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加快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

楊丹輝 發布時間:2020-11-05 14:29:00來源: 光明日報

  【財經論語】

  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將“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推動“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ti) 製基本形成”作為(wei) “十四五”時期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主要目標,彰顯出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中國堅持開放發展理念、將開放之門“越開越大”的決(jue) 心和定力。麵對複雜多變的發展環境,加快從(cong) 數量型、規模型開放轉向質量型、製度型開放成為(wei) 新一輪擴大開放的必然選擇。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締造了後起大國工業(ye) 化的增長奇跡,中國經濟發展模式贏得了國際社會(hui) 的廣泛關(guan) 注和普遍認可。回溯40多年來走過的發展曆程,中國對外開放的基本經驗在於(yu) 順應曆史前進的大方向、大邏輯,充分發揮比較優(you) 勢,逐步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製度紅利,從(cong) 而為(wei) 經濟增長和結構轉型注入了持久的動力和活力,帶動中國產(chan) 業(ye) 競爭(zheng) 力和國際分工地位的全麵提升。如今,中國經濟已然牢牢嵌入於(yu) 世界經濟體(ti) 係之中,而作為(wei) 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強動力之一,中國推出的改革開放重大舉(ju) 措都將產(chan) 生深遠影響和多樣化的外溢效應,這就要求我們(men) 以更加寬闊的視野,積極探索對外開放新模式,促進中國經濟與(yu) 世界經濟深度融合,為(wei) 推動人類文明發展作出符合時代要求的貢獻。

  進入新時代,我國擴大對外開放麵臨(lin) 的外部環境和內(nei) 部條件發生了重大變化。從(cong) 國際形勢看,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深入發展,全球化演進的動力機製由資本和成本驅動加快向知識和創新驅動切換,為(wei) 我國到2035年“進入創新型國家前列”提供了戰略機遇。然而,現階段新工業(ye) 革命對全球經濟增長的影響及其“創造效應”尚未充分顯現,新冠肺炎疫情疊加單邊主義(yi) 、保護主義(yi) 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嚴(yan) 重衝(chong) 擊。長期來看,貿易投資自由化是全球化的主基調,但全球化的曆史演進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疫情下,全球供應鏈出現局部斷裂,國際分工體(ti) 係和一體(ti) 化生產(chan) 網絡暴露出其固有的脆弱性。

  從(cong) 國內(nei) 發展條件來看,一方麵,隨著科技實力提升和資本快速積累,中國作為(wei) 世界第一製造大國和貨物貿易國,參與(yu) 全球價(jia) 值鏈分工的方式不再局限於(yu) 承接國際產(chan) 業(ye) 轉移,而是憑借不斷增強的國內(nei) 配套能力、更加完善的產(chan) 業(ye) 體(ti) 係和日益活躍的創新活動向全球價(jia) 值鏈更高端環節攀升。在5G、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和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我國開始具備與(yu) 發達國家同步競爭(zheng) 的能力,線上經濟更是處於(yu) 全球領先地位。另一方麵,近年來,國內(nei) 勞動力、能源、土地等要素價(jia) 格攀升,我國傳(chuan) 統比較優(you) 勢有所弱化,在國際市場上受到來自發達國家高附加值產(chan) 品服務與(yu) 發展中國家低成本生產(chan) 的雙向競爭(zheng) 和“兩(liang) 端擠壓”,出口對GDP的貢獻明顯下降,迫切需要加快培育國際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成本低、衝(chong) 擊小、相對比較容易凝聚共識的領域逐步開放到位,還有一些部門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遭遇“玻璃門”“天花板”。“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就是要對這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發起攻堅,對體(ti) 製機製中的“痛點堵點”標本兼治,這不僅(jin) 要有開放的新思路新模式,更需要改革與(yu) 開放相互促動、協同推進。

  中國經濟韌性強勁,產(chan) 業(ye) 體(ti) 係富有彈性,國內(nei) 市場規模巨大,新興(xing) 業(ye) 態充滿活力,這些突出優(you) 勢是我國麵對錯綜複雜的國際形勢、維護國內(nei) 改革發展穩定局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嚴(yan) 重衝(chong) 擊的突出優(you) 勢。過去4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的成就是在開放條件下取得的,未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樣要在更加開放的製度環境下推進。

  開放是中國堅持和平發展、邁向大國複興(xing) 的必由之路,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重要途徑。著眼於(yu) 實現到2035年“形成對外開放新格局,參與(yu) 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zheng) 新優(you) 勢明顯增強”的戰略目標,“十四五”時期要堅持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對外開放,進一步完善負麵清單管理機製,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條件,瞄準市場需求熱點,加大人工智能、工業(ye) 互聯網、電子商務、網絡服務、智慧物流等數字經濟和智能製造等領域引資引智力度,更好地服務於(yu) 實體(ti) 經濟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和國內(nei) 消費升級。針對現行國家儲(chu) 備體(ti) 係的短板,鼓勵跨國公司投資應急保障物資、數字醫療、高端機器人等相關(guan) 領域,強化多渠道的技術、產(chan) 能和人才儲(chu) 備。總結提煉自貿區建設經驗,有效複製推廣,不斷提升貿易投資便利化水平。加緊落實《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ti) 方案》,科學規劃,廣納智慧,將海南建成中國特色的自由貿易港和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盡快形成新示範新帶動。統籌國內(nei) 開放與(yu) 對外開放,持續優(you) 化營商環境,掃除要素市場化配置障礙。以更加開放負責任的態度參與(yu) 應對氣候變化、防控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等領域的全球治理,積極開展能源轉型、生態環保、綠色發展、減災扶貧、應急管理等方麵的國際協調,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以推動WTO改革為(wei) 契機,倡導推進知識產(chan) 權保護、跨境電子商務、服務貿易等議題談判,共同主導數字時代貿易規則的創新和變革,引領亞(ya) 太區域價(jia) 值鏈重構,著力形成維護全球產(chan) 業(ye) 鏈供應鏈安全的國際共識和多邊準則。

  展望“十四五”,開拓開放發展新領域,打造對外開放新門戶,搭建開放合作新平台,建立安全預警新機製,構築全球治理新體(ti) 係,要多管齊下,建立完善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ti) 製,從(cong) 而以更大的開放力度、更寬的開放領域、更高的開放質量、更充分的開放包容、更完備的開放安全、開創互利共贏新格局,有力地支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經濟體(ti) 係建設。

  (作者:楊丹輝,係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工業(ye) 經濟研究所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研究室主任、研究員)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