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叢書建議將“十四五”時期前兩年定為脫貧鞏固提升緩衝期
中新網北京11月10日電 (李京澤)由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主辦的中國減貧經驗學術研討會(hui) 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百村調研叢(cong) 書(shu) ”發布會(hui) 10日在北京舉(ju) 行。叢(cong) 書(shu) 收錄了對百餘(yu) 貧困村、脫貧村的調研成果,建議將“十四五”時期前兩(liang) 年定為(wei) 脫貧鞏固提升緩衝(chong) 期。
在叢(cong) 書(shu) 調研的104個(ge) 樣本村中,西部、中部和東(dong) 部地區的比例分別為(wei) 57%、27%和16%。為(wei) 此,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組建了一百支調研團隊,動員近500名科研人員,用接近3000個(ge) 工作日記錄了百餘(yu) 個(ge) 貧困村在近年來發生的巨大變化。
叢(cong) 書(shu) 指出,打贏現行貧困標準下的脫貧攻堅戰,並不意味著消除絕對貧困畫上了句號,還要不斷增強脫貧支撐條件的可持續性,使建檔立卡戶和原貧困地區能夠穩定脫貧。考慮到疫情衝(chong) 擊對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綜合影響及其對脫貧工作的直接間接影響,為(wei) 了鞏固脫貧成果,提高脫貧質量,建議將“十四五”時期前兩(liang) 年定為(wei) 脫貧鞏固提升緩衝(chong) 期。
叢(cong) 書(shu) 稱,從(cong) “十四五”時期開始,中國將在整體(ti) 上消除絕對貧困並進入扶持相對貧困的曆史階段。目前,國內(nei) 對於(yu) 相對貧困的認識、政策準備還相當有限,地區、城鄉(xiang) 差距較大,如何扶持相對貧困人口還缺乏頂層設計。建議“十四五”時期多做一些研究和試驗,鼓勵地方先行探索,作為(wei) 建立扶持相對貧困人口長效機製的準備期。
當前,中國脫貧攻堅進入衝(chong) 刺階段。為(wei) 確保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戰,叢(cong) 書(shu) 建議以疫情動態變化為(wei) 依據,在合力攻堅的超常規治理基礎上,增加應急和兜底兩(liang) 項舉(ju) 措。
“如何做好脫貧攻堅與(yu)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有效銜接?如何認識新發展階段的相對貧困?如何確定一個(ge) 適合中國國情的相對貧困標準?……”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院長、黨(dang) 組書(shu) 記謝伏瞻在發布會(hui) 上提出了一係列亟待哲學社會(hui) 科學界解決(jue) 的問題。他表示,按照國際經驗,解決(jue) 相對貧困對整個(ge) 社會(hui) 經濟體(ti) 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經曆相當長的曆史時期,減貧思路需要做出針對性調整。
談到減貧事業(ye) 的下一步發展,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社會(hui) 政法學部主任、叢(cong) 書(shu) 主編李培林也認為(wei) 需要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們(men) 進一步探索,其中包括相對貧困的確立標準,返貧問題,貧困的代際傳(chuan) 遞等課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