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五個重大項目考古成果為中國夏文化增強信度

發布時間:2020-11-26 19:42: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社北京11月25日電 (記者 應妮)河南偃師二裏頭遺址呈現出明顯的“九宮格”形製,體(ti) 現了都城的布局結構;安徽禹會(hui) 村遺址發現淮河中遊地區規模最大的龍山文化城址,或將為(wei) “禹會(hui) 諸侯於(yu) 塗山”的古史傳(chuan) 說提供重要線索;河南淮陽時莊遺址則發現中國目前年代最早的夏代早期糧倉(cang) 倉(cang) 城,在了解夏王朝社會(hui) 組織結構等方麵具有極其重要價(jia) 值;河南葉縣餘(yu) 莊遺址發現高等級龍山文化墓葬,更是為(wei) 研究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原地區的禮製起源、社會(hui) 複雜化進程提供了重要實物資料;而河南南陽黃山遺址,則呈現出一派大型的玉石器生產(chan) “基地”聚落特性,各種玉石原料、工具和作坊一應俱全……

  中國國家文物局25日在北京舉(ju) 行了“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hui) 。以上凡此種種,被視為(wei) 中國考古界今年在夏文化考古方麵取得的重要成就,豐(feng) 富了夏文化的內(nei) 涵,延長了夏文化的軸線,增強了夏文化的信度。

  以二裏頭遺址的“九宮格”為(wei) 例,新發現的道路和牆垣將二裏頭都城分為(wei) 多個(ge) 方正、規整的網格區域,曆年在其中多個(ge) 區域內(nei) 發現有不同等級的建築和墓葬,都表明二裏頭都城極可能已出現了分區而居、區外設牆、居葬合一的布局。新發現則充分體(ti) 現出其社會(hui) 結構的等級分明、統治格局的井然有序,應是王國的權力、祭祀、禮儀(yi) 、經濟等方麵的核心區域,且與(yu) 文獻記載中的夏王朝相符合,為(wei) 中國早期國家形成、夏文化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據。“九宮格”這一形製更是引起了專(zhuan) 家們(men) 的高度關(guan) 注。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王巍認為(wei) ,目前看來二裏頭都城是有嚴(yan) 整的規劃,有貴族墓葬和遺址,因而極可能是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社會(hui) 單位,這一點就很重要了。商代已經出現了族邑,如果二裏頭遺址經過進一步發掘和研究可以證明的話,那麽(me) 夏代可能就出現了中國最早的族邑。他建議或可選取其中一個(ge) 較大墓葬中的出土人骨進行DNA檢測是否有親(qin) 緣關(guan) 係。

  從(cong) “九宮格”,到閭裏製度,到裏坊製度,再到今天的街道和街坊,這其中或許有一定的傳(chuan) 承和流變基礎,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雷興(xing) 山坦言,“九宮格”讓人大開眼界。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陳星燦認為(wei) ,“九宮格”式的布局非常嚴(yan) 謹。他建議選取其中一格進行更仔細的解剖式考古,或許能得到更多有價(jia) 值的曆史信息。

  而在夏文化的探索中,一個(ge) 有意思的現象在於(yu) ,今人可以從(cong) 中看到一種文明的延續。

  如河南淮陽的時莊遺址發現了目前年代最早的夏代早期糧倉(cang) 倉(cang) 城,這與(yu) 河南被譽為(wei) “中國的糧倉(cang) ”,而周口、信陽等又被譽為(wei) “糧倉(cang) 中的糧倉(cang) ”一脈相承;河南南陽黃山遺址早在公元前3000年就已成為(wei) 大型的玉器生產(chan) 基地,也無怪乎南陽獨山玉文化至今名揚海外。

  “正是這樣的延續,構成了中華文明的文化基因,而考古就是要講清中華文明的基本特征和文化基因。一直有著內(nei) 在繼承關(guan) 係的文化特征才能叫文化基因,它們(men) 是在中華文明發展過程中形成的。我們(men) 今天揭示古代價(jia) 值就是要體(ti) 現當代價(jia) 值,由此才能知道過去發生過什麽(me) ,又是如何影響我們(men) 的將來。”雷興(xing) 山說。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