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提升技術含量,雙創教育方能走遠

發布時間:2020-11-18 14:54: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思想匯】

  作者:嶽昌君(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教育經濟研究所副所長)

  1 科技是國家競爭(zheng) 力的核心要素

  近年來,世界各國之間的競爭(zheng) 愈演愈烈。突出表現在經濟和教育的競爭(zheng) 上,在經濟發展方麵,出現強者愈強的“馬太效應”: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計算,2018年在全球216個(ge) 國家和地區中,GDP排在前20位的國家在全球經濟中的占比高達80%;美國、中國、日本、德國前4名國家合計占有全球經濟的半壁江山;國家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基尼係數高達0.623,遠高於(yu) 一般國家內(nei) 社會(hui) 居民收入的差異。

  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和貝克爾正式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他們(men) 認為(wei) 人力資本的積累是社會(hui) 經濟增長的源泉。人力資本理論一經提出,便得到許多國家的普遍認可。這些國家紛紛增加對教育的經費投入,擴大各級教育的入學機會(hui) ,提高國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們(men) 相信,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認知能力並且提高勞動生產(chan) 率,從(cong) 而提高個(ge) 人的收入水平同時促進經濟增長。特別是進入21世紀後,高等教育被認為(wei) 是勝任勞動力市場工作崗位需求的基本學曆。2017年,在65個(ge) 主要國家中有38個(ge) 國家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超過50%,進入了普及化發展階段。

  中國石化勝利油田孤島采油廠員工陳洪維立足崗位進行技術創新,先後有14項技術成果獲國家專(zhuan) 利,這些貼近生產(chan) 的技術創新成果不但為(wei) 企業(ye) 創造了巨額利潤,而且大幅度提高了勞動生產(chan) 效率。王國章攝/光明圖片

  但是,許多國家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並沒有帶來預期中的經濟快速發展。以高等教育毛入學率衡量的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呈現下降趨勢,回歸分析結果顯示,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解釋力由1978年的72%下降到2017年的41%。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在不同國家之間出現顯著的異質性。在大多數發達國家中,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明顯,然而在大多數發展中國家中,高等教育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卻十分有限。人力資本理論的解釋力之所以下降,教育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之所以出現國家差異化,主要原因之一是21世紀以來各國經濟發展進入到更高的階段,生產(chan) 方式發生重大改變,無論是製造業(ye) 還是服務業(ye) ,增長的驅動力在於(yu) 創新,國家的競爭(zheng) 力也在於(yu) 創新。教育對促進經濟增長的作用大小關(guan) 鍵在於(yu) 教育是否能夠帶來科技的進步和創新的發生。因此,我們(men) 需要鼓勵更多優(you) 秀的人才從(cong) 事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在與(yu) 技術關(guan) 聯更大的崗位和行業(ye) 工作。

  2 需要關(guan) 注的潛在問題

  我國的人均GDP於(yu) 2019年超過1萬(wan) 美元。未來能否繼續保持較快速發展、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除了靠創新驅動,還要保持三次產(chan) 業(ye) 的平衡發展,特別是製造業(ye) 的持續發展。根據國際比較,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組和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國家組在進入中等收入水平後,製造業(ye) 比重(分組平均)隨時間變化存在顯著的分化趨勢。跨越成功的國家保持了較高的製造業(ye) 比重,而跨越失敗的國家製造業(ye) 比重較低。

  從(cong) 主要國家工業(ye) 在GDP中的占比的變化趨勢看,我國的下降幅度是很大的,值得關(guan) 注和分析。根據《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統計,在全球GDP排名前20位的18個(ge) 國家中(瑞士和沙特數據缺失),2000—2019年間,各國工業(ye) 占比下降幅度從(cong) 高到低排序依次為(wei) :西班牙、加拿大、中國、英國、巴西、美國、法國、墨西哥、荷蘭(lan) 、日本、印度尼西亞(ya) 、意大利、印度、韓國、俄羅斯、德國,澳大利亞(ya) 和土耳其的工業(ye) 占比不降反升。我國工業(ye) 占比近些年來的下降幅度更是非常顯著,從(cong) 2010年的40.1%下降到2019年的32.0%,下降了8.1個(ge) 百分點。

  我國高校自1999年擴招以來,普通高校本專(zhuan) 科招生規模大幅度上升,由1999年的155萬(wan) 人增加到2019年的915萬(wan) 人。在高校擴招過程中,學科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突出的特點是理工科的占比下降,而經管類的占比上升。普通本科招生中,理工科的占比由1999年的51.9%下降到2019年39.3%,減少了12.6個(ge) 百分點。時至今日,我們(men) 需要反思的是,這麽(me) 大的下降幅度究竟是順應了市場的需求變化,還是由於(yu) 宏觀調控的力度不足。

  從(cong) 近些年的高考誌願看,我國高分考生對大學和專(zhuan) 業(ye) 的偏好表現出高度的趨同性,眾(zhong) 多考生都希望上北大和清華等“重點高校”,在選擇院係時很多都希望進入經濟管理學院或者商學院,在專(zhuan) 業(ye) 選擇上很多都偏好金融學,期望畢業(ye) 後進入證券、銀行、保險等金融部門工作,從(cong) 而獲得高收入。《中國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2009—2015年的7年裏,金融是我國平均工資最高的行業(ye) ,在全行業(ye) 平均工資的1.9倍上下浮動。而製造業(ye) 的平均工資長期低於(yu) 全行業(ye) ,2014—2019年間,製造業(ye) 平均工資與(yu) 全行業(ye) 平均工資的比值連續下降,由2014年的0.91倍下降到2019年的0.86倍。同一時期,IT行業(ye) 平均工資與(yu) 全行業(ye) 平均工資的比值由2014年的1.79倍微降為(wei) 2019年的1.78倍,科技行業(ye) 由2014年的1.46倍微升為(wei) 2019年的1.47倍。

  可見,近年來我國與(yu) 科技、IT、製造相關(guan) 的主要行業(ye) 在“雙創”時代並沒有表現出工資顯著增加的態勢。工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勞動力市場的需求狀況,盡管從(cong) 國家層麵上需要大力發展與(yu) 科技和創新相關(guan) 的理工學科,但是國家需求與(yu) 市場需求有明顯的錯位。市場的力量似乎表現得更強勢,使得近年來高等教育理工科的占比大幅度下降。

  從(cong) 國際比較來看,一些主要經濟國家的理工科占比卻在上升。《科學與(yu) 工程指標2020》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理學本科畢業(ye) 生人數的占比為(wei) 6.9%,高於(yu) 俄羅斯(3.0%)、日本(3.1%)、西班牙(5.5%)、意大利(6.5%),但是低於(yu) 韓國(7.4%)、法國(7.9%)、澳大利亞(ya) (8.1%)、加拿大(8.9%)、美國(9.7%)、印度(13.9%)和英國(16.8%)。2010—2016年美國理學本科畢業(ye) 生數占比由7.6%增至9.7%、英國理學本科畢業(ye) 生數占比由11.2%增至16.9%,而我國理學本科畢業(ye) 生數占比由10.4%降到6.9%。此外,美國勞動力中具有理工科高等學曆的占比從(cong) 2003年的3.9%逐年提升到2018年的4.9%。以創新創業(ye) 著稱的斯坦福大學,在2010—2020年期間,STEM(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類學科)本科專(zhuan) 業(ye) 的學生大幅度增加。

   3 讓創新創業(ye) 教育插上技術的翅膀

  自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之所以能夠取得舉(ju) 世矚目的快速發展,離不開改革開放政策的實施。隨著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外商直接投資和進出口貿易規模迅速提高到全球前兩(liang) 位。通過對外開放,我國不僅(jin) 解決(jue) 了資金不足的發展瓶頸問題,還增加了就業(ye) 機會(hui) ,擴大了產(chan) 品市場。關(guan) 於(yu) 國際資本流動與(yu) 國際商品貿易之間的關(guan) 係是互補的還是替代的,在國際貿易理論上存在著不同的觀點。筆者基於(yu) 我國外資外貿的實證研究,認為(wei) 以跨國公司為(wei) 主體(ti) 的外商直接投資與(yu) 其所從(cong) 事的行業(ye) 密切相關(guan) ,即資本與(yu) 技術相關(guan) 聯,資本在不同部門之間自由流動的理論假設在現實中是不成立的。當我國鼓勵和吸引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來華投資的時候,伴隨而來的還有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我國的技術進步與(yu) 改革開放有著密切的關(guan) 聯。

  創新創業(ye) 也與(yu) 技術關(guan) 聯。以個(ge) 人或團隊為(wei) 主體(ti) 的創新創業(ye) 與(yu) 其所受教育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和技術以及創新創業(ye) 所屬的行業(ye) 密切相關(guan) 。在創新創業(ye) 的四種基本模式中,貿易模式、產(chan) 業(ye) 模式、服務模式和智源模式所應用的技術在高度、廣度、密度、深度和強度等各個(ge) 方麵均有很大的差異,各種創業(ye) 應該均衡協調發展,尤其不能忽視與(yu) 技術關(guan) 聯更加緊密的製造業(ye) 領域的創新創業(ye) 。在工業(ye) 化階段,一般的製成品是機電產(chan) 品,如手表、自行車、電視機、汽車等,通過拆解相對容易知道其結構和原理。但是在數字化時代,智能手機、數碼相機、數字電視機、帶AI技術的新型汽車等產(chan) 品,對於(yu) 用戶而言其結構是個(ge) 黑匣子,無法通過拆解去了解。核心技術很難像過去那樣通過技術引進、技術擴散、技術模仿來學習(xi) 和掌握,必須有更多的本土人才進行自主研發。

  當前,創新創業(ye) 教育在高校方興(xing) 未艾,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使得創新創業(ye) 教育如虎添翼,成為(wei) 高等教育改革與(yu) 發展的重要內(nei) 容。但是,我國高校的創新創業(ye) 教育還存在不足之處。各院校、各院係、各學科/專(zhuan) 業(ye) 的創新創業(ye) 教育相互獨立,關(guan) 聯的技術差異性大,主要表現為(wei) :創新創業(ye) 教育與(yu) 書(shu) 本知識關(guan) 聯多,與(yu) 實踐能力關(guan) 聯少;與(yu) 技術應用關(guan) 聯多,與(yu) 技術研發關(guan) 聯少;與(yu) 虛擬經濟關(guan) 聯多,與(yu) 實體(ti) 經濟關(guan) 聯少;與(yu) 服務行業(ye) 關(guan) 聯多,與(yu) 製造行業(ye) 關(guan) 聯少;與(yu) 軟性能力關(guan) 聯多,與(yu) 硬性能力關(guan) 聯少;與(yu) 短期發展關(guan) 聯多,與(yu) 長期發展關(guan) 聯少。

  2020年,數字經濟成為(wei) 推動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新引擎。今年7月,我國政府提出支持15種新業(ye) 態新模式發展,包括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線上辦公、培育新個(ge) 體(ti) 經濟、發展微經濟等。同月,我國政府向社會(hui) 發布第三批新職業(ye) ,“互聯網營銷師”和“在線學習(xi) 服務師”榜上有名。隨著短視頻、直播帶貨等網絡營銷行業(ye) 的興(xing) 起,互聯網營銷從(cong) 業(ye) 人員數量快速增長。一些高校順應市場潮流,將創新創業(ye) 教育課程與(yu) 當下流行的數字平台經濟緊密結合,將李子柒、薇婭、李佳琪等網紅作為(wei) 學習(xi) 奮鬥的榜樣。

  然而,基於(yu) 數字經濟和平台經濟的創新創業(ye) 固然重要,能很好地解決(jue) 和帶動社會(hui) 就業(ye) 。但值得提醒的是,在數字經濟蓬勃發展的時期,應該加強與(yu) 技術關(guan) 聯的創新創業(ye) ,無技術含量的創新創業(ye) 沒有長久的生命力。創業(ye) 教育需要與(yu) 創新結合、與(yu) 技術結合,創新創業(ye) 教育不應隻停留在創業(ye) 具體(ti) 過程的課程教學和簡單的模仿實踐,應該讓與(yu) 技術關(guan) 聯的創新創業(ye) 教育成為(wei) 學生發展的素質教育,要從(cong) 小孩開始抓起。好奇心、求知欲、創造力是人與(yu) 生俱來的,小孩一出生就會(hui) 放眼觀察周圍的事與(yu) 物,剛學會(hui) 說話便迫不及待地問這問那,喜歡破壞性地研究較為(wei) 複雜的東(dong) 西。教育應該遵循孩子生命成長的規律,嗬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創造力。麵對不確定的未來,廣泛加強科技素養(yang) 的教育,讓創新創業(ye) 教育插上技術的翅膀。

  《光明日報》( 2020年11月17日 13版)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