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有技不貧”的浙江永康經驗:多名貧困生當老板

童笑雨 發布時間:2020-10-29 18:00: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金華10月29日電(童笑雨)“在學校幫扶前,我從(cong) 來沒想過,有一天能靠技藝,自己當老板。”回想起因貧困輟學的那段時間,浙江省永康市職業(ye) 技術學校畢業(ye) 生劉家煌仍有一種恍如隔世之感。如今,來自江西吉安縣的他已在永康開辦了一家模具加工企業(ye) ,年收入約70萬(wan) 。

  10月28日-10月29日,全國主流媒體(ti) 看“浙江省永康市職業(ye) 技術學校”采風活動正式啟動。期間,由中國新聞社、中國經濟導報、人民論壇網、天目新聞、浙江在線、浙江之聲等媒體(ti) 組成的采風團奔赴浙江永康,聚焦永康市職業(ye) 技術學校在人才培養(yang) 、產(chan) 教融合、東(dong) 遷育才計劃和教育扶貧上的亮點。

  一技在手,終身受益。靠技能脫貧是取消代際貧困的有力抓手,也是推動經濟發展的動力源泉。身處“中國五金之都”的永康市職業(ye) 技術學校,堅持扶智、扶技並舉(ju) ,書(shu) 寫(xie) 了職教助推脫貧的畫卷。

  在永康市職業(ye) 技術學校,有一個(ge) 頗為(wei) 出名的案例:來自江西省吉安市吉安縣的10名家庭貧困學生,有8位自主創業(ye) 成功,成為(wei) 企業(ye) 主或者公司高管,2位同學成為(wei) 企業(ye) 技術骨幹。

  這一成績源於(yu) 該校產(chan) 教融合的實踐。據永康市職業(ye) 技術學校校長王鍾寶介紹,這些學生大多因家庭經濟原因而輟學。

  2007年這10名學生到校後,就被編入了機電導生班,與(yu) 車間師傅結對,以導生製培養(yang) 模式鍛煉技能。據悉,當前這10名學生全部在永康就業(ye) ,年收入在20-70萬(wan) 之間不等。

  “將學曆教育和職業(ye) 技能培訓相結合,是教育扶貧工作的重點。”王鍾寶說,當前該校完成了三項結對幫扶項目,招錄59位雲(yun) 南梁河縣和四川理縣的學生到校就讀。

  同時,該校先後結對中西部地區的職業(ye) 學校,對口援助過新疆溫宿,總結出了較好的東(dong) 中、東(dong) 西協作經驗,為(wei) 這些地區培養(yang) 了一批企業(ye) 高層次技術骨幹及成功創業(ye) 者。

  助力教育扶貧,是永康市職業(ye) 技術學校所承擔的社會(hui) 責任,培育更多的實用技能人才,助力區域和經濟發展,則是其發展的目標。

  在永康市職業(ye) 技術學校副校長胡讚看來,找到地方產(chan) 業(ye) 和區域經濟發展需求的關(guan) 鍵點,才能為(wei) 本土培養(yang) 留得住、幹得好的應用型人才。

  為(wei) 此,該校全麵實施“現代學徒製”與(yu) “新型學徒製”培養(yang) 模式,與(yu) 中國步陽集團、浙江飛劍工貿有限公司等企業(ye) 緊密合作成立冠名班;與(yu) 模具、汽修、門業(ye) 等各大行業(ye) 協會(hui) 深入合作。

  在該校,有一幢大樓吸引了記者團的目光,那是該校的“模具產(chan) 學研中心”,是浙江首批產(chan) 學研聯合體(ti) 建設項目。

  據悉,模具車間直接承接企業(ye) 模具製作業(ye) 務,數控生產(chan) 車間每年生產(chan) 100多種產(chan) 品,真正實現工學結合、產(chan) 教融合。

  采訪期間,恰逢永康首屆“永武縉五金工匠”技能大比武活動舉(ju) 行。除了來自永康、武義(yi) 、縉雲(yun) 等人才的技能比拚,活動現場,該校還邀請了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汽車噴塗項目金牌蔣應成進行經驗分享。

  蔣應成是雲(yun) 南保山人,如今是杭州技師學院的教師、杭州工匠學院客座教授。

  在他看來,職業(ye) 教育改變了他的人生,也讓他有更足的底氣去追逐夢想。“人生的道路有很多條,進職業(ye) 院校並不代表沒有希望,隻是說明你選擇了另一條通往未來的路。”

  值得一提的是,自1983年創建以來,該校中職教育、技工教育齊頭並進,培養(yang) 了“西瓜男孩”李恩慧,全國最美中職生華杜剛、胡劍、施彥登等一大批優(you) 秀學生,並於(yu) 2015年成功創建“國家中等職業(ye) 教育改革發展示範學校”。

  “在一些人看來,職業(ye) 教育是‘二等公民’,但在我們(men) 看來,職業(ye) 教育恰恰是普通學生的‘二次選擇’,它注重做中學、學中做,讓學生愛一行、幹一行、精一行,從(cong) 大有可為(wei) 變成大有作為(wei) 。”王鍾寶說。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