果樹石榴引入豐(feng) 都栽培並發揮豐(feng) 都“水熱”資源豐(feng) 富的優(you) 勢,補齊山東(dong) 棗莊“水熱”資源不足短板,在產(chan) 業(ye) 層麵實現東(dong) 西協作和雙贏;四是帶出一支精幹的果樹技術隊伍,解決(jue) 品種與(yu) 技術本地化問題;五是引導啟動當地果樹種質資源保護和創新利用工程,建立一個(ge) 果樹良種創新團隊。通過他的專(zhuan) 業(ye) 和愛心,在山東(dong) 和重慶之間架起了一座林果業(ye) 發展的橋梁。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物聯網+5G 讓葡萄種植管理不再難
記者了解到,過去進入雨季或高溫季節,種植戶都要親自入園查看雨情災情,施肥防病也全憑經驗。[詳細] -
蔣亦元院士: “一粒米,十滴汗”,讓水稻顆粒歸倉
為此,東北農業大學蔣亦元院士,我國著名農機專家,曆經33年,發明了國際首創的“水稻割前脫粒收獲機器係統”,讓水稻顆粒歸倉。[詳細] -
山曲悠揚 唱出壯鄉兒女美好新生活
全麵打響脫貧攻堅戰4年來,廣西已累計減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450萬人,貧困發生率從10.5%下降至0.6%,實現4719個貧困村、46個貧困縣摘帽,廣西各族群眾逐步擺脫貧困,走向小康。[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