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民生

福建東山縣探索“生態+”發展路子 綠色產業活力足

發布時間:2020-12-04 14:31:00來源: 人民日報

  曾經的東(dong) 山縣,生態脆弱,發展滯後。如今的東(dong) 山縣,生態改善,走上綠色發展新路。

  上世紀50年代,在時任縣委書(shu) 記穀文昌的帶領下,福建省漳州市東(dong) 山縣曆經14年,種下8.2萬(wan) 畝(mu) 木麻黃。經過幾十年接力建設,全縣森林覆蓋率已從(cong) 0.12%增長到27.86%。

  綠起來的東(dong) 山縣,堅持生態優(you) 先,探索“生態+”發展路子,加快把生態優(you) 勢轉化為(wei) 發展優(you) 勢。

  生態+漁業(ye)

  海上牧場煥發生機

  前樓鎮下西坑村,養(yang) 殖戶許波山指著自家的養(yang) 殖區,邊比劃邊算賬:“過去用的是泡沫浮球,一粒15元,使用壽命一般3年。現在改用塑膠浮球,一粒53元,政府補貼35元,使用壽命10年以上,更加環保了。”

  2018年,下西坑村辦理海域使用權證書(shu) 後,將村集體(ti) 的5000多畝(mu) 海域分成6片,通過采取清理航道、建設新型塑膠漁排等措施,逐步升級海上生態養(yang) 殖。

  在自家承包的800多畝(mu) 海域,許波山進行了龍須菜、海帶、鮑魚等多元化養(yang) 殖,“過去以海蠣養(yang) 殖為(wei) 主,年收入很少達到10萬(wan) 元,現在戶均年收入約30萬(wan) 元”。

  劃定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實施生態綜合整治,東(dong) 山縣3年來累計清退或遷移無人島周邊漁排超3.5萬(wan) 格、筏式吊養(yang) 約4000畝(mu) 。

  海洋環境向好,東(dong) 山縣“生態+漁業(ye) ”的發展之路也越走越寬。如今,東(dong) 山縣擁有漳州市最大的遠洋捕撈船隊,2019年產(chan) 量3.4萬(wan) 噸。由129家電商企業(ye) 、近千家網店、3500多人組成的水產(chan) 電商隊伍,今年上半年交易額突破11億(yi) 元,逆勢增長33.98%。

  生態+工業(ye)

  退城入園集約發展

  舊廠房在東(dong) 山縣城,位於(yu) 居民住宅區。不搬,海產(chan) 品加工的噪音和腥味影響附近居民,企業(ye) 發展空間也受限;搬,麵臨(lin) 高額投資與(yu) 長達數年的搬遷周期——作為(wei) 一家水產(chan) 品加工公司的負責人,林東(dong) 寧一度麵臨(lin) 兩(liang) 難選擇。

  林東(dong) 寧的困境亦是東(dong) 山縣發展的必答題。綠色發展,生態優(you) 先,東(dong) 山縣以“生態+工業(ye) ”破題,在主島東(dong) 北、西北部布局海洋生物科技園、玻璃及新材料產(chan) 業(ye) 園,實施工業(ye) 企業(ye) “退城入園”,為(wei) 城市綠色發展騰出空間。

  產(chan) 業(ye) 園配套設施日漸完善,優(you) 惠政策實實在在,促使林東(dong) 寧下定決(jue) 心入園發展,2019年10月第一條生產(chan) 線正式投產(chan) 。“以‘退城入園’為(wei) 契機,我們(men) 淘汰了落後的生產(chan) 設備,建設了安全環保的標準化生產(chan) 線。”林東(dong) 寧說,今年銷售額預計達2000萬(wan) 美元,“下一步打算再引進兩(liang) 條生產(chan) 線,全力開拓國內(nei) 市場。”

  步入東(dong) 山縣玻璃及新材料產(chan) 業(ye) 園,擁有8條生產(chan) 線的旗濱玻璃項目引人注目。漳州旗濱玻璃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雷明介紹,在東(dong) 山,一個(ge) 以光伏玻璃加工為(wei) 主體(ti) 、玻璃新材料製造為(wei) 先導的現代化工業(ye) 園區已現雛形。

  2019年,東(dong) 山縣規模以上工業(ye) 產(chan) 值373.8億(yi) 元,同比增長9.8%;規模以上工業(ye) 增加值101.2億(yi) 元,同比增長9.5%。

  生態+旅遊

  全域旅遊增收富民

  漫步東(dong) 山島,長達10餘(yu) 公裏的海灣公園串起沿海景點。“這樣的美景,從(cong) 前想都想不到。”目睹家門口的變化,康美鎮東(dong) 沈村村民沈海燕感慨。

  圍繞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東(dong) 山縣推動生態與(yu) 旅遊深度融合。2013年起,縣裏實施金鑾灣生態修複工程,將海灣高潮位內(nei) 側(ce) 200米劃定為(wei) 限建區,沈海燕家的鮑魚場按規定拆除了。

  沈海燕起初有些不理解,但沒多久就嚐到了甜頭。遊客越來越多,沈海燕一家轉型開起了民宿。

  在東(dong) 山縣,像沈海燕這樣吃上旅遊飯的村民多起來了,當地成立漳州市首家村級旅遊合作社,打造集民宿預定、餐飲服務、特產(chan) 銷售等於(yu) 一體(ti) 的平台。2019年,合作社收入200多萬(wan) 元。

  隨著海灣公園、魚骨沙洲綜合體(ti) 、串島登島遊等一批“生態+旅遊”項目實施,近年來,東(dong) 山縣遊客人數、旅遊收入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長。2019年,全縣接待遊客721萬(wan) 人次,實現旅遊收入74.92億(yi) 元。

  “我們(men) 將不斷創新體(ti) 製機製,為(wei) 發展注入綠色動能。”東(dong) 山縣委書(shu) 記洪泰偉(wei) 表示,東(dong) 山將立足海洋特色產(chan) 業(ye) ,優(you) 化生態空間格局,加強自然資源保護和生態修複,持續擴大綠色惠民效應。

(責編: 賈春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