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先誌:為村民鋪就致富茶路
核心提示
他是來自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桃嶺鄉(xiang) 高灣村長嶺組的一位農(nong) 民代表,麵對偏僻貧窮的山村現狀,他不退縮、敢創新、真幹事,帶領鄉(xiang) 親(qin) 成立金寨縣第一家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把萬(wan) 畝(mu) 荒山變成茶山花海,為(wei) 村民鋪就一條致富茶路。他不僅(jin) 自己致富,還讓全村人脫了貧,住上勞模農(nong) 莊,過上幸福生活。他就是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金寨縣四季春茶葉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陳先誌。
山路蜿蜒盤旋,滿目青翠蔥蘢,空氣濕潤清新,微風溫暖和煦。9月初,來到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桃嶺鄉(xiang) 懸劍山腳下,記者實地感受到的,不僅(jin) 有美麗(li) 的自然景致,還有火熱的鄉(xiang) 村生活。“雲(yun) 端”直播賣茶葉、發展特色種養(yang) 殖、引進光伏項目、發展鄉(xiang) 村旅遊、走茶旅融合之路……村民們(men) 說,“雖然有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我們(men) 的日子仍能越過越好!”
“我們(men) 金寨老區人民在忙的這些事兒(er) ,都離不開他的努力。”村民們(men) 口中念叨的這個(ge) 人,便是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金寨縣四季春茶葉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理事長、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陳先誌。盡管陳先誌是全國勞動模範、全國人大代表,獲得的榮譽無數,但村民們(men) 更願意把他當作鄰家大叔、父老兄弟。
“我文化程度不高,但我的初心和使命就是帶領貧困群眾(zhong) 走上致富路,由輸血變造血,讓大家一同邁入幸福生活。”站在記者麵前的陳先誌,短寸頭發,話語謙遜,笑容敦厚溫暖,讓人心生信賴。
作為(wei) 一名紮根農(nong) 村幾十年、與(yu) 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全國人大代表,陳先誌在產(chan) 業(ye) 脫貧方麵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帶領鄉(xiang) 親(qin) 成立金寨縣第一家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把萬(wan) 畝(mu) 荒山變成茶山花海,為(wei) 村民鋪就一條致富茶路。他還努力推動單一產(chan) 業(ye) 向多元化產(chan) 業(ye) 發展,確保農(nong) 民群眾(zhong) 持續穩定增收,讓山區農(nong) 民過上幸福生活。
創辦合作社,黨(dang) 旗引領致富路
金寨縣地處大別山腹地,鄂豫皖三省結合部,山峰連綿不絕,梅響兩(liang) 大水庫(梅山、響洪甸水庫)鑲嵌其間,土地多是山區或半山區。這裏曾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一片紅色的土地。
走進金寨縣四季春茶葉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黨(dang) 建活動室,迎麵而來的就是紅色的展板,鑲著黨(dang) 旗黨(dang) 徽,鐫刻著“黨(dang) 旗引領致富路”幾個(ge) 大字。陳先誌說,簡單的幾個(ge) 字卻凝結著創業(ye) 的艱辛、領導的關(guan) 懷和勞動的光榮。
因家境貧寒,陳先誌15歲輟學務農(nong) 。艱苦的生活環境練就了他吃苦耐勞的品格和與(yu) 貧困抗爭(zheng) 的勇氣。上世紀80年代初,當選為(wei) 村民組長的陳先誌帶領群眾(zhong) 苦戰三年,人工修通4.9公裏的山區公路,架設農(nong) 用電和通信線路。接著又用四年時間修通到戶公路,率先實現“戶戶三通”。
1998年,陳先誌擔任林場場長。在職9年間,他不僅(jin) 完成1800畝(mu) 造林和430畝(mu) 退耕還林任務,還辦起糧食加工廠、磚瓦廠、石料廠、木工廠、小百貨商店……改變過去靠開荒種糧、砍樹賣柴維持生活的狀況,既增加了農(nong) 民收入,又將荒山變成“綠色銀行”,發揮了生態效益。
看著漫山遍野的野茶,陳先誌又萌生了一個(ge) 大膽的想法:這不正是致富的源泉嗎?在金寨縣桃嶺鄉(xiang) ,因臨(lin) 近梅山水庫,常年水分充足,有適宜種茶的先天優(you) 勢,但長期零星、分散的種植模式,難以形成產(chan) 業(ye) 發展氣候,村民也難以受益。
“要想發展,就要用好懸劍山的自然資源,在家門口發展好茶產(chan) 業(ye) ,讓村民能夠靠山吃山,賺到更多的錢。”2007年9月,在無資金、無人才、無模式的情況下,陳先誌和9名種茶大戶合作,以老四季春茶廠為(wei) 基礎,創辦了金寨縣第一家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四季春茶葉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專(zhuan) 門從(cong) 事茶葉種植采摘加工。
合作社剛成立,陳先誌便建立了黨(dang) 支部,采取支部聯村、支委聯片、黨(dang) 員聯戶方式,先後將10名黨(dang) 員培養(yang) 成能人大戶,將9名年輕社員發展成黨(dang) 員,建立黨(dang) 員示範基地5處。
“我的發展的動力從(cong) 哪裏來?來自於(yu) 黨(dang) 的恩情,來自於(yu) 群眾(zhong) 的信任。”陳先誌說。他至今仍清楚地記得,2008年大雪,合作社20多間房屋被壓塌13間,全家人站在風雪中絕望而無助。天剛蒙蒙亮,桃嶺鄉(xiang) 黨(dang) 委書(shu) 記步行10多裏,來看望他們(men) 一家,並送來了一個(ge) 紅包和一句話。紅包裏是救急用的3000塊錢,一句話是“有黨(dang) 委政府在,你要挺住!”
轉變經營模式,貧困戶住上勞模農(nong) 莊
“村民用山場及土地入股,貧困戶除了在合作社務工外,還可以獲得土地流轉租金和收益分紅。”陳先誌介紹,合作社快速轉變山區農(nong) 民傳(chuan) 統經營模式,共流轉荒山9130畝(mu) ,用機械實施開荒保林,建立梯茶坡林、茶林共生的良種茶園示範基地。通過流轉土地、規模經營、品牌化運作,成功闖出一條資源整合、利益共享的新型發展之路。
貧困戶蔡守偉(wei) 為(wei) 了照顧家中老人,無法外出務工。陳先誌得知後主動找上門,讓蔡守偉(wei) 在合作社務工。茶葉采摘時蔡守偉(wei) 在茶葉車間上班,茶閑時就幫助管理合作社茶園,年增收3萬(wan) 餘(yu) 元。
像蔡守偉(wei) 這樣在合作社務工的貧困群眾(zhong) 還有很多。合作社也由原來的9戶發展到220戶,並帶動58戶貧困戶發展茶葉生產(chan) ,2019年底,所有貧困戶都已實現增收脫貧。
陳先誌介紹,蔡守偉(wei) 全家現已住進勞模農(nong) 莊,和其他農(nong) 戶一樣迎來了嶄新生活。讓農(nong) 民也能住上小別墅一樣的房子,是陳先誌近年來一直努力的目標。合作社為(wei) 危房戶、貧困戶集中新建勞模農(nong) 莊,目前已有24戶住進新房,計劃2021年再入住9戶。勞模農(nong) 莊各種配套設施齊全,村民的居住環境得到了極大改善。“村民吃好住好,條件改善都來自於(yu) 滿山的茶葉,茶產(chan) 業(ye) 讓脫貧攻堅有了抓手!”
“合作社就是要通過組織力量來解決(jue) 一家一戶解決(jue) 不了的難題,讓農(nong) 民一天比一天富起來,帶領貧困人口共享發展成果。”陳先誌說。
技術培訓,扶起脫貧的精氣神
“要想大家跟你一起幹,得能掙錢,不然講什麽(me) 都是空話。真做,真有效,農(nong) 戶才會(hui) 加入。隻有把合作社經營好了,茶葉賣出價(jia) 錢了,他們(men) 才會(hui) 主動要求加入。”陳先誌說,合作社的成效有目共睹。在多年的研發努力和精心推廣下,合作社注冊(ce) 的“沐芽”牌產(chan) 品榮獲中國(安徽)第三、第四屆茶葉博覽會(hui) “優(you) 質金獎”,第五屆國際茶產(chan) 業(ye) 博覽會(hui) “優(you) 質金獎”,茶葉也變得值錢了。村民爭(zheng) 先恐後積極參與(yu) 。合作社大力流轉荒山,引導630戶栽種良種茶5000餘(yu) 畝(mu) ,新建梯層式茶園,形成近萬(wan) 畝(mu) 生態有機茶園。如今,合作社年茶葉產(chan) 值達480餘(yu) 萬(wan) 元。
“一個(ge) 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隻有培養(yang) 一大批生產(chan) 技術能手、產(chan) 業(ye) 大戶,合作社才能實現良性發展。”陳先誌說。為(wei) 了讓社員掌握茶葉種植技術和茶園管理知識,他在田間地頭指導實踐操作、講解自己的茶園管理技術和經驗,直到社員學懂學會(hui) 。
不僅(jin) 如此,合作社還邀請金寨縣農(nong) 委的專(zhuan) 家到農(nong) 村舉(ju) 辦茶葉種植、茶園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技術培訓班,采取開展現場培訓、組織社員開展外出學習(xi) 等方式,引導社員學技術、學技能,努力提升致富本領。
至今,合作社聘請專(zhuan) 家上門集中授課已30餘(yu) 場次,開展現場教學與(yu) 外出培訓50餘(yu) 場次,累計培訓2000多人次,培養(yang) 了一支經營、管理專(zhuan) 業(ye) 隊伍,增強了合作社創新發展的能力、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安全意識和品牌保護觀念。
“綠水青山惠民生。我們(men) 要抓住機遇,吸引更多的人參與(yu) 農(nong) 村產(chan) 業(ye) 建設,形成產(chan) 業(ye) 合力。”陳先誌說。
產(chan) 業(ye) 1+1,融合發展增收入
茶產(chan) 業(ye) 隻是當地脫貧致富的基石。懸劍山離縣城很近,風景優(you) 美,每年來這裏感受農(nong) 家田園生活、觀賞自然風景的遊客很多。特別是聽到一位村民自家產(chan) 的土雞和雞蛋都不夠賣的消息時,頭腦靈活的陳先誌嗅出了商機。他決(jue) 定以“茶”為(wei) 媒,創建農(nong) 家養(yang) 生小院,打出特色鄉(xiang) 村旅遊品牌讓村民增收。
說幹就幹,他帶領合作社社員率先推出摘山珍野果、采新鮮綠茶、品農(nong) 家土菜、享大山美景的旅遊觀光服務。社員們(men) 不僅(jin) 將自家小院改造成農(nong) 家樂(le) ,還帶動村民積極效仿跟進,每年接待遊客近萬(wan) 人,為(wei) 開辦農(nong) 家樂(le) 的村民戶均創收3萬(wan) 元左右,進一步拓寬了增收渠道。
“有了茶葉這個(ge) 產(chan) 業(ye) ,我們(men) 脫貧攻堅有了抓手,也有了進一步增收的空間。”陳先誌認為(wei) ,要依托茶葉產(chan) 業(ye) ,多管齊下,綜合施策,多方拓寬群眾(zhong) 增收路徑。
為(wei) 提高茶葉基地綜合效益,陳先誌探索出一條“茶林共生、種養(yang) 結合、產(chan) 旅互助、農(nong) 光互補”發展模式,引導貧困群眾(zhong) 在茶園套種油茶、獼猴桃、車厘子等特色經濟作物,利用資源和市場優(you) 勢,通過扶持貧困戶開辦農(nong) 家樂(le) 、開設農(nong) 產(chan) 品超市、利用電商平台銷售農(nong) 產(chan) 品等方式,助其增收。
來到萬(wan) 畝(mu) 茶園,記者還看到了排排深藍平板這一新景觀。這是2017年落戶合作社茶葉基地的光伏發電項目,實現農(nong) 光互補,項目人均年務工收入超萬(wan) 元。
以陳先華為(wei) 例,他家中共3人,無穩定收入來源。合作社將他家的8畝(mu) 茶園納入統一管理,指導他套種車厘子4畝(mu) ,年增收7萬(wan) 餘(yu) 元,加上參加光伏項目時的務工收入,2017年已實現穩定脫貧。
“疫情之下,我們(men) 同樣麵臨(lin) 挑戰與(yu) 大考”。為(wei) 了擴大農(nong) 產(chan) 品銷路,陳先誌開始積極學習(xi) 電商知識。今年5月5日,陳先誌參加了金寨縣開展的“跟著勞模去扶貧,勞模帶貨肯定行”直播助農(nong) 活動,開啟了“直播帶貨”,為(wei) 金寨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代言。當天三個(ge) 小時直播,直接促成網上銷售金寨農(nong) 產(chan) 品11815單,成交額58.4萬(wan) 元。直播結束兩(liang) 天時間內(nei) ,各地客商線下直接訂單120多萬(wan) 元。
“如今,合作社產(chan) 品已實現線上線下同步銷售,我們(men) 還在微信群幫貧困戶賣雞、賣羊,銷路很好,價(jia) 格也不低。”陳先誌說。
產(chan) 業(ye) 帶動,脫貧提速。有人種茶製茶,有人養(yang) 殖土雞、黑毛豬,有人辦農(nong) 家樂(le) ,有人種起了獼猴桃,鄉(xiang) 村發展麵貌大變樣……陳先誌說,下一步要不斷鞏固脫貧攻堅戰果,充分利用現有優(you) 勢資源,抓住鄉(xiang) 村振興(xing) 機遇,實現脫貧攻堅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讓更多人共享這一發展成果,過上更好的生活。要讓村民的茶路越走越寬,越走越有勁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