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普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光明時評】
作者:羅子欣(四川省社會(hui) 科學院副研究員、四川省科普作家協會(hui) 副秘書(shu) 長)
5月30日是第三個(ge) 全國科技工作者日,作為(wei) 一名基層科技工作者,特別想呼籲廣大科技工作者在專(zhuan) 注自身研究領域的同時,積極投身於(yu) 科普事業(ye) 。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進入新時代,對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的多樣化、全方位、高層次需求已成為(wei) 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時代要加快科普事業(ye) 發展、切實提升國民科學素質,離不開科技工作者的深度參與(yu) 和主動作為(wei) 。黨(dang) 和國家多年來非常重視科普工作,既有科協係統的主抓,又有各級科技管理部門的推動,從(cong) 組織上確保了科普工作的有序開展。而具體(ti) 的科普實踐既需要專(zhuan) 職科普人員、企業(ye) 等來完成,更需要科技工作者來保證其科學性、真實性。在2016年召開的“科技三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liang) 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yu) 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這一講話深刻詮釋了科普與(yu) 科研二者之間相輔相成的辯證關(guan) 係,也為(wei) 科技工作者開展科普活動提出了理論支撐與(yu) 明確要求。
從(cong) 事科普事業(ye) 是科技工作者職責所在,在新時代更加突出強化了這一職責。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ti) 係的戰略支撐,這是新時代賦予科技工作者的新使命。我們(men) 常說,科技工作者一般肩負三大職責:科學研究、培育人才和服務社會(hui) 。科普則兼而有之:既是科學研究成果的現實轉化,也是“把論文寫(xie) 在大地上”的有效途徑,能夠教育提升廣大公眾(zhong) 的科學素養(yang) 。筆者在開展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研究時調研發現,一方麵是眼下公眾(zhong) 獲取知識的渠道和內(nei) 容前所未有的豐(feng) 富;另一方麵是許多“偽(wei) 科學”甚至是“反科學”的信息甚囂塵上,令人難辨真偽(wei) 。這就亟須科技工作者在新時代履行社會(hui) 責任和曆史使命,匡正是非、避免以訛傳(chuan) 訛,傳(chuan) 播正確的科學知識、弘揚正能量的科學精神。
進行科普工作對於(yu) 科學家的學術研究也是一個(ge) 極大推動。科研是科普的源頭所在,開展科普亦可推動科研的進步,科學普及的過程就是科技工作者由深到淺,繼而對科研反思以至再提升的過程。譬如2018年逝世的物理學家、宇宙學家霍金即以《時間簡史》《果殼中的宇宙》等著作聞名於(yu) 世,這些作品與(yu) 其說是專(zhuan) 業(ye) 書(shu) 籍,不如說是高級科普,引發了全世界人民對這些前沿學科的興(xing) 趣,也推動霍金身殘誌堅地不斷升華科學研究,終成一代科學巨星。
新時代科技工作者從(cong) 事科普活動需要有新思維、新方法。並非所有的科技工作者都需要從(cong) 事科普,也不是所有願意從(cong) 事科普的科技工作者都知道如何來做科普。真正能做好科普的科技工作者既要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外,又要有很好的創新能力和表達能力;既要能確保科普內(nei) 容的科學性、原創性,又要有較強的文學性、藝術性和趣味性;既要重視鞏固報刊、電視、廣播等傳(chuan) 統科普陣地,又要注重與(yu) 新媒體(ti) 結合,滿足不同受眾(zhong) 的互動性和體(ti) 驗感。目前,科普的形式已經不拘於(yu) 過去常見的報刊或書(shu) 籍,需要科技工作者利用微信、微博、影視、人工智能等現代手段,針對科普對象的特點開展更有成效的科學傳(chuan) 播。譬如筆者及周圍朋友都非常喜歡“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微信公眾(zhong) 號,經了解,裏麵的科普文章主要是專(zhuan) 家所寫(xie) ,比如骨科教授來寫(xie) “如果上天再給我一次選擇的機會(hui) ,我隻想長高125px”;臨(lin) 床營養(yang) 科的營養(yang) 師來講“早晨一杯蜂蜜水清腸?晚上一杯蜂蜜水養(yang) 顏?華西專(zhuan) 家說:除了長胖沒得啥子用!”這些科普小文知識點準確、文字表達幽默,配以生動的圖片,讓人喜聞樂(le) 見。
當然,新時代呼喚科技工作者投身科普也需要創造良好的內(nei) 外環境。從(cong) 科技工作者所在的高校、科研院所和各類企事業(ye) 單位來看,應該給予科普與(yu) 科技創新同等的待遇,把科普當作職稱晉升、年終考核、績效分配的重要成果,引導更多的科技工作者人員更積極主動地開展科普工作;從(cong) 黨(dang) 和政府的各級各類部門來看,應該在科普平台建設、科普人才培養(yang) 、科普專(zhuan) 項經費和科普成果評價(jia) 等方麵給予大力支持,注意把各種政策具體(ti) 落實到從(cong) 事科普的科技工作者個(ge) 人頭上;從(cong) 社會(hui) 力量來看,要進一步營造有利於(yu) 科普的氛圍,推動科技工作者與(yu) 科普專(zhuan) 職人員、文字工作者、影視製作人、企業(ye) 之間的交融互促,讓更多的科學知識易於(yu) 公眾(zhong) 接受掌握,從(cong) 深層次提升公眾(zhong) 科學素質,激發全民創新活力,為(wei) 建設科技強國奠定堅實的社會(hui) 基礎。
《光明日報》( 2019年05月30日 02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