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攝影家段嶽衡:中華文化是刻在骨子裏的基因

錢晨菲 徐翹楚 發布時間:2020-10-27 13:5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杭州10月27日電(錢晨菲 徐翹楚)“在我的攝影創作中,中華文化是刻在骨子裏的基因,而攝影文化藝術也是海峽兩(liang) 岸交流的重要橋梁。”首屆海峽兩(liang) 岸影像文化周此間在浙江杭州舉(ju) 辦,情係兩(liang) 岸的著名攝影家段嶽衡在該活動上舉(ju) 辦了以“墨影”為(wei) 主題的攝影原作展。

  與(yu) 段嶽衡攀談,“文化影響”大抵是他最多提及的詞。作為(wei) 攝影界的標誌性人物,1951年出生的段嶽衡在30多歲時才正式開始攝影創作,60歲出版第一本畫冊(ce) 《黑白視界》,並一舉(ju) 摘下了世界印刷業(ye) 最權威的班尼金獎。

  談及與(yu) 攝影結緣,段嶽衡直言是“意外”。“1983年我在某軍(jun) 區炮兵司令部當兵,一次很偶然的機會(hui) ,我們(men) 宣傳(chuan) 幹事拍了大量的新聞照片需要找人幫忙印製,晚上我就請了假,去他的暗房。當一張相紙在暗房的安全燈下,幾十秒鍾開始顯現出影像時,那一霎覺得非常不可思議。”

  此後,對攝影的濃厚興(xing) 趣在段嶽衡心中“生根發芽”。他回憶,“我的第一台相機是我調回長沙工作後買(mai) 的,花了70元成交的‘海鷗4B’,那時候工資不到40元一個(ge) 月,這等於(yu) 我跟我太太差不多一個(ge) 月的工資。有了第一台相機我仿佛‘如獲至寶’,每個(ge) 月都省吃儉(jian) 用,就為(wei) 了多買(mai) 幾卷膠卷。”

  “黑白”是段嶽衡攝影的主色調,他稱之為(wei) 一種情懷的體(ti) 現,亦是一種文化的傳(chuan) 承。“從(cong) 我拿起相機拍的第一張照片就是黑白照片,在那個(ge) 年代彩色照片非常珍貴。同時,我覺得‘黑白’與(yu) 中國水墨畫是有相通性的,我拍攝了大量的山水作品,並運用了中國水墨寫(xie) 意的手法來表現攝影的光影,這是非常讓人著迷的事情。”

  “中華文化是我們(men) 骨子裏的根,文化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段嶽衡說,因從(cong) 小受中華文化的熏陶,中國山水、文墨的獨特魅力對自己攝影作品的影響頗深,中華文化的影子始終存在於(yu) 作品之中。

  “我17歲時在湖南和江西交界的地方生活,那裏有原始森林、小橋流水、有石板路……這些自然景觀的積累,會(hui) 讓我在創作時產(chan) 生聯想。我們(men) 說‘借景抒情’,就像李白看到廬山,會(hui) 有感而發寫(xie) 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作為(wei) 攝影師也是一樣,對大自然的細微觀察以及對詩詞歌賦的積累,都會(hui) 支撐作品的呈現。”段嶽衡說。

  “攝影是非常直觀的一種溝通方式,不少人看到我的作品,會(hui) 感歎中華大地的大好河山,會(hui) 去實景地‘打卡’,這就是傳(chuan) 播中華文化的最好方式之一。”段嶽衡說。

  談及此次參展首屆海峽兩(liang) 岸影像文化周,段嶽衡表示,這是他第二次“近距離與(yu) 台灣攝影師對話”。

  “2013年,我在台灣舉(ju) 辦過個(ge) 人攝影作品展,與(yu) 不少台灣攝影師建立了友好聯係。此次海峽兩(liang) 岸影像文化周,為(wei) 海峽兩(liang) 岸攝影師架起了交流和友誼之橋。同是炎黃子孫,我們(men) 的血脈、文化都是相通的,台灣的風土人情也非常吸引我,希望兩(liang) 岸攝影師能多些藝術交流,記錄下共同家園的美好風光。”段嶽衡說。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