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紀念抗美援朝特別節目《歸來》第六集:《傳承》

楊鴻 袁萌婷 發布時間:2020-11-10 16:07:00來源: 央廣網

  中國退役軍(jun) 人 | 紀念抗美援朝特別節目《歸來》第六集:《傳(chuan) 承》

  央廣網11月7日消息(記者楊鴻 袁萌婷)為(wei) 紀念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中國退役軍(jun) 人》欄目推出係列節目《歸來》,探訪抗美援朝老兵從(cong) 戰場歸來後大半個(ge) 世紀的人生經曆,致敬他們(men) 保衛祖國、建設祖國、服務人民的奮鬥人生和奉獻情懷。

  今天播出第六集《傳(chuan) 承》,為(wei) 您講述河南永城籍抗美援朝老兵李雨村從(cong) 戰場歸來後,先後投身北大荒農(nong) 墾戰線和新疆糧食係統,在不同崗位上始終保持軍(jun) 人本色,六十多年如一日弘揚傳(chuan) 播抗美援朝精神的人生故事。

  一陣陣秋風,給人們(men) 帶來絲(si) 絲(si) 涼意。黎明時分,在新疆烏(wu) 魯木齊水磨溝區的一個(ge) 小區廣場,晨練的人們(men) 跳起了熱鬧的綢龍舞,一旁的李雨村老人卻專(zhuan) 注地打著太極拳,一招一式練得十分投入。雖然已經91歲高齡,但他身上仍然保持著軍(jun) 人特有的一種風采。

  李雨村:“現在的生活那麽(me) 美好,年輕人不知道,來之不易……”

  1929年,李雨村出生在河南省永城市演集鎮李樓村的一個(ge) 農(nong) 民家庭,中學時一路乞討,前往江蘇徐州借宿求學。1949年12月,品學兼優(you) 的李雨村考入了第二野戰軍(jun) 軍(jun) 事政治大學。抗美援朝戰爭(zheng) 爆發後,李雨村三次寫(xie) 下請戰書(shu) ,最終被批準,成為(wei) 中國人民誌願軍(jun) 六十軍(jun) 一八一師的一名文化教員,隨部隊奔赴炮火連天的朝鮮戰場。

  李雨村:“開了大會(hui) ,給我們(men) 學校第一批參加抗美援朝的30個(ge) 學生,披紅戴花,然後把大學的畢業(ye) 證書(shu) 都給我們(men) 印好了,算提前畢業(ye) 。”

  1951年4月,李雨村所在部隊到達朝鮮後,主要擔負高台山陣地的防禦任務。22歲的李雨村負責戰地宣傳(chuan) 工作,為(wei) 了鼓勵戰友們(men) 爭(zheng) 分奪秒構築工事,他用手高高地舉(ju) 起話筒,在陣地上大聲廣播。

  李雨村:“同誌們(men) ,我們(men) 對麵的敵人是美三師和土耳其旅。他們(men) 都是機械化部隊。我們(men) 如果要戰勝他們(men) ,必須在戰前多流汗,戰時少流血。要挖掩體(ti) 、坑道、交通溝,隻有挖好這些設施,我們(men) 才能保護好自己的身體(ti) 。”

  李雨村激情四溢的現場廣播,為(wei) 戰友們(men) 增添了打好出國第一仗的信心和鬥誌。第二天淩晨,瘋狂的敵軍(jun) 對高台山陣地發起全線攻擊,李雨村和戰友們(men) 不畏強敵、英勇戰鬥,用血肉之軀與(yu) 敵人拚死作戰,戰鬥結束時,共殲滅敵人7000多人,部隊取得了出國的首戰勝利。

  李雨村:“高台山戰役打了四天四夜,連續進攻了七次,結果我們(men) 把土耳其旅消滅了,美軍(jun) 三師逃跑了,漢江的防線突破了。”

  1951年5月,在第五次戰役的第二階段中,李雨村所在的部隊突然被敵軍(jun) 包圍,情況十分危急。突圍過程中,由於(yu) 後勤保障跟不上,李雨村和戰友們(men) 斷糧一個(ge) 多星期,身體(ti) 浮腫,隻能靠吃樹葉、挖野菜充饑。後來,戰友馬占榮從(cong) 被炸死的馬身上割回兩(liang) 塊生馬肉,為(wei) 李雨村增添了突出重圍的力量。

  李雨村:“他吃了一塊,我吃了一塊,那真是雪中送炭,因為(wei) 幾天沒吃東(dong) 西了。吃了那一塊馬肉後,身上熱乎乎的,雖然腿還腫,但是能走路了,有勁兒(er) 了。”

  在後來的戰鬥歲月中,曾經擔任過文化教員的李雨村臨(lin) 危受命,擔任了《前線報》的戰地記者。他勇敢地跟隨穿插部隊,一邊參加戰鬥,一邊把戰鬥勝利的消息和英雄人物事跡寫(xie) 成新聞報道,通過報紙、廣播電台傳(chuan) 播出去,有力地鼓舞了戰友們(men) 英勇殺敵的士氣。

  李雨村:“當年正在打仗呢,沒辦法安靜地坐下來寫(xie) 稿。另外,行軍(jun) 打仗時,報紙不準帶,擔心失泄密,如果你被敵人捉住了怎麽(me) 辦?所以大部分的稿件都是回到住地寫(xie) 。在戰鬥一線,自己隻能寫(xie) 個(ge) 概要,回來以後再詳細寫(xie) 。”

  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zheng) 結束後,李雨村隨部隊移防南京,在團裏繼續擔任文化教員。1958年,黨(dang) 中央發出開發北大荒、屯墾戍邊的號召。一直追求上進的李雨村意識到,作為(wei) 一名戰士,應該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於(yu) 是,他放棄了在內(nei) 地的舒適生活,義(yi) 無反顧地跟隨王震將軍(jun) 奔赴北大荒。

  李雨村:“有一次王震將軍(jun) 把我找去了,問我對開發北大荒有什麽(me) 意見建議。我說,開發北大荒是毛主席的英明決(jue) 策,我作為(wei) 一名軍(jun) 人,我完全服從(cong) 黨(dang) 中央毛主席的指示,我願意開發北大荒。王震抓著我的手,高興(xing) 地說,你說得太好了。”

  1958年4月,29歲的李雨村帶著妻子和一歲的大兒(er) 子,隨部隊乘坐了三天三夜的火車,在黑龍江密山站下車後,又轉乘汽車到達虎林縣,被上級組織分配到858軍(jun) 墾農(nong) 場機械化生產(chan) 連擔任連長。

  祖國內(nei) 地早已經是春暖花開,可是在邊疆地區北大荒,卻還是一片冰天雪地。當時,連隊駐地連一間房屋也沒有。李雨村將妻兒(er) 安頓在分場場部後,就帶著大家割草、砍樹,開始搭建簡易的宿舍。五一勞動節那天,北大荒突然下起鵝毛大雪,當時兒(er) 子感冒嚴(yan) 重患上了肺炎,高燒40多度,同事心急火燎地給李雨村打電話,讓他盡快回去抓緊把孩子送到農(nong) 場醫院。那個(ge) 時候,沿途的荒原不時有豺狼出沒。出發時,他專(zhuan) 門挑選了一匹從(cong) 抗美援朝戰場上生存下來的戰馬,還特意挎上了一支衝(chong) 鋒槍。

  李雨村:“可是走到樹林裏,馬突然不走了。我跳下來一看,周圍竟然被一群狼包圍起來了,起碼有三四十隻狼。這個(ge) 時候,我並沒有害怕,我當年在朝鮮戰場打美軍(jun) 都不怕,還怕狼?我拿著衝(chong) 鋒槍對著狼群就掃了半梭子子彈,大部分狼仍然沒有後退。後來我又拿來手電筒,往它們(men) 頭上照,頭狼一看見亮光,就帶著狼群撤走了。當時,如果不是這匹戰馬有經驗,提前發現狼群。如果我再晚一點兒(er) 開槍的話,那些狼就會(hui) 真的撲上來,把我的心髒給掏出來了。”

  那天晚上,15公裏的路程,李雨村騎馬跑了兩(liang) 個(ge) 小時,零下二十多攝氏度的冰天雪地,他卻驚出了一身冷汗。到北大荒的第二年,妻子生下了女兒(er) 。由於(yu) 沒有柴火取暖,女兒(er) 在零下四十攝氏度的雪天凍死了。忍住心中的傷(shang) 悲,李雨村繼續一心撲在工作上,他帶領戰友們(men) 發揚在抗美援朝戰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在這片荒原上奮鬥了整整6年多時間。這期間,連隊被農(nong) 墾總局評為(wei) 先進單位,他也被評為(wei) 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的積極分子。

  1964年7月,由於(yu) 新疆建設急需要大量人才,35歲的李雨村被調到新疆糧食廳工作,第二年又被上級分配到奎屯車排子國庫,負責新疆建設兵團的糧食收購工作。在新的工作崗位上,李雨村依然保持抗美援朝老兵的本色,嚴(yan) 謹認真,絕不允許虛報、謊報糧食的情況出現。

  李雨村:“我下去一個(ge) 團場、一個(ge) 團場地了解情況,了解每個(ge) 連隊播種了多少麵積,全場播種了多少麵積,絕不能允許虛報。當時播種都是國家下撥的錢,國家先把錢撥到糧食廳,糧食廳再撥到團場。了解情況時,一定要實事求是。隻有調查清楚了,我們(men) 才能往下麵付錢。”

  此後,對工作認真負責的李雨村,又被安排到庫爾勒籌建糧食局南疆糧油機械廠,此後輾轉多個(ge) 崗位,曆任政工科長、黨(dang) 辦主任、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紀檢書(shu) 記等職,並獲得高級政工師職稱。每到一個(ge) 崗位,他都不忘傳(chuan) 承抗美援朝精神,用軍(jun) 人的作風影響和帶動身邊人。至今,大兒(er) 子李金星還記得父親(qin) 當年管理國家糧庫時堅持原則、絕不侵占一粒糧食的事情,這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他的成長。

  李金星:“那時候我們(men) 年齡比較小,在糧食倉(cang) 庫裏,我就躺在麥子堆上,倉(cang) 庫裏全是麥子。有時候,麥粒子會(hui) 掉進我們(men) 的衣服口袋裏。等我從(cong) 倉(cang) 庫裏出來的時候,我一定會(hui) 把口袋清理幹淨。我當時就想起,父親(qin) 經常跟我講,國家的糧食,我們(men) 一粒都不能占為(wei) 己有,我們(men) 不能占公家的便宜。父親(qin) 一再交代我們(men) ,這是我們(men) 做人做事的原則。”

  1990年5月,已經在新疆工作26年的李雨村光榮退休。空閑下來,他開始撰寫(xie) 當年參加抗美援朝的戰鬥故事,《一塊馬肉救了我的生命》《高台山大捷》《雨夜送傷(shang) 員》等回憶文章先後在當地報紙刊登。許多人讀後深受感動,建議他寫(xie) 書(shu) 出版,於(yu) 是,從(cong) 2014年起,85歲的李雨村開始學習(xi) 電腦,著手撰寫(xie) 長篇回憶錄。兒(er) 子李金星至今還記得父親(qin) 寫(xie) 書(shu) 時的情景。

  李金星:“都已經80多歲的人了,他還要寫(xie) 書(shu) 。他不會(hui) 使用電腦,就讓我教他。開始他連電腦開機都不會(hui) ,我就一步一步地教他。寫(xie) 作的時候,他一坐就是一上午,一進入往事的回憶之中,炮火連天的景象就會(hui) 湧現到他的腦海裏。幾十萬(wan) 字的書(shu) 稿都是他自己謀篇布局、遣詞造句完成的,一個(ge) 字一個(ge) 字打出來的。”

  李金星介紹說,當年在西南軍(jun) 政大學和父親(qin) 一起參加誌願軍(jun) 的一共有30人,臨(lin) 上戰場前,大家一起把個(ge) 人物品打包存放在學校的庫房,等到戰爭(zheng) 結束,隻有父親(qin) 一個(ge) 人平安歸來,取走了自己的背包,另外29個(ge) 背包一直孤零零地留在了庫房。它們(men) 的主人,有的受傷(shang) 住進了醫院,而大部分已經犧牲在戰場。

  李金星:“還有29個(ge) 沒來取,他一想,大都犧牲了。知道有下落的隻有兩(liang) 個(ge) ,一個(ge) 把下巴打掉了,飯都吃不了,另一個(ge) 胳膊斷了。父親(qin) 說,胳膊斷的那個(ge) 人有可能存活下來,下巴打掉的那個(ge) 連飯都吃不了,估計活不了多長時間。其他人都杳無音信,後來也在找,找不到。”

  雖然那場戰爭(zheng) 的硝煙已經遠去多年,但每次想到這個(ge) 場景,抗美援朝老戰士李雨村都禁不住淚流滿麵,這份懷念更加增添了他寫(xie) 好這本書(shu) 、講好英雄故事的信念。2019年,曆時五年、長達28萬(wan) 字的長篇回憶錄——《一個(ge) 抗美援朝老兵的回憶》正式出版。

  “革命軍(jun) 人個(ge) 個(ge) 要牢記,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如今,91歲的李雨村還經常唱起這首鏗鏘的軍(jun) 歌,並且仍然筆耕不綴,為(wei) 弘揚與(yu) 傳(chuan) 承抗美援朝精神而努力地工作著。今年4月,他又出版了《人生的曆程》一書(shu) ,向人們(men) 係統講述自己從(cong) 抗美援朝戰場到建設北大荒和祖國大西北的難忘曆程。平時,他還經常為(wei) 地方和部隊單位作報告,為(wei) 年輕人講述老一輩軍(jun) 人的戰鬥故事和奉獻情懷。

  他說,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作為(wei) 那場戰爭(zheng) 的親(qin) 曆者,有責任、有義(yi) 務將抗美援朝精神繼續傳(chuan) 承下去。

  李雨村:“我是親(qin) 身參加抗美援朝的經曆者,我有責任、有義(yi) 務將抗美援朝的精神傳(chuan) 承下去,讓我們(men) 的後代與(yu) 現在的年輕人,都能繼續發揚老一代的革命精神。”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