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嫦娥四號迎來第24月晝 月球最大撞擊坑被解密

王世玉 發布時間:2020-11-10 16:58:00來源: 央視新聞客戶端

  記者從(cong) 國家航天局獲悉,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分別於(yu) 11月10日3時12分和11月9日10時17分結束月夜休眠,受光照自主喚醒,迎來第24月晝。截至目前,嫦娥四號已順利工作677個(ge) 地球日。

  基於(yu) 探測點全景相機拚接影像、DOM影像等數據情況,“玉兔二號”月球車將在第24月晝期間繼續向西北方向行駛,目標為(wei) 玄武岩方向或反射率較高的撞擊坑區域。

  在接近月午時,“玉兔二號”月球車計劃進行至少1次全景相機環拍,紅外成像光譜儀(yi) 、中性原子探測儀(yi) 、測月雷達開展同步探測。

  隨著“玉兔二號”月球車向西北方向不斷前行,嫦娥四號核心團隊科學家利用傳(chuan) 回的第一手數據,持續產(chan) 出科學成果。

  科學團隊近期發表在SCI期刊Science China Information Sciences上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南極-艾特肯盆地形成時的撞擊很可能穿透月殼,撞擊出月球深部物質。

  自軌道衛星實現對月球背麵的遙感觀測以來,大量研究揭示南極-艾特肯盆地底部存在鎂鐵質異常,相比返回樣品以及月球隕石,也有著不同的化學特性。嫦娥四號通過對南極-艾特肯盆地撞擊坑底部濺射物層的探測,發現該區域鎂鐵質礦物特征與(yu) 遙感數據相似。

  研究數據顯示,嫦娥四號著陸區的石塊及月壤中鎂鐵質礦物以單斜輝石為(wei) 主,這種輝石成分與(yu) 快速冷卻的岩漿係統一致。研究認為(wei) 嫦娥四號著陸區物質主要來自撞擊熔融體(ti) 的重結晶。“玉兔二號”在這一區域的巡視探測為(wei) 深入認識南極-艾特肯盆地底部鎂鐵質異常區的成因提供了科學依據。(總台央視記者 王世玉)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