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為何選了這堂“冷門”課?

發布時間:2020-09-30 08:17: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時政新聞眼丨中央政治局集體(ti) 學習(xi) ,為(wei) 何選了這堂“冷門”課?

  9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舉(ju) 行了一場以考古為(wei) 主題的集體(ti) 學習(xi) ,這也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66次集體(ti) 學習(xi) 唯一的一堂考古課。在這堂課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就考古和曆史研究工作發表重要講話。考古工作為(wei) 什麽(me) 重要?新時代的考古工作怎麽(me) 展開?跟著總書(shu) 記一起走進這場考古課。

  這三場會(hui) 議,都有“考古”元素

  考古,一個(ge) 看似冷門的領域,今年9月被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頻頻關(guan) 注。

  28日舉(ju) 行的中央政治局第23次集體(ti) 學習(xi) 以“我國考古最新發現及其意義(yi) ”為(wei) 題。22日召開的教育文化衛生體(ti) 育領域專(zhuan) 家代表座談會(hui) 上,十位發言專(zhuan) 家中就有一位考古學家。再往前算,11日召開的科學家座談會(hui) 上,現場最年輕的科學家講的是一個(ge) 最古老的研究課題。

  三場會(hui) 議,三涉“考古”,由此可見總書(shu) 記的重視程度。

  在28日集體(ti) 學習(xi) 現場作講解的,是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六天前,他剛剛在教文衛體(ti) 專(zhuan) 家代表座談會(hui) 上麵對總書(shu) 記發言。總書(shu) 記在那次座談會(hui) 上提出,要深入研究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起源和特質,形成較為(wei) 完整的中國文化基因的理念體(ti) 係。

  今年56歲的陳星燦曾長期奔波各地,參加考古調查和發掘工作,2017年擔任考古所所長。他的另一個(ge) 身份,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專(zhuan) 家。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於(yu) 2001年被正式提出,2016年完成結項。這一工程以考古資料實證了中華大地擁有5000年文明,具備“多元一體(ti) 、兼容並蓄、綿延不斷”的總體(ti) 特征。

  “考古中國”項目則是“十三五”期間國家文物局提出的重大研究工程,旨在通過對古文化遺址有重點地係統考古發掘,不斷加深對中華文明悠久曆史和寶貴價(jia) 值的認識。就在本月24日,“考古中國”項目發布了河北康保興(xing) 隆遺址、浙江餘(yu) 姚井頭山遺址等五項考古工作的新成果。

  11日的座談會(hui) 上,在聽取付巧妹發言時,總書(shu) 記回應了“對冷門怎麽(me) 看”的問題。他說:“按一般概念,一些冷門的東(dong) 西沒有用。這種認識可能把一個(ge) 領域的事業(ye) 耽擱了。做科研事業(ye) 的評估,要有長遠的眼光、世界的眼光、科學的眼光。”

  考古,為(wei) 何如此重要?

  考古學,是根據發掘出來的或古代留傳(chuan) 下來的遺物和遺跡來研究古代曆史的學科。去年1月2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致信祝賀中國社科院中國曆史研究院成立時說,當代中國是曆史中國的延續和發展。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更加需要係統研究中國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類發展曆史規律,在對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來。

  在28日主持這次集體(ti) 學習(xi) 時,總書(shu) 記說,認識曆史離不開考古學。他用四句話總結我國考古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延伸了曆史軸線,增強了曆史信度,豐(feng) 富了曆史內(nei) 涵,活化了曆史場景。

  七年前的2013年12月,習(xi) 近平在主持集體(ti) 學習(xi) 時就曾指出,要係統梳理傳(chuan) 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都活起來。

  從(cong) 一個(ge) 更為(wei) 縱深的視角來看,當今中國正在進行的偉(wei) 大實踐創新,必須建立在曆史發展規律之上,必須行進在曆史正確方向之上。正所謂:明鏡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

  透過四個(ge) 關(guan) 鍵詞

  做好考古和曆史研究工作

  在28日主持集體(ti) 學習(xi) 時,習(xi) 近平就做好考古和曆史研究工作提出了4點要求。可以用四個(ge) 關(guan) 鍵詞來解讀。

  挖掘

  總書(shu) 記提出,要繼續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他說,我國古代曆史還有許多未知領域,考古工作任重道遠。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yu) 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不斷從(cong) 未知中挖掘已知,這正是考古的最大魅力。

  研究

  總書(shu) 記要求,要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闡釋工作。他尤其提到,要把我國文明起源和發展以及對人類的重大貢獻更加清晰、更加全麵地呈現出來。透過考古提供的曆史線索,總結曆史經驗,揭示曆史規律,把握曆史趨勢,這是一門大學問。

  保護

  總書(shu) 記強調,要搞好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2016年4月,總書(shu) 記就曾指出,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要樹立保護文物也是政績的科學理念。在主持集體(ti) 學習(xi) 時,他再次強調,各級黨(dang) 委和政府要牢固樹立保護曆史文化遺產(chan) 責任重大的觀念。

  建設

  總書(shu) 記指出,要加強考古能力建設和學科建設。他強調,要增強中國考古學在國際考古學界的影響力、話語權。隻有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才能更好向世界講清楚中華文明的燦爛成就和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

  讓更多年輕人愛上考古

  考古,研究的是過去,瞄準的卻是未來。

  習(xi) 近平在主持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要加強考古成果和曆史研究成果的傳(chuan) 播,他尤其提到,要教育引導廣大幹部群眾(zhong) 特別是青少年認識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的曆史脈絡,認識中華文明取得的燦爛成就,認識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重大貢獻。

  當天,總書(shu) 記還強調,要積極培養(yang) 壯大考古隊伍,讓更多年輕人熱愛、投身考古事業(ye) ,讓考古事業(ye) 後繼有人、人才輩出。

  2012年6月19日,習(xi) 近平在北京大學調研時,就曾專(zhuan) 門來到考古文博學院,觀看考古成果展,並與(yu) 2009級學生親(qin) 切交流。

  一年後的5月2日,總書(shu) 記給考古文博學院2009級本科團支部全體(ti) 同學回信說:“得知你們(men) 近一年來不僅(jin) 校園學習(xi) 取得新的進步,而且在野外考古實習(xi) 中很有收獲,甚為(wei) 欣慰。”

  “甚為(wei) 欣慰”,緣於(yu) 後繼有人。2014年3月27日,習(xi) 近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說,“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ge) 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chuan) 、代代守護,更需要與(yu) 時俱進、勇於(yu) 創新。”

  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