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工午餐現狀調查:期待“能吃舒服,不浪費就行”
不管是在食堂吃午餐,還是選擇市場途徑解決(jue) ,職工對於(yu) 午餐最基本的期待是——
“能吃舒服,不浪費就行”
本報記者 喬(qiao) 然
編者按
對於(yu) 中小企業(ye) 職工、新業(ye) 態從(cong) 業(ye) 者、共享經濟從(cong) 業(ye) 者、個(ge) 體(ti) 從(cong) 業(ye) 者等群體(ti) 來說,“食堂”這個(ge) 詞,在生活的字典裏是難以找尋的,工作餐這個(ge) 概念,也是可望而不可即。其午餐不論是選擇下館子還是訂外賣,都需要支付較高的成本,這個(ge) 成本除了金錢,還有健康。能否通過多種形式,根據不同類型企業(ye) 、不同經濟業(ye) 態從(cong) 業(ye) 者的特點,有針對性地讓這些職工吃好午餐,既營養(yang) 健康又負擔較輕,值得有關(guan) 部門思考,
沒吃上食堂的人盼望著食堂,能吃上食堂的人中,吐槽者也不少。畢竟,用有限的經費做出的大鍋菜,既要應對地域差異眾(zhong) 口難調,又要避免鋪張浪費,運營好一個(ge) 職工滿意的食堂,真的不是簡單之事。當然,在大數據時代,這個(ge) 問題也不是沒有解決(jue) 辦法。
在北京一家金融企業(ye) 工作的陳橋,在位於(yu) 朝陽區的CBD上班,摩天大樓之下,人流湧動西裝革履。自從(cong) 工作以來,陳橋的體(ti) 重一直在上升,因為(wei) ,午餐隻能靠外賣果腹。
無奈的“最優(you) 選擇”
陳橋選擇外賣的理由,是因為(wei) 這是無可奈何的“最優(you) 選擇”。午休時間隻有一個(ge) 半小時,但是寫(xie) 字樓內(nei) 企業(ye) 眾(zhong) 多,周邊的小飯館中午時間人滿為(wei) 患,“時間都花在了排位上”。經過各種嚐試,陳橋覺得外賣是自己在現有條件下的最優(you) 選擇,“方便,快捷,重點是不用等。”每天11點他就會(hui) 點開APP下單,40分鍾後,飯菜會(hui) 準時送到辦公室樓下。
但是,外賣的弊端也不可避免,“食堂打飯對不熟悉的菜可以少打一點,但是外賣一旦點錯了,就會(hui) 整頓‘垮掉’。”有一次,他點了一份豬肚雞飯,至今都能清晰記得那次的味道“清淡到沒有朋友”,最後隻能全部倒掉,重新點了一份自己熟悉的酸菜魚蓋飯。
另外就是健康問題,不少外賣菜品是高油高鹽。
對於(yu) 員工選擇午餐吃外賣,經營一家培訓機構的朱先生有些無可奈何。“公司規模小,不可能自己搞食堂,寫(xie) 字樓裏也不可能開火做飯。”後來,朱先生嚐試過給員工集體(ti) 訂盒飯,或者在外麵的餐館包桌搞工作餐,但效果都不好。“盒飯總有人不滿意菜色,包桌吃飯,年輕人覺得尷尬。”最後,公司不得不給大家發餐補,讓員工自己解決(jue) 。
朱先生很羨慕周邊社區搞的老年小飯桌,“我也和大廈的管理方談過,能不能搞一個(ge) 集體(ti) 食堂,讓周邊小企業(ye) 共享,但是苦於(yu) 沒有人牽頭,而且大家都不知道該怎麽(me) 搞。”
守著食堂點外賣
食堂的作用還是很明顯的,在位於(yu) 北京市西二環附近某國企工作的何芳,雖然對公司食堂的評價(jia) 是 “一般般”,但隻要是工作日的中午,她總是會(hui) 壓著飯點從(cong) 五樓辦公室坐電梯準時趕到食堂排隊打飯。
食堂最吸引她的地方是價(jia) 格,“長這麽(me) 大,隻有食堂的飯價(jia) 是最便宜的。”隻需5元,就能打到一份兩(liang) 葷一素的普通套餐,如果不夠隻需加1元就能再多打一份菜品,並且每月公司都往飯卡中充值300元補貼。
但是,與(yu) 何芳在同一家企業(ye) 上班,吃同一個(ge) 食堂的李銘,飯卡中的錢幾乎沒有動過。“剛入職還好,菜品都還行。但入職一個(ge) 月後就會(hui) 發現天天都是那些菜。”李銘告訴記者,食堂一周提供8道菜品,偶爾會(hui) 微調,但是翻來覆去總是 “永遠的土豆絲(si) 炒肉、永遠的番茄雞蛋”。比李銘更苦惱的是他的南方同事,吃不慣北方的菜品,最後守著食堂點外賣。
“產(chan) 品經理”的思維
上述這些情況,在王兵供職的某大型互聯網公司則是不存在的。這裏的食堂運用了“產(chan) 品經理”的思維,盡可能滿足所有人的要求。
食堂占地規模五層,一層主打北方菜、二曾主打清真西北菜、三層是川菜和粵菜、四樓提供團建供餐和私人用餐、五層則是世界美食。每天中午有一萬(wan) 多人在這五層食堂內(nei) 穿梭。平均一頓飯的價(jia) 錢在25元左右,自主稱重,杜絕浪費,而且公司每天提供55元的餐補。
“這是加入大公司的好處,但是每天都沒有多少時間享受美食,工作太忙,匆匆一吃就去工作了。”王兵說。當然,公司提供如此規模的食堂,也因為(wei) 公司地處郊區,周邊實在沒有吃飯的地方。
能夠提供大型食堂的企業(ye) ,畢竟是少數。作為(wei) “銀河護胃隊”的一員,外賣員黃凱去過太多的食堂和飯店了,他發現,大部分人對於(yu) 午餐的要求其實就是“能吃舒服,不浪費就行”,但在現實中,不論選擇哪種吃飯模式,想做到“舒服不浪費”,也不是件容易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