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英烈不朽,守護不息,精神不滅

李曉 發布時間:2020-09-30 12:26:00來源: 光明日報

  英烈不朽,守護不息,精神不滅

  編者按

  9月30日是國家設立的烈士紀念日。當天上午,習(xi) 近平等黨(dang) 和國家領導人將同各界代表一起,在天安門廣場向人民英雄敬獻花籃。

  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凝結了無數英雄烈士鮮血的奮鬥史。那些為(wei) 新中國成立、建設與(yu) 發展而付出寶貴生命的烈士,如同璀璨明星照亮蒼穹,指引我們(men) 奮發前行。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說,理想之光不滅,信念之光不滅。我們(men) 一定要銘記烈士們(men) 的遺願,永誌不忘他們(men) 為(wei) 之流血犧牲的偉(wei) 大理想。光明智庫邀請四位默默守護烈士、傳(chuan) 播精神火種的普通人,重溫他們(men) 心中的英烈故事,講述自己受到的精神感召,以此向那些長眠於(yu) 曆史深處的英雄們(men) 致敬。

  為(wei) 未曾謀麵的戰友守墓、尋親(qin)

  講述人:新疆塔城地區沙灣縣東(dong) 灣鎮卡子灣村村民 張秋良

  卡子灣村位於(yu) 天山腳下,這裏整齊地排列著6座烈士墳墓。北麵的山坡上,還有1座孤墓。這裏麵掩埋的,就是我從(cong) 未謀麵的“戰友”。

  每年的清明節、建軍(jun) 節,我都來此掃墓。每次來,我就走到墓碑前先敬個(ge) 軍(jun) 禮,再用手撫摸碑上的名字,嘴裏念叨著:胡鹹真、阮延福、秦大瑞、栗新喜、陸金燦、牛書(shu) 君、穀克讓,張秋良來看你們(men) 了。

  1979年,我入伍已經2年,隨部隊來到沙灣縣駐防。那年清明節,部隊首長帶領我們(men) 步行一個(ge) 多小時,來到天山腳下緬懷烈士。這7位烈士分別來自陝西、四川、山東(dong) 、河南、江蘇,其中最大的27歲,最小的20歲,均未成家。兩(liang) 公裏外獨墓裏安葬的是來自陝西寶雞的戰士穀克讓,他1976年入伍,犧牲時隻有20歲。這些戰友都是為(wei) 了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事業(ye) 而犧牲的。當時,我被深深地震撼了。

  1983年,我複員退伍回到陝西商洛老家,被分配到鎮武裝部工作,並結婚成家。可是,總覺得有個(ge) 心結未曾解開。荒野上烈士的墳塋,以及我駐防期間曾照顧的失獨老人時常浮現在我心頭,成為(wei) 難忘的牽掛。思來想去,我向妻子表達了回新疆為(wei) 烈士守墓的想法。經過一番交流,家人們(men) 同意了。複員一個(ge) 月後,我帶著妻子又回到了卡子灣村,落戶到失獨老人猶培科家。此後,我每年都為(wei) 7名烈士掃墓,並開始為(wei) 烈士尋找家人。

  1995年,我回老家探親(qin) 時,通過戰友提供的地址找到了胡鹹真烈士的家。他的母親(qin) 已經70多歲,因失子之痛哭瞎了雙眼。當老人得知我為(wei) 她兒(er) 子掃墓時,激動得要跪下給我磕頭,我一把抱住了她,淚如雨下:“大娘,您就把我當兒(er) 子吧。您年歲大了,去不了新疆,我就年年替您給鹹真掃墓。”

  2016年,我認識了當時駐縣某部隊團長楊斌,向他講述了7名烈士的事跡和為(wei) 烈士立碑的想法。楊斌聽了感動不已,當場決(jue) 定就立碑事向上級請示。

  2017年清明節,駐縣某部隊新任團長聶望軍(jun) 帶著官兵,以及縣、鄉(xiang) 、村的領導及相關(guan) 戰友一起參加了立碑儀(yi) 式。當時,我喜極而泣,在心裏默念:“戰友們(men) ,部隊沒有忘記你們(men) ,這是屬於(yu) 你們(men) 的榮光。”

  現在我種了200多畝(mu) 地,成立了養(yang) 殖合作社,是村裏的致富能手。但我為(wei) 烈士找親(qin) 人的心情更迫切了。這幾年,我常帶著大兒(er) 子去掃墓,並告訴他,如果我走不動了或是不在了,要繼續替我守護好烈士墓地。因為(wei) ,烈士精神需要傳(chuan) 下去,激勵更多人接續奮鬥。

  他們(men) 留下的文字,寫(xie) 著情懷與(yu) 精神

  講述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紀念館副研究館員 喬(qiao) 玲梅

  1986年,我參與(yu)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zheng) 紀念館建館,至今已有三十多年,其間,一直從(cong) 事文物征集、保管、研究工作。談到與(yu) 抗戰文物相關(guan) 的故事,一個(ge) 個(ge) 具體(ti) 的人,一件件鮮活的事就湧現在眼前。這裏,我想講兩(liang) 個(ge) 關(guan) 於(yu) “文字”的故事。

  在抗戰館有一封1938年寫(xie) 下的家書(shu) ,長16厘米,寬25厘米,共5頁紙,大部分內(nei) 容用毛筆寫(xie) 成,隻有信的末端用鋼筆補記。這是一位兄長寫(xie) 給弟弟的家書(shu) 。兄長叫王孝慈,共產(chan) 黨(dang) 員,時任晉中特委組織部部長。1937年,他跟隨一二九師三八六旅旅長陳賡來到山西陽泉,率領陽泉礦工抗日遊擊隊開展武裝鬥爭(zheng) ,隨後組建平定抗日遊擊隊,在太古、榆次、平定等地進行抗日鬥爭(zheng) 。其間,他的兒(er) 子俊安也參加了八路軍(jun) 。1938年10月,他給五弟寫(xie) 信,鼓勵他奔赴抗日前線。信中有句話,尤其激勵人心:

  希望你打破庸俗人的見解,勇敢地走上民族解放的戰場,與(yu) 俊安、與(yu) 阿兄、與(yu) 全中國抗戰的朋友們(men) ,與(yu) 全世界擁護正義(yi) 的人士們(men) ,手攜手地向光明、向真理的大道前進。

  在這種熱切真摯的鼓勵下,王孝慈的五弟投入抗日洪流,在隨後的藍村戰鬥中不幸負傷(shang) 犧牲。2009年,王孝慈的女兒(er) 向裏南、女婿靳貝民夫婦將這封珍貴家書(shu) 贈給了抗戰館。

  數年前,我負責征集了五本抗戰日記。日記紙張已經泛黃且布滿破洞,但字跡依稀可辨。文中記載了日記主人跟隨部隊到不同村莊采訪的經過,有不少學習(xi) 心得,也有一些調研考察記錄。

  日記的主人叫丁基,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習(xi) 期間加入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時任八路軍(jun) 晉綏軍(jun) 區機關(guan) 報《戰鬥報》記者。他不僅(jin) 深入基層采訪群眾(zhong) 、戰士,還在采訪之餘(yu) 參加戰鬥,以“筆杆子”“槍杆子”和敵人展開鬥爭(zheng) 。1944年的一天,丁基在參與(yu) 赤尖嶺伏擊戰後,連夜趕寫(xie) 通訊,真實呈現了整個(ge) 戰鬥過程。第二天,他又參加了開府山戰鬥,但是不幸負傷(shang) 、英勇殉國,年僅(jin) 27歲。

  這些定格於(yu) 曆史的文字,記載了一段艱苦卓絕的曆史,也賡續了中國人以愛國主義(yi) 為(wei) 核心的民族精神。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曾說過,偉(wei) 大抗戰精神,是中國人民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將永遠激勵中國人民克服一切艱難險阻、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而奮鬥。希望借這些文物的故事紀念烈士,並激勵今人砥礪奮進。

  為(wei) 了英烈,做好文史研究與(yu) 大眾(zhong) 傳(chuan) 播

  講述人:侵華日軍(jun)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副館長、南京大屠殺史與(yu) 國際和平研究院研究員 淩曦

  今天是烈士紀念日,回想過往的工作與(yu) 經曆,我想通過三個(ge) 片段表達對烈士的緬懷與(yu) 敬意。

  一條毛毯見證家國情懷。在紀念館的文物藏品裏,有一條軍(jun) 用毛毯。它的主人是1937年12月在南京保衛戰中犧牲的程智。淞滬會(hui) 戰爆發後,程智告別年邁的父母和懷孕的妻子,離家赴國難。行前,他將隨身的一條軍(jun) 用毛毯留下,並給妻子留書(shu) 一封,寫(xie) 道:“此時正是男兒(er) 報國之時,餘(yu) 決(jue) 心以七尺之軀殉國,唯盼吾妻能順利分娩,新生勿論男女,望善撫之,以繼吾誌。”上海淪陷後,程智奉命參加南京保衛戰,連續打退了日軍(jun) 多次進攻。12月12日拂曉,日軍(jun) 集中炮火轟炸中國守軍(jun) 陣地,程智右手三根手指被打斷,血流不止,簡單包紮後又繼續指揮,號召全團官兵與(yu) 陣地共存亡。最後,他的腹部被日軍(jun) 機槍擊中,腸斷而出,壯烈殉國,年僅(jin) 30歲。而此時,他的孩子還未出生。

  鬥轉星移,其子程增孝先生已逾古稀之年。幾年前,他和家人在程智犧牲的地方舉(ju) 行家祭,並決(jue) 定將父親(qin) 留下的唯一一件遺物——那條毛毯捐贈給我館。在捐贈儀(yi) 式上,他說:“我想父親(qin) 在九泉之下會(hui) 感到欣慰,因為(wei) 人民沒有忘記,祖國沒有忘記。”

  一套叢(cong) 書(shu) 再現抗戰歲月。上世紀80年代以來,多位學者搜集檔案文獻、走訪戰鬥遺址,陸續揭開了南京保衛戰這段塵封的曆史。為(wei) 了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總體(ti) 研究要深、專(zhuan) 題研究要細”的指示精神,我館聯合中國第二曆史檔案館等機構,從(cong) 2018年開始,用了近3年時間,從(cong) 檔案文獻、文史資料、老兵口述、遺址考證等方麵著手,推出了“南京保衛戰史料與(yu) 研究”係列叢(cong) 書(shu) ,許多檔案是第一次公布。希望這套叢(cong) 書(shu) 的出版,能夠再現抗戰歲月,告慰英烈。

  一場徒步追尋英烈足跡。在抗戰烽火中,紫金山曾是保衛南京的東(dong) 部屏障。中國軍(jun) 隊曾在紫金山上修築了大量碉堡和防禦工事,與(yu) 日軍(jun) 展開激烈的戰鬥。2018年清明節,我們(men) 舉(ju) 辦了“祭憶英烈”徒步活動,350多位南京市民在雨中徒步,開啟了一場緬懷之旅。很多家長帶著孩子一起來參加,在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叢(cong) 葬地紀念碑前獻花,在中國軍(jun) 隊碉堡遺址前傾(qing) 聽史學專(zhuan) 家講解。這讓我感到一種強烈的責任感。今後,我們(men) 會(hui) 更好地把曆史研究和大眾(zhong) 傳(chuan) 播結合起來,讓烈士精神代代相傳(chuan) ,提示人們(men) 銘記曆史、珍愛和平。

  隻要走得動,我就一直講下去

  講述人:河南周口市太康縣自然資源局退休幹部 韓其功

  我的父親(qin) 是一名老黨(dang) 員,幾十年言傳(chuan) 身教,培育了我深厚的愛國、愛黨(dang) 之情。1997年,我來到井岡(gang) 山革命博物館參觀,被革命烈士的事跡深深打動。於(yu) 是,我花了6天時間在紀念館做了充分的資料整理,用筆抄寫(xie) 下來,還拍了很多照片,打算回家鄉(xiang) 進行宣講。也是從(cong) 那時起,收集紅色文物、書(shu) 籍、報刊、紀念品,整理英烈事跡,成了我日常的重要工作。

  一回老家,我就去見了3所學校的校長,希望他們(men) 給我一次宣講機會(hui) 。剛開始,隻有一所學校同意了。沒想到,宣講效果特別好,學生們(men) 聽得很入神,原定3天的宣講被延長到6天。後來,另外兩(liang) 所學校也邀請我去宣講,我的紅色精神宣講事業(ye) 就此步入正軌。

  為(wei) 了講好故事,我向紀念館講解員拜師學藝,到各地收集紅色文物。這些年,我跑遍了大江南北,陝西延安、貴州遵義(yi) 、廣西百色等地的博物館,以及楊靖宇、彭雪楓、焦裕祿等人的紀念館、故居,北京、鄭州、武漢、廣州的古玩市場都留下了我探尋的足跡。我不會(hui) 用電腦,隻能用筆一字一句記錄下來,整理了厚厚的素材。我還精心製作了紅色宣傳(chuan) 展板,圖文並茂地展示那些刻印在歲月裏的重大事件以及老一輩革命家的豐(feng) 功偉(wei) 績。

  一開始,身邊的人不太理解,覺得我自己花錢、花精力幹了件“吃力不討好”的事。確實,為(wei) 了在周邊宣講,我騎壞了6輛自行車,換了兩(liang) 輛電動車,電動喇叭燒壞過四五個(ge) ,為(wei) 了趕路,經常隻能吃方便麵充饑。有人問我,到底是怎麽(me) 堅持下來的?我想,動力既來自對老一輩革命者的崇敬之情,又來自聽眾(zhong) 們(men) 的熱情反饋。從(cong) 剛開始每場幾十位聽眾(zhong) ,到後來每次成百上千名聽眾(zhong) ,這讓我堅信革命烈士的精神在代代傳(chuan) 承,也讓我立下誓言:“要為(wei) 紅色精神宣講事業(ye) 而矢誌奮鬥。”

  目前,我已經收藏紅色文物2000多件、紅色書(shu) 籍20000餘(yu) 冊(ce) 、報紙5000餘(yu) 種,義(yi) 務宣講革命先烈事跡300餘(yu) 場,聽眾(zhong) 達150萬(wan) 餘(yu) 人次。大家親(qin) 切地稱呼我為(wei) “紅色文化宣傳(chuan) 員”,我還登上了“中國好人榜”。

  現在,我已經組建起誌願宣講團,在政府支持下,發展到了兩(liang) 三百人的規模。最近,縣文明辦還專(zhuan) 門為(wei) 宣講團籌建了“紅色書(shu) 屋”,黨(dang) 員幹部及廣大市民踴躍捐獻圖書(shu) 、畫報,書(shu) 屋藏書(shu) 很快達到1000餘(yu) 冊(ce) ,打造了一個(ge) 紅色宣傳(chuan) 陣地。

  一眨眼,我的紅色精神宣講之路已經走過20餘(yu) 年。雖然精力大不如前了,但是隻要我走得動,就會(hui) 堅持講下去,讓紅色經典在新時代愈發燦爛。(記者:李曉、王瑟、陳之殷、崔誌堅、王斯敏)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