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重慶寧廠:來自一個千年古鎮的“呐喊”

李安江 彭國威 發布時間:2020-11-03 10:4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重慶11月3日電 題:重慶寧廠:來自一個(ge) 千年古鎮的“呐喊”

  作者 李安江 彭國威

  重慶巫溪寧廠鎮是中國曆史文化名鎮,其核心保護範圍內(nei) 的寧廠古鎮大寧鹽場遺址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擁有兩(liang) 個(ge) “國家級”金字招牌,寧廠古鎮仍然岌岌可危——

  “好像又變衰老了!”

  望著眼前越發殘破的寧廠古鎮,相伴而來的當地一名文物學者情不自禁發出一聲歎息。

  越往深處,四處可見斷壁殘垣,偶爾會(hui) 遇見三五遊客在拍照留念。

  中國西南著名曆史學家任乃強先生在《四川上古史新探》裏記載:“巫鹽發現初期……時間在五千年前,約與(yu) 中原的堯、舜、禹時期相當。”

  來之前,記者從(cong) 重慶市巫溪縣文旅委詳細獲知了這個(ge) 古鎮的重要性:

  2010年7月,寧廠鎮成為(wei) 中國曆史文化名鎮之一,寧廠古鎮是核心保護範圍。

  2019年10月,國務院正式公布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廠古鎮的大寧鹽場遺址榜上有名。

  同時,這裏還有不少省級文物和縣級文物。

  “寧廠古鎮是中國早期製鹽地之一,有過‘一泉流白玉,萬(wan) 裏走黃金’的輝煌,明清時位居中國十大鹽都之列。”車行至一處製鹽生產(chan) 車間遺跡,輕車熟路的文物學者踩下了刹車。

  自然風化,人為(wei) 破壞——千年古鎮麵臨(lin) “灰飛煙滅”

  “老師,小心點!”打開一個(ge) 鐵門進入生產(chan) 車間,剛走幾步,就突然聽到一旁的文物學者發出一聲驚呼,“風化太嚴(yan) 重了,腳下很多地方是空的,你最好走長草的地方。”

  透過縫隙定睛一看,即將落腳的地方,磚砌柱子和柱子間的橫梁,已經殘斷腐爛,下麵就是幾米高的深坑,縮回腿,記者驚出一身冷汗。

  “去年這裏剛完成考古挖掘,地表現存的為(wei) 近現代廢棄的製鹽車間,有多處製鹽灶,其下為(wei) 疊壓的早期製鹽生產(chan) 生活遺存,通過探溝試掘,在現有地表2.5米-3米以下,埋藏有清代的建築基址,並且有明顯的洪水淤積層。”文物學者小心翼翼的領路,還要給大家當講解員,“古鎮上有生產(chan) 一、二、三車間,分布在大寧河的兩(liang) 岸。”

  與(yu) 自然風化破壞不同,在重慶市級文物秦氏民居,一牆之隔,幾棟現代風格的磚牆小洋樓,與(yu) 周圍的古生態環境完全格格不入。

  “鎮上的民居除了國有外,剩下的就是個(ge) 人私有。”文物學者說,“不少私有老屋變身現代建築,同樣十分可惜。”

  與(yu) 之遙遙相望的大寧河對岸,是當地有名的“七裏半邊街”,因為(wei) 以前多為(wei) 成片的居住、服務建築,多已“人去樓空”後,現狀更是滿目瘡痍。

  從(cong) 一處吊橋過河,沿著岸邊蜿蜒的青石板而行,能遇到一個(ge) 窄小坡陡的小巷子,顯得十分靜謐,拾階而上,一處近1100平方米的院壩赫然出現在眼前,當地人稱為(wei) 吳王廟。原有主體(ti) 建築已毀,剩下的幾棟牆基已經東(dong) 倒西歪,但殘存磚石砌築的廟牆與(yu) 個(ge) 別門洞的完美工藝,還能讓人想象到這裏曾經的無盡繁華。“這個(ge) 是縣級文物保護點之一,廟牆工藝還能體(ti) 現清代建築的較高水平。”說起這些文物的命運,文物學者用了“岌岌可危”一詞。

  為(wei) 了保護寧廠古鎮,巫溪縣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委員會(hui) 曾積極參與(yu) 到中國曆史文化名鎮名村的申報,第一批沒趕上,接著追第二批……功夫不負有心人,2010年第五批名單上,寧廠鎮終於(yu) 榜上有名。

  當初寧廠鎮能夠摘得這個(ge) 國家級“保單”,該鎮的核心稀有資源寧廠古鎮立下了汗馬功勞。

  四處化緣、杯水車薪——文保資金“缺口”巨大

  “巫溪曾經是國家級貧困縣,屬於(yu) ‘吃飯財政’,保幹部職工的工資都很困難。”10月22日,秋日難得的一抹陽光透過窗戶照在巫溪縣文旅委主任劉揚辦公桌上,但他的心裏並不見溫暖,說起古鎮現狀,他忍不住搖頭歎息,“全縣每年能撥付的文保經費十分有限,再不加大保護,古鎮真就沒了。”

  記者查閱《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第四條規定:國家對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所在地的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安排保護資金,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國家鼓勵企業(ye) 、事業(ye) 單位、社會(hui) 團體(ti) 和個(ge) 人參與(yu) 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的保護。

  好不容易進入名鎮“國家隊”了,難道就沒有獲得一點扶持資金?

  來自巫溪縣住房和城鄉(xiang) 建設委員會(hui) 統計,2012至2017,巫溪縣依托曆史文化名鎮累計申請到市級中心鎮建設費2500餘(yu) 萬(wan) 元,後續就自然“斷了”。期間,作為(wei) 國家級貧困縣的巫溪,也無力拿出配套資金。

  這筆曆史文化名鎮專(zhuan) 項資金具體(ti) 用到何處?據了解,多年來,除了部分用在寧廠古鎮主街道修複整治外,其它的資金合理用來實施了寧廠鎮公路橋、停車場工程、廣場工程、寧廠鎮場鎮綜合整治工程項目、特色商業(ye) 一條街項目上,總投資2000餘(yu) 萬(wan) 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二十一條規定: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由使用人負責修繕、保養(yang) ;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由所有人負責修繕、保養(yang) 。非國有不可移動文物有損毀危險,所有人不具備修繕能力的,當地人民政府應當給予幫助;所有人具備修繕能力而拒不依法履行修繕義(yi) 務的,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可以給予搶救修繕,所需費用由所有人負擔。

  記者走訪中發現,多年來,有關(guan) 部門用在寧廠古鎮的國有文物保護經費更是寥寥無幾,對非國有文物的修繕費用則鮮有耳聞。

  11月2日,巫溪縣文化市場綜合行政執法支隊支隊長、文物管理所所長餘(yu) 學舉(ju) 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因為(wei) 縣級財政吃緊,巫溪縣每年投入到全縣的文保經費可謂“杯水車薪”,最近的2016年、2017年和2018年,每年分別撥付了4萬(wan) 元費用,主要用於(yu) 支付全縣各文物點的日常巡查、看護經費等,隻要全縣經費一緊張,這筆費用也會(hui) “打水漂”。

  在巫溪縣文物管理所,一個(ge) 曾經由南京大學文化與(yu) 自然遺產(chan) 研究所做的《重慶巫溪縣寧廠古鎮文物保護與(yu) 利用》規劃,就像寶貝一樣“塵封”在櫃子裏,按照上麵的規劃,整個(ge) 古鎮保護估算總投資額為(wei) 25500萬(wan) 元人民幣。

  巧婦難為(wei) 無米之炊,無奈之下,多年來巫溪隻能四處“化緣”。

  國務院三峽建設委員會(hui) 組織編製了包括“庫區自然與(yu) 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專(zhuan) 項規劃”在內(nei) 的《三峽後續工作規劃(2011-2020)》,巫溪縣曾以保護寧廠古鎮名義(yi) 積極申請支持,2015年成功申請到總計350萬(wan) 的“三峽後扶資金”。

  “這是古鎮目前獲得的較大一筆專(zhuan) 項文物保護費用,主要用在設計保護方案、立標識標牌、小的文物本體(ti) 修複等方麵。”餘(yu) 學舉(ju) 說。

  2017年,四處奔走的巫溪縣,以大寧河景區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為(wei) 名義(yi) ,爭(zheng) 取到中央財政劃撥1000萬(wan) 元,縣財政配套250萬(wan) 元,共計1250萬(wan) 元,對寧廠古鎮實施景區升級工程,含靈巫洞景區改造升級、遊客接待中心、天橋、2公裏巫鹽古道、2個(ge) 旅遊廁所、停車場等,有望今年年底全部竣工。

  同年,通往寧廠古鎮的主要通道垮塌嚴(yan) 重,針對迫在眉睫的出行困難,寧廠古鎮爭(zheng) 取到市、縣財政投入資金5105萬(wan) 元,改建道路3.6公裏,解了道路暢通問題,但因這筆錢是以交通建設名目立項,得“專(zhuan) 款專(zhuan) 用”,不能用在古鎮文物保護等其它方麵。

  麵對巨大的文保資金“缺口”,一個(ge) 不容忽視的現實擺在麵前:由於(yu) 保護嚴(yan) 重滯後,古鎮遭遇的破壞性越來越大,而今的修繕和維護費用已經遠遠超過以前的預估。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臨(lin) 時“止痛”不利整體(ti) 康複

  走到寶源山下,人未到,先聞嘩嘩的流水聲,進入一個(ge) 鹽池,一股清澈的自流鹽水噴湧而出,經久不息地匯入大寧河,最終融入長江幹流與(yu) 浩蕩的江水滾滾而去。

  “這水真有鹹味。”微風拂麵,水花濺到遊人臉頰,感受到淡淡的鹽味,讓不少人嘖嘖稱奇。

  遺址角落處,豎著一個(ge) 石碑,上曰:2009年,寧廠鹽業(ye) 遺址被重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wei) 第二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龍君廟鹽池遺址作為(wei) 寧廠鹽業(ye) 遺址重要組成部分被納入重點保護範圍……原廟為(wei) 並列正殿5間,始建於(yu) 漢代。

  2015年,眼見古鎮這處最為(wei) 重要的遺跡龍王廟已“風燭殘年”,深感心痛的巫溪縣積極奔走,總算從(cong) 重慶市文物局申請到一筆70多萬(wan) 元的專(zhuan) 項資金,隨後完成了遺跡的修複。

  這也是寧廠古鎮目前較為(wei) 成功的一處文物修複工程。2019年,大寧鹽場遺址成功申請“國寶”後,古鎮上的龍君廟,生產(chan) 一、二、三車間,向家老屋和工會(hui) 俱樂(le) 部等是重點保護的文物點。

  因為(wei) “囊中羞澀”,巫溪長期開出的“止痛藥方”隻能是“條塊分割療傷(shang) 法”,看到哪裏壞得最厲害,就重點修繕那裏,通俗地講,就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在幾處去年完成考古挖掘的文物遺跡現場,是讓人心酸的一幕:地上發掘的文物,全部“衣不蔽體(ti) ”裸露在地表;老屋頂早已不見,隻能簡單地用幾根鋼架作為(wei) 柱子,然後上麵蓋上幾塊鐵皮,就成了“遮風擋雨”的唯一工具。

  有了簡單的保護,但因為(wei) 沒有恒溫、恒濕等措施,一些地方挖掘出來的磚土甚至可以風吹能散,周圍到處是雜草叢(cong) 生。

  10月21日下午,記者在吳王廟看到,嚴(yan) 重的山體(ti) 滑坡,已經危及整個(ge) 老建築,一旁還立著不少施工用的腳手架。

  “不久前剛完成這裏的修繕招投標工作,很快就能開工。”餘(yu) 學舉(ju) 介紹,“施工費用就是當年的‘三峽後扶資金’,用在這裏後,這筆錢就所剩無幾了。”

  “文物重點在保護,也要‘活在當下’。”劉揚說,文物資源隻有留存下來後,再合理進行資源利用,最終才能實現自我“造血”。

  2019年,順利成為(wei) 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後,盡管目前還沒有獲得資金扶持,但給了當地不少的期盼,壓在巫溪肩上的擔子和責任其實更重了。

  按照最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八條規定:國務院文物行政部門主管全國文物保護工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nei) 的文物保護工作。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承擔文物保護工作的部門對本行政區域內(nei) 的文物保護實施監督管理。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guan) 行政部門在各自的職責範圍內(nei) ,負責有關(guan) 的文物保護工作。

  依照《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第四十條:違反本條例規定,城市、縣人民政府因保護不力,導致已批準公布的曆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被列入瀕危名單的,由上級人民政府通報批評;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作為(wei) 重慶全市今年2月份最後一批摘掉“貧困帽”的區縣,巫溪曾是重慶市貧困程度最深的區縣之一,2014年新一輪脫貧攻堅摸底識別出貧困村150個(ge) ,貧困人口8.6萬(wan) 人,貧困發生率18%。“誰也不想成為(wei) 曆史的罪人!”這是記者在巫溪走訪期間,聽聞最多的沉重言語。

  “以前做的整體(ti) 保護規劃今年已經到期,目前的處境,急切需要重做新的規劃方案,否則總是東(dong) 一塊兒(er) 、西一塊兒(er) 地‘打補丁’,非常不利於(yu) 整體(ti) 保護。”離開劉揚辦公室時,他尷尬地告訴記者,為(wei) 了留住寧廠古鎮,縣裏一直在四處奔走呼籲,真心希望相關(guan) 部門能有專(zhuan) 項保護資金給予扶持。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