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盤錦:朝鮮族稻作文化藏身社區“輕博物館”
中國網 5月20日訊 體(ti) 現稻作文化的博物館國內(nei) 不止這一家,但既能體(ti) 現稻作文化,又融合朝鮮族民俗文化和遼河文化的博物館卻並不多見。在遼寧省盤錦市的榮興(xing) 街道有這樣一座輕博物館,其中就展示了距今已有百年的朝鮮族群眾(zhong) 種植水稻的生活和曆史。
遷移耕種、融合創新 朝鮮族稻作有百年曆史
榮興(xing) 街道是盤錦大窪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yu) 遼寧省盤錦市南端,東(dong) 依遼河、西臨(lin) 渤海,是盤錦市少數民族聚居最多的街道,以至於(yu) 那裏原本的名字就叫做榮興(xing) 朝鮮族鄉(xiang) 。
為(wei) 了更好地保留和發揚民族文化,2016年盤錦市確定將榮興(xing) 打造成朝鮮族風情小鎮。特別是為(wei) 了傳(chuan) 承和發展少數民族曆史文化,讓人們(men) 記住這悠久的曆史和鄉(xiang) 愁。榮興(xing) 街道又新建了榮興(xing) 博物館,並選在今天、也就是國際博物館日向社會(hui) 開放。
那裏的農(nong) 墾文化底蘊深厚,張學良將軍(jun) 曾在此創建了營田公司,也就是盤錦市最早建立的國營農(nong) 場群之一,是盤錦市農(nong) 業(ye) 發展最具代表性的一個(ge) 鄉(xiang) 鎮。而作為(wei) 農(nong) 業(ye) 發展的代表之一——水稻種植,就是由朝鮮族群眾(zhong) 開始的,距今已有百年曆史。
一百多年前,當日軍(jun) 的大炮轟開朝鮮的大門,他們(men) 的先輩為(wei) 了躲避戰亂(luan) ,經曆了千辛萬(wan) 苦來到遼河岸邊,紮根下來。抗日戰爭(zheng) 時期,1933年到1944年間,日本人又從(cong) 朝鮮國和我國東(dong) 北各地移民來大批的朝鮮人,命其種植水稻。
而今,不論是朝鮮人民的被動遷移還是關(guan) 內(nei) 百姓的主動選擇,大家在這裏世代相因、融合生活。靠著勤勞與(yu) 智慧,由過去的撒種播種變成大規模的開發;從(cong) 過去的靠天收成,變成機械化作業(ye) 。一輩輩、一代代,展現出了榮興(xing) 人艱苦奮鬥、無私奉獻、勇於(yu) 開拓和創新有為(wei) 的農(nong) 墾精神。
文化回歸、風情體(ti) 驗 傳(chuan) 統與(yu) 現代的雙重享受
在榮興(xing) 博物館,你能看到各種老式的朝鮮族住宅,農(nong) 具及生活用具。館內(nei) 逼真模擬了當時的生活風貌,展出了大量朝鮮族的服飾、學習(xi) 用的字典、吃飯時的小銅火鍋、吊在屋頂上的寶寶搖籃、朝鮮族娛樂(le) 嬉戲的蹺蹺板等曆史展品。
彭定安老師在《故鄉(xiang) 吟》一文中曾說:“人類在尋找丟(diu) 失的草帽,人類正在走向回家的路上”。榮興(xing) 博物館外就矗立有一頂顯注的大草帽,它象征著遼河口文化正在回到適度、回歸自然、回歸傳(chuan) 統、回歸文化的路上,讓人們(men) 找到來時的路。
來到榮興(xing) ,不僅(jin) 能感受到當年朝鮮族人民那淡淡的鄉(xiang) 愁與(yu) 鄉(xiang) 情,更能體(ti) 驗朝鮮族文化活動——如民族舞表演、蕩秋千、蹺板、投擲等;再加上泡菜、打糕、米酒等特色食品的親(qin) 手製作和品嚐;專(zhuan) 業(ye) 老師現場傳(chuan) 授朝鮮族舞技藝和朝鮮族文明禮儀(yi) 等活動,都能讓你充分了解、體(ti) 驗那裏的朝鮮族農(nong) 墾文化,感受不一樣的民俗風情。
近期,一場以“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綻放民族團結之花”為(wei) 主題朝鮮族文化係列活動正在當地舉(ju) 行,來到榮興(xing) 還可以參與(yu) “米蔬認養(yang) ”,水稻親(qin) 子耕種等活動。住在當地的特色民宿裏,外表樸實、內(nei) 裏豪華————獨立衛生間、24小時供應冷熱水、集中供暖,室內(nei) 獨立空調,感受傳(chuan) 統和現代文化的激烈碰撞,體(ti) 味民俗和稻作文化的完美融合。
(郭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