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東鄉:下功夫解決搬遷群眾就業難題
行走在甘肅省臨(lin) 夏回族自治州東(dong) 鄉(xiang) 族自治縣,山路盤盤繞繞,村落零散地分布在山上。基礎設施薄弱,靠天吃飯,東(dong) 鄉(xiang) 村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信心都被擋在這縱橫交錯的大山裏。
近年來,東(dong) 鄉(xiang) 縣通過易地扶貧搬遷,不僅(jin) 改善了群眾(zhong) 行路、住房、用水、用電、上學、就醫等生產(chan) 生活條件,還通過強化管理,讓搬遷群眾(zhong) 居有所依,並通過就業(ye) 培訓、扶貧車間拓寬群眾(zhong) 就業(ye) 渠道和收入來源,使當地脫貧攻堅步伐不斷加快。
走出大山住新房
布楞溝的東(dong) 鄉(xiang) 語意是“懸崖邊”,這裏因為(wei) 地形地勢等原因,地質災害頻發,基礎設施建設滯後。
吃水難、行路難、上學難、看病難、住房難、增收難曾是東(dong) 鄉(xiang) 縣高山鄉(xiang) 布楞溝村的六大難題。
“以前,我們(men) 住的是土坯房,下大雨房頂要用塑料布遮蓋,否則屋裏就會(hui) 漏雨。”布楞溝村村民馬建英說,以前住在山上生活艱難,如今,他早已在易地扶貧搬遷政策的扶持下搬進了集中安置小區,不僅(jin) 住上了寬敞明亮的新瓦房,還搞起了養(yang) 殖業(ye) ,生活得到極大改善。
“以前住在溝裏,路難走,看病難,吃水要驢馱。現在水泥路通到家,看病、上學都在家門口,非常便利!”龍泉鎮拱北灣村村民趙五米說。
“搬,是解決(jue) 東(dong) 鄉(xiang) ‘一方水土養(yang) 不起一方人’問題的治本之策,也是實現貧困群眾(zhong) ‘挪窮窩、拔窮根’的最有效途徑。”東(dong) 鄉(xiang) 縣委書(shu) 記馬秀蘭(lan) 說,為(wei) 了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偏遠山區群眾(zhong) 諸多難題,東(dong) 鄉(xiang) 縣緊盯貧困村貧困戶,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wei) 重點,瞄準貧困對象,精準分析困境,積極探索搬遷安置模式,把易地扶貧搬遷作為(wei) 全縣脫貧攻堅“頭號工程”。
按照“生產(chan) 發展、生活寬裕、鄉(xiang) 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東(dong) 鄉(xiang) 縣建設的易地扶貧搬遷住宅整齊有序,已成為(wei) 各鄉(xiang) 鎮新農(nong) 村建設的示範點。
易地扶貧搬遷村內(nei) 插花、就近集中、城鎮建設……東(dong) 鄉(xiang) 縣緊盯偏遠、生活條件惡劣的貧困戶,按照“集中安置為(wei) 主,插花安置為(wei) 輔”的原則,在交通、教育、醫療等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的行政村確定了89個(ge) 集中安置點,安置搬遷戶1837戶9813人,插花安置421戶2291人。並依托小城鎮建設,在基礎設施相對完善的縣城安置2997戶15919人。
“十三五”期間,東(dong) 鄉(xiang) 縣易地扶貧搬遷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255戶28023人。搬遷安置人數占全縣貧困人口的36%。
“戶情台賬”精準對接
一次,東(dong) 鄉(xiang) 縣鎖南鎮城南社區聯戶長馬金蘭(lan) 來到搬遷村民馬福元家中,作入戶回訪調查時,得知馬福元的外孫入學有困難,馬金蘭(lan) 經過多方協調,馬福元的外孫終於(yu) 能就近入學。
“我們(men) 對包片群眾(zhong) 家庭情況隨時更新。”馬金蘭(lan) 說,為(wei) 了更好地服務搬遷群眾(zhong) ,她會(hui) 經常上門或電話了解搬遷群眾(zhong) 的就業(ye) 情況及困難。
在鎖南鎮城南社區大廳《東(dong) 鄉(xiang) 縣“十三五”易地扶貧搬遷(縣城安置)點戶情登記表》上,搬遷戶的家庭情況、勞動力人數、就業(ye) 人數、未就業(ye) 原因和就業(ye) 意向等信息一目了然。
2019年6月成立的鎖南鎮城南社區,有4處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搬遷群眾(zhong) 涉及全縣22個(ge) 鄉(xiang) 鎮、1710戶9120人。
如何讓搬出來的群眾(zhong) 穩得住?“要讓離開土地的他們(men) 沒有後顧之憂,要幫助他們(men) 找到生活門路。”鎖南鎮城南社區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馬福輝說,他們(men) 最重要的工作是拓寬搬遷群眾(zhong) 增收渠道,幫助他們(men) 加快向“市民化”轉變。
“經摸排統計,社區共有勞動力4442人,非勞動力5152人,已就業(ye) 3402人。我們(men) 做戶情台賬的目的就是保證戶戶都有人就業(ye) !”馬福輝說,他們(men) 抽調專(zhuan) 門力量,逐戶逐人摸底調查,按年齡、技能、意向等形成了崗位菜單、就業(ye) 狀態清單、勞動力資源賬單。通過精準對接、分類施策,多渠道拓寬就業(ye) 門路,確保每戶至少有兩(liang) 人以上就業(ye) 、兩(liang) 個(ge) 以上增收渠道。
“物業(ye) 費前兩(liang) 年全免,後3年減半。”城南社區居民周阿力果說,住在樓房不僅(jin) 幹淨方便,還免物業(ye) 費,孫子上學很方便。
“我們(men) 在所有樓房安置點都設立了社區服務中心,配備了警務室,開展戶籍管理、教育、民政、法律谘詢等一站式便民服務。”東(dong) 鄉(xiang) 縣副縣長馬忠山說,為(wei) 了保障搬遷群眾(zhong) 生活,東(dong) 鄉(xiang) 縣從(cong) 村民的生活實際出發,在完善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和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前提下,通過園林綠化等手段不斷提升人居環境,並完善了基本公共服務體(ti) 係建設。物業(ye) 管理服務全部交由專(zhuan) 業(ye) 物業(ye) 公司運行,通過物業(ye) 費“免二減三”製度,進一步減輕群眾(zhong) 負擔,使搬遷群眾(zhong) 既“安身”又“安心”。
多元化培訓促增收
在東(dong) 鄉(xiang) 縣職業(ye) 技術學校實訓基地,學習(xi) 美容知識、拉麵技藝、油餜餜製作、特色炒菜等技術的學員們(men) ,一派繁忙景象。
搬進安置小區的馬雪,從(cong) 家裏走到實訓基地隻需要幾分鍾。她正在悉心學習(xi) 麵點製作技術,丈夫在牛肉麵館務工,婆婆在附近的扶貧車間務工,每月收入1500元,公公就近務工,每月收入2300元左右。
要真正實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致富”的目標,讓搬遷群眾(zhong) 有事做,緊盯市場和群眾(zhong) 意願是關(guan) 鍵。
東(dong) 鄉(xiang) 縣立足當地實際,依托縣職校平台,以牛肉拉麵、電焊、瓦工、家政服務、美容美發等熱門工種為(wei) 重點,采取分散或集中培訓模式,實施精準化大培訓大就業(ye) 工程;依托各類幫扶資源,在集中安置點籌建扶貧車間,在樓房安置區開發保潔、綠化、保安等公益崗位,優(you) 先安排有困難的搬遷群眾(zhong) 就業(ye) ;立足養(yang) 殖、餐飲、特色種植等傳(chuan) 統優(you) 勢,通過落實餐飲貸、養(yang) 殖貸等創業(ye) 擔保貸款,加大普惠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引導支持搬遷對象自主創業(ye) 就業(ye) 。
在東(dong) 鄉(xiang) 縣布楞溝養(yang) 殖農(nong) 民專(zhuan) 業(ye) 合作社的黑木耳種植基地,牛羊滿圈,一個(ge) 個(ge) 采收完的菌棒承載著村民發展產(chan) 業(ye) 的希望。“去年木耳基地收入7萬(wan) 元,是布楞溝村集體(ti) 的第一筆收入,隨後還打算試種羊肚菌、鬆茸。”布楞溝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兼主任陝斌傑說。
馬忠山介紹,為(wei) 了讓搬遷群眾(zhong) 增收,東(dong) 鄉(xiang) 縣在樓房、集中、插花等不同安置點,籌建黑木耳、香菇生產(chan) 基地、標準化養(yang) 殖大棚和高原夏菜基地,扶持集中和插花安置戶修建牛羊圈舍,積極落實牛羊達標提升產(chan) 業(ye) 獎補資金,鼓勵發展養(yang) 殖業(ye) ;加快沿洮河經濟帶搬遷安置後續產(chan) 業(ye) 園、縣城南區易地扶貧搬遷後續產(chan) 業(ye) 基地和那勒寺、果園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小區牛羊養(yang) 殖基地建設項目進度,通過就近就業(ye) 、入股分紅、土地流轉、發展養(yang) 殖、勞務輸轉等產(chan) 業(ye) 扶持措施進一步拓寬群眾(zhong) 增收渠道,提升群眾(zhong) 自我發展能力。(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趙 梅)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