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告稱中國已成為健康醫療人工智能科研與臨床主要貢獻者之一
中新網北京10月29日電 (記者 張素)“中國已成為(wei) 健康醫療人工智能科學研究與(yu) 臨(lin) 床試驗的最主要貢獻者之一,但在學術影響力和技術轉化方麵仍有待提升。”29日在北京發布的《健康醫療人工智能指數報告》如是寫(xie) 道。
這份報告由愛思唯爾與(yu) 北京大學健康醫療大數據國家研究院等機構聯合發布。報告主要從(cong) 科學研究概覽、科學技術交叉、科學社會(hui) 交互、人類機器協同四個(ge) 方麵,基於(yu) 已發表的科學出版物和已注冊(ce) 的臨(lin) 床試驗數據,回顧分析健康醫療人工智能領域最近五年(2015年—2019年)全球科學研究和臨(lin) 床試驗的規模、結構和發展趨勢,並分析中國的表現。
盡管學界對健康醫療人工智能(Health AI)的界定尚未建立共識,但報告嚐試提出該領域科學出版物數據集的界定方案。通過將逾25000篇科學出版物作為(wei) 本報告界定的健康醫療人工智能科學出版物語料庫,進而展開分析。
“醫療行業(ye) 已進入大數據人工智能時代,數字化和智能化已成為(wei) 健康醫療領域中的重要趨勢,而我國在健康醫療人工智能領域的科學出版物、學術影響力、臨(lin) 床試驗量等也在逐步提高。”愛思唯爾本地期刊遴選委員會(hui) 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董爾丹分析說。
如其所言,報告顯示,在健康醫學人工智能主題有關(guan) 的研究領域中,中國的發文量和國際合作占比均居世界前列,中國機構參與(yu) 的研究領域受全球學者關(guan) 注較高的是算法、計算機視覺、模型,文章占比最多的為(wei) 磁共振成像、圖像分割、醫學成像。
報告還發現,自2017年起,全球人工智能相關(guan) 臨(lin) 床試驗數量主要增長來源為(wei) 中國和美國。截至2020年9月,中國已成為(wei) 全球開展人工智能相關(guan) 臨(lin) 床試驗數量最多的國家。
不過,報告亦提醒“中國學術界—工業(ye) 界合作論文占比低於(yu) 全球平均水平”,提示中國在健康醫療人工智能產(chan) 學合作方麵還有較大提升空間。報告還發現中國的人工智能臨(lin) 床試驗以大學/醫院為(wei) 發起主體(ti) ,側(ce) 重疾病智能診斷,企業(ye) 參與(yu) 有待增強。
董爾丹表示,北京大學、中國醫院協會(hui) 健康醫療大數據應用管理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將繼續響應國家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層麵的號召,支持人工智能在健康醫療領域的發展,持續挖掘健康醫療大數據的價(jia) 值。
愛思唯爾中國區科技部總經理趙歌喃是報告專(zhuan) 家指導委員會(hui) 成員。“愛思唯爾致力於(yu) 以豐(feng) 富的數據,結合人工智能技術為(wei) 科技和醫學賦能。”他舉(ju) 例說,愛思唯爾在2018年12月發布的《人工智能:知識的創造、轉移與(yu) 應用》報告對AI領域進行了全麵定義(yi) ,勾勒出該領域在全球範圍內(nei) 的研究趨勢,同時聚焦AI在中國、歐洲和美國的發展態勢。
對於(yu) 《健康醫療人工智能指數報告》,趙歌喃說,希望能夠基於(yu) 事實型數據分析人工智能在健康醫療領域應用的研發態勢,為(wei) 國內(nei) 健康醫療人工智能領域的戰略規劃、研發布局和臨(lin) 床應用管理提供參考。
值得一提的是,報告揭示了健康醫療人工智能領域尚需完善和發展的方麵,例如人工智能相關(guan) 臨(lin) 床試驗尚缺乏通用的、符合應用需求的試驗設計及評估規範。報告還建議將循證範式引入健康醫療人工智能安全性和有效性評價(jia) ,以促進其落地應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