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援藏 > 資訊

廣東產業+智力援藏助力西藏特色農產品發展

發布時間:2021-08-10 11:14:00來源: 南方日報


波密藏天麻產(chan) 業(ye) 基地。鄒勇剛供圖

  沿318國道至西藏“冰川之鄉(xiang) ”林芝波密縣,一路風光旖旎。藍天之下,遠處山巒頭裹銀帕,近處綠野綿延。得益於(yu) 優(you) 美自然景觀,波密又被外界冠以“高原氧吧”“綠海明珠”之稱。

  在專(zhuan) 注於(yu) 天麻培育多年的農(nong) 學博士仇全雷看來,這裏是一片難得的淨土。

  2019年,廣東(dong) 援藏工作隊在盛產(chan) 天麻的雲(yun) 南省昭通市“發現”了仇全雷,想通過招商引資,引入先進天麻種植技術,帶動波密產(chan) 業(ye) 發展。一番調研、詳聊後,工作隊與(yu) 這位天麻領域的專(zhuan) 家一拍即合。2020年5月,疫情緩和之時,由仇全雷擔任負責人的公司正式在波密縣紮木鎮東(dong) 若村成立。

  一年有餘(yu) ,“公司+科研+市場+專(zhuan) 業(ye) 合作社+專(zhuan) 業(ye) 種植戶”的產(chan) 業(ye) 鏈模式的注入,讓波密走上了發展西藏特色產(chan) 業(ye) 的致富之路。

  “天麻寶寶表情包、天麻列車、雲(yun) 養(yang) 天麻的出圈,也促進了廣東(dong) 與(yu) 西藏的交流交融。”廣東(dong) 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隊波密工作組組長鄒勇剛說,僅(jin) 產(chan) 業(ye) 援藏不夠,還要智力援藏。他們(men) 試圖將廣東(dong) 的“互聯網+”理念帶到西藏,為(wei) 當地賦予源源不斷的“造血能力”。

  引入種植技術帶動增收致富

  波密藏天麻產(chan) 業(ye) 基地裏,綠植豐(feng) 茂。林地底部的土壤處,分區嵌著許多紅色、藍色、黃色的小牌子,猶如一片隱匿的花海。

  這當中,紅色牌子所屬的區域,仇全雷最為(wei) “愛憐”。

  “這是蜜環菌供養(yang) 天麻種子的地方。”仇全雷說,單是發現並培育蜜環菌,他就花了13年的時間。“從(cong) 2008年開始做這一個(ge) 菌株,失敗了整整36次,最後一次成功了。”

  蜜環菌對藏天麻的重要性,不容小覷。

  作為(wei) 蘭(lan) 科植物屬下的變種,藏天麻自身無法生長,必須通過蜜環菌來提供養(yang) 分。蜜環菌供養(yang) 的過程,即為(wei) 天麻種子變為(wei) 種苗的過程。成為(wei) 種苗後,再經生長,才能成為(wei) 新鮮的天麻。

  仇全雷直言,菌種越好,天麻產(chan) 量上限越高。蜜環菌的成功培育,直接使波密當地的藏天麻產(chan) 量每畝(mu) 增收40斤,“按產(chan) 值來說的話,大約就是7200元。”

  一直以來,藏天麻具有治療失眠、偏頭痛、焦慮、腦溢血後遺症,以及延緩老年癡呆症等功效,受到中老年人群的歡迎。波密種植藏天麻雖曆史悠久,但此前受限於(yu) 技術瓶頸,村民們(men) 經常麵臨(lin) 天麻產(chan) 量低,甚至是花了大量時間種養(yang) ,最終卻產(chan) 不出天麻的境地。

  “仇博士的團隊進駐以後,一年時間,我們(men) 已經從(cong) 最初的500畝(mu) 地擴展到現在的1200畝(mu) 。隨著產(chan) 量提高,加上林地租金、雇傭(yong) 員工費等,直接帶動了當地農(nong) 牧民增收209.8萬(wan) 元。”鄒勇剛說。

  “授人以魚”目標雖達成,但廣東(dong) 省第九批援藏工作隊認為(wei) ,“授人以漁”才是核心。

  經研究,工作隊與(yu) 仇全雷決(jue) 定,要發展“致富帶頭人+成立專(zhuan) 業(ye) 種植合作社”的模式,在村民中培育一批種植人才。農(nong) 戶們(men) 隻需負責藏天麻林下野生撫育環節,菌種、麻種、銷售和技術等服務,由基地公司提供,以破解農(nong) 牧民麵臨(lin) 的技術缺乏以及市場風險問題。

  由此,基地成立了藏天麻野生撫育技能培訓學院,通過理論培訓、田間實操、綜合技能培養(yang) 相結合的方式,教授當地農(nong) 牧民藏天麻種植技術,並設置了初級、中級、高級從(cong) 業(ye) 資格證考試,最高級別者,可享受300元一天的務工待遇。

  “我們(men) 也會(hui) 按照鮮天麻等級向農(nong) 戶統一回收,幫他們(men) 解決(jue) 銷售問題。”仇全雷說,目前公司雇傭(yong) 了當地農(nong) 牧民2800多人次,帶動增收56萬(wan) 元。

  阿旺卓瑪便是當地的致富帶頭人之一。學習(xi) 了專(zhuan) 業(ye) 技術後,她種出了不少新鮮天麻,“收入提高了,生活也好了。”卓瑪笑著說。

  打造“天麻+”讓產(chan) 業(ye) 也有人情味

  鄒勇剛覺得,單是在西藏波密當地發展天麻產(chan) 業(ye) ,遠遠不夠。

  在基地裏,一個(ge) 寫(xie) 著“藏天麻雲(yun) 養(yang) 計劃”的牌子吸引了記者目光。這裏紅牌子下的8塘天麻,被來自廣州黃埔區的李女士雲(yun) 養(yang) 了。養(yang) 成後,8塘出土於(yu) 波密的高質野生天麻,都將歸李女士所有。

  “認領費不高,其實這主要是培養(yang) 認知的一個(ge) 過程。”鄒勇剛說,援藏隊希望打通藏天麻的麵向圈層,不僅(jin) 局限於(yu) 中老年群體(ti) ,“我們(men) 很歡迎以家庭為(wei) 單位來雲(yun) 養(yang) 天麻,男女老少都行,進而把受眾(zhong) 群擴大。”

  一株小小的天麻,打通了粵藏交流的渠道。借鑒於(yu) 廣東(dong) 珠三角地區的“產(chan) 業(ye) IP”打造思路,鄒勇剛認為(wei) ,天麻也可以成為(wei) 一個(ge) 獨特的IP。

  2020年9月下旬,“波密天麻寶寶”表情包出爐。頭頂尖尖、眼睛圓圓的萌趣天麻寶寶,吸引了數千人次下載。

  “還有待進一步推廣,但最起碼很多人開始因為(wei) 覺得它可愛,關(guan) 注到了我們(men) 西藏波密,也關(guan) 注了天麻這一特色的農(nong) 產(chan) 品。”鄒勇剛說,拓展新的“天麻朋友圈”,正是援藏隊的目標所在。

  今年6月22日,蘊藏著天麻元素的“廣深援藏雙城號”在深圳地鐵一號線羅湖站起航。車廂裏重點推廣波密、察隅文旅新變化、農(nong) 產(chan) 品特色等,展現林芝群眾(zhong) 的幸福生活。

  去年,一輛滿載著波密自然風光、人文風俗的地鐵專(zhuan) 列也從(cong) 廣州三溪站駛出,穿越廣州CBD開往滘口。車廂裏既有天麻介紹,也有鮮活的“冰川之鄉(xiang) ”風貌設計,讓廣東(dong) 乘客們(men) 仿佛置身當地,沉浸式感受西藏魅力。廣州酒家的天麻宴菜品出台,再次推動了波密農(nong) 產(chan) 品“出圈”。

  味道的交融,也是文化的交融。深居於(yu) 山的藏天麻,在援藏隊的多元助力下,走出“冰川之鄉(xiang) ”,來到溫潤嶺南。

  據統計,產(chan) 業(ye) 帶動下,2020年波密縣生產(chan) 總值達29.81億(yi) 元,同比增長7.9%;農(nong)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0703元,同比增長12.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6480元,同比增長10.4%。

  “天麻+”概念的賦予,傳(chuan) 播了西藏文化,也拓寬了產(chan) 品銷售渠道。

  鄒勇剛說,它本來是一個(ge) 農(nong) 產(chan) 品,現在,它有了“人情味”。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