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援藏到調藏,來自安徽的張婕老師用實際行動詮釋——情係邊疆 逐夢雪域
2020年5月,對張婕來說是難忘的,已過不惑之年的她,如願被調到山南市貢嘎縣中學工作。
從(cong) 援藏教師到調藏教師,對張婕來說不僅(jin) 僅(jin) 是身份的轉變,也是圓夢的起航——為(wei) 欠發達地區教育事業(ye) 作貢獻,是張婕的人生夢想。
2011年,張婕到新疆和田地區皮山縣支教,開啟了她的支教生涯。為(wei) 期一年的支教生活,讓她對祖國邊疆地區的教育發展有了直觀、深刻的認識。幹燥的氣候讓她嬌嫩的皮膚長期處於(yu) 紅腫瘙癢狀態;由於(yu) 飲食不適應,她患上了使人痛苦萬(wan) 分的腸痙攣;邊疆地區教育落後、極缺優(you) 秀教師的狀況更是讓她擔憂。她說:“都說教書(shu) 育人難,在邊疆地區教書(shu) 育人就更難了。”
邊疆地區孩子對優(you) 質教育資源的渴望,讓張婕生出了為(wei) 邊疆地區教育事業(ye) 發展作貢獻的想法。
2018年8月,作為(wei) 安徽首批“萬(wan) 人援藏計劃”的一名教師,張婕來到山南市支教。
第二次踏上支教之路,張婕是左右權衡、斟酌再三,考慮了很久的。女兒(er) 上初三,需要格外輔導;母親(qin) 80歲高齡,需要特別照顧……她說:“家裏的事情,隻要溝通好、協調好,都能解決(jue) ;但是,要為(wei) 邊疆教育事業(ye) 作貢獻,錯過了機會(hui) 就很難爭(zheng) 取到了。所以思考再三,我選擇了到山南支教。”
作為(wei) 合肥市第一位支援西藏的女教師,張婕暗下決(jue) 心:“不能給家鄉(xiang) 人民丟(diu) 臉。”
作為(wei) 一名美術教師,張婕不僅(jin) 以出色的教學能力,起到了示範帶頭作用;更以一專(zhuan) 多能的出色表現,為(wei) 當地教育事業(ye) 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
在張婕的影響下,孩子們(men) 對手工課有了新的認識。習(xi) 慣了剪紙、拚圖的學生,第一次感受到了植物籽粒拚圖、鳥窩製作、泥巴製作等創意手作的快樂(le) ;不僅(jin) 如此,學會(hui) 國畫的學生,更是對祖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深刻的認識;第一次用手機APP設計出中秋月餅紋樣的學生,在驚奇的同時,對新知識、新技能的求知欲更強了。
此外,張婕還組織當地美術教師和安徽省美術教師建立了微信群,方便大家交流學習(xi) ,共同提高進步。
除了教授美術課,聽說學校缺思想政治課教師,張婕承擔了思想政治課教學任務;聽說學校有個(ge) 小電視台,但卻一直處於(yu) 停滯狀態時,她主動請纓,帶領大家一起製作電視節目。
說起辦電視台,張婕是有經驗的。剛參加工作時,她所在學校創辦的春芽電視台,在當地產(chan) 生了很好的影響,引得安徽省主流媒體(ti) 爭(zheng) 相報道。
聽說,海拔比貢嘎縣還高的洛紮縣急需教師,張婕又主動報名到洛紮縣支教。她說:“按理說,到洛紮縣支教的名額是不應該輪到我的,但我想,教書(shu) 育人就是要到更艱苦的地方去,所以我主動報了名。”
到了洛紮縣,張婕對高海拔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她說:“貢嘎縣中學海拔3750多米,洛紮縣支教點比貢嘎縣中學海拔更高、條件更艱苦。艱苦的自然環境,讓我深刻地明白了什麽(me) 是‘老西藏精神’。在西藏,確實需要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團結、特別能奉獻的勇氣和魄力。”
2020年11月,平時很少感冒的張婕,在洛紮縣支教點大病一場,數天的高燒讓她對人生又有了新的思考。她說:“調到西藏工作,就要做‘老西藏精神’的傳(chuan) 承人,吃點苦不算什麽(me) ,關(guan) 鍵是要把工作做好,為(wei) 西藏教育事業(ye) 發展多作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天津醫考中心開展援藏助學活動
近日,天津市醫學考試中心對口支援西藏醫考中心協作辦公室(以下簡稱天津市醫考中心協作辦公室)開展了援藏助學活動。[詳細] -
支援西藏職業教育 北京建藏援藏協會再添助力
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協會會長範小建、協會學習指導老師金書波、中國扶貧誌願服務促進會副會長李守山出席簽約儀式並講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