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節同慶,謹防“過節胖三斤”
中新網北京9月30日電 中秋國慶假期將至,過節通常少不了美食,尤其是應景又美味的月餅。但專(zhuan) 家提醒,口味過重、攝入能量過剩以及高鹽高脂高糖的攝入等膳食習(xi) 慣不僅(jin) 會(hui) 帶來超重和肥胖,還容易導致急性腸胃炎和心腦血管疾病,長期不合理的膳食習(xi) 慣還與(yu) 糖尿病等諸多慢性病相關(guan) 。
那麽(me) ,過節期間怎樣才能既享受美食又保持健康呢?為(wei) 配合《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推出的合理膳食專(zhuan) 項行動,來自中華預防醫學會(hui) 健康傳(chuan) 播分會(hui) 、中華預防醫學會(hui) 慢病預防與(yu) 控製分會(hui) 、中華預防醫學會(hui) 食品衛生分會(hui) 、中華預防醫學會(hui) 社區衛生與(yu) 健康生活方式專(zhuan) 委會(hui) 和科信食品與(yu) 營養(yang) 信息交流中心的各界專(zhuan) 家共同探討,聯合發布了《“合理膳食,健康雙節”聯合提示》。
食物多樣,葷素搭配
近年來,隨著人們(men) 生活水平的提高,每逢過節,雞鴨魚肉等動物性食物成了餐桌上的“主角”,而蔬菜、水果和穀薯類食物卻成了配角。
專(zhuan) 家建議,應參考中國居民平衡膳食餐盤的比例進行搭配,多吃蔬菜、水果和穀薯類,保持畜禽肉類、水產(chan) 類每人每天各1兩(liang) 左右(40-75克)。普通人平均每天不重複的食物種類應該達到12種以上,每周達到25種以上(烹調油和調味品不計算在內(nei) )。
杜絕浪費,智慧選擇
月餅是中秋節不可缺少的傳(chuan) 統美食,但對於(yu) 有減重需求的人來說,該如何更好地享用呢?
據介紹,一個(ge) 普通大小的蛋黃蓮蓉月餅(約200克)中有超過10克油脂和50克的糖,熱量達800卡路裏。而一般成年人每天需要攝取1800至2200卡路裏。因此,應減少每次吃月餅的量,比如購買(mai) 月餅盡量買(mai) 小分量的;有控糖需求的人可選用甜味劑替代蔗糖的月餅;在聚餐時,可以把一份月餅分成小塊與(yu) 親(qin) 友分享;不少人在吃月餅時喜歡搭配飲料,建議搭配可以選擇白水、茶、無糖或代糖飲料。
那麽(me) ,加了甜味劑的無糖月餅和飲料,真的安全嗎?對此,科信食品與(yu) 營養(yang) 信息交流中心主任鍾凱介紹稱,甜味劑是食品添加劑中的一個(ge) 類別。因甜度高、能量低、工藝性能穩定、安全性高等特點,甜味劑在過去100多年間在許多國家和地區越來越廣泛地被應用於(yu) 麵包、糕點、餅幹、飲料、調味品等眾(zhong) 多日常食品中。甜味劑的安全性已得到國際食品安全機構的肯定。2019年發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也提倡,選擇天然甜味物質和甜味劑替代蔗糖生產(chan) 的飲料和食品。
使用公筷、公勺,助力疫情防控
為(wei) 助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降低圍桌合食帶來的疫情傳(chuan) 播風險,專(zhuan) 家建議,多人就餐時使用公筷、公勺,踐行分餐的飲食新風尚,這樣不僅(jin) 能減少很多傳(chuan) 染性疾病的傳(chuan) 播風險,也是家人、親(qin) 友間互相尊重和關(guan) 愛的體(ti) 現。同時,要養(yang) 成良好的衛生習(xi) 慣,比如外出戴口罩,餐前餐後洗手等。
做好“三減”,促進“三健”
節假日期間,飲食中容易鹽、油、糖過多,專(zhuan) 家建議,無論在外就餐還是居家做飯,在享受美味的同時做好“三減”(減鹽、減油、減糖),以促進“三健”(健康體(ti) 重、健康骨骼、健康口腔)。
在家烹飪時采用蒸、煮、燉、燜、拌、急火快炒等方式,盡量少用油煎、油炸;做菜時少放鹽,可以利用蔥、薑、蒜、辣椒等食材和調料增加食物的風味,炒菜出鍋時再放鹽等;在外就餐時,少吃或不吃油炸食品,還可要求餐館做菜時適量少放油、鹽、糖;選擇低糖或無糖的食品和飲料,注意控製糖的攝入;在外旅行期間建議以熱食為(wei) 主,同時避免食物長期存放,不吃變質食物等;保證充足身體(ti) 活動,並注意根據自己年齡、身體(ti) 健康狀況等保持適宜的身體(ti) 活動總量。
限製飲酒,適度為(wei) 宜
每逢佳節,飯桌上都少不了美酒相伴。但過量飲酒與(yu) 多種疾病相關(guan) ,會(hui) 增加肝損傷(shang) 、痛風、心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發生的風險。
因此節日期間、親(qin) 朋相聚,如不能避免喝酒,專(zhuan) 家建議,一定要控製飲酒量、避免酗酒。成年男性一天飲用的酒中酒精含量不應超過25克,成年女性一天不超過15克,兒(er) 童少年、孕婦、乳母等特殊人群及患有各種疾病的人群要杜絕飲酒。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