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陶勇:望有朝一日,天下無疾,醫護卸甲
中新網客戶端北京10月23日電(記者 上官雲(yun) )麵對生活中無端而來的傷(shang) 害和痛苦,你會(hui) 選擇如何應對?
近日,北京朝陽醫院眼科醫生陶勇首部文學隨筆集《目光》出版。在這部書(shu) 裏,有關(guan) 於(yu) 對醫學初心的堅持、對生死病痛的認識,也有對善惡世相的思辨。
同樣在書(shu) 裏,他提到了自己的心願:“希望有朝一日,天下無疾,醫護卸甲。”
童年的理想
陶勇畢業(ye) 於(yu) 北京大學醫學部,是眼科學博士。他現任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眼科副主任,是葡萄膜炎與(yu) 眼底病專(zhuan) 家。
樹立起學醫的理想,與(yu) 陶勇的童年經曆也有關(guan) 係。
七歲時,他曾目睹醫生用細針從(cong) 母親(qin) 的眼睛裏挑出一顆一顆白色的結石,緩解了媽媽患沙眼的痛苦。從(cong) 那時起,他萌生了要當一名眼科醫生的想法。
後來,他以優(you) 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部,35歲就成了年輕有為(wei) 的主任醫師,37歲已經擔任博士生導師。在眼科這個(ge) 領域,陶勇的醫術有目共睹。
在陶勇的行醫生涯中,他盡己所能去幫助自己的患者。比如在一次公益醫療活動中,有一位王阿婆,年紀大、白內(nei) 障很嚴(yan) 重,且有著嚴(yan) 重的駝背,一切都讓手術難度倍增。
但陶勇決(jue) 心克服所有困難為(wei) 王阿婆做手術,成功幫助她恢複了0.6的視力。
2016年,有一位患有視網膜脫落加白內(nei) 障的病人需要做手術,但隻有兩(liang) 萬(wan) 元,詢問能不能隻治一隻眼睛,陶勇說讓病人回來,一次給他做兩(liang) 隻眼,不夠錢的我給他貼,因為(wei) “不能眼睜睜看著他瞎掉。”
“望有朝一日,天下無疾,醫護卸甲”
在行業(ye) 內(nei) ,陶勇是一位知名專(zhuan) 家。但許多人聽說他的名字,是因為(wei) 今年年初的一件事:2020年1月20日,陶勇在門診出診時,一名男子進入診室持刀將他砍傷(shang) 。
這起惡性傷(shang) 醫事件引發了輿論的高度關(guan) 注,陶勇的救治情況也牽動著許多人的心。
他曾在直播中介紹自己的傷(shang) 情:頭上被砍了三刀,左胳膊、右胳膊前臂、左手的掌中以及背後都有多處骨折,還有神經、肌肉、血管的斷裂。
所幸,後來經過兩(liang) 個(ge) 多月的積極救治,陶勇的精神狀態、身體(ti) 等都有較大恢複。今年五月中旬,他終於(yu) 走出人生的“至暗時刻”,再次回到久違的工作崗位。
經曆了如此痛苦,陶勇卻並沒有一直消沉下去:治病救人不止在手術台上,目前會(hui) 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教學、公益事業(ye) 及技術推廣中。
在《目光》的後記中,他說出了自己的心願,“我願變成一支燃燒的蠟燭,用自己微弱的光芒照亮和感染他人,引燃更多的燭火,如同天空繁星,永恒而璀璨。”
“我也希望有朝一日,天下無疾,醫護卸甲。”
《目光》:給自己一個(ge) 內(nei) 省的機會(hui)
今年10月份,陶勇和好友李潤合著的新書(shu) 《目光》出版了。
就這本書(shu) 的內(nei) 容而言,按照陶勇的思想觀點脈絡,基本可以劃分為(wei) 有關(guan) 生死善惡、學習(xi) 教育、從(cong) 醫選擇等幾大模塊。
陶勇在書(shu) 裏提到寫(xie) 書(shu) 的原因,“我不想記錄我平凡生活的點滴,而是更多地展現我從(cong) 醫二十年來,從(cong) 接觸到的形形色色的患者和朋友身上以及書(shu) 本裏吸收到的能量……”
還是在《目光》的後記中,他坦率地承認,寫(xie) 下這本書(shu) 對自己來說充滿挑戰,“我不想讓讀者同情我,不想讓這次砍傷(shang) 事件成為(wei) 我的標簽。”
“我隻想通過這本書(shu) ,給自己一個(ge) 內(nei) 省的機會(hui) ,梳理一下自己這半生的思想成長,如果能給讀者一點點有益的啟發,那就是值得的。”他說。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本書(shu) 裏,也有陶勇在四十不惑之時關(guan) 於(yu) 自我的思考,以及未來對盲童和科研事業(ye) 的規劃與(yu) 展望等等。
或者,正如學者周國平在該書(shu) 序言裏說的那樣,“一個(ge) 有真信仰、真愛、真事業(ye) 的人,是世間任何力量都打不敗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