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asyfundingllc.com
home

行走雪域高原,見證嶄新西藏——紀念西藏和平解放73周年

發布時間: 2024-05-23 16:15:00 來源: 新利平台

  奮進七十三載,雪域高原滄桑巨變。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guan) 於(yu) 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簽訂,宣告西藏和平解放。從(cong) 此,西藏人民永遠擺脫了帝國主義(yi) 的侵略和羈絆,與(yu) 全國各族人民一道走上了團結、進步、發展的光明大道。這份彪炳千秋、利澤萬(wan) 代的曆史功績,值得永遠銘記。 

  作為(wei) 記者的我們(men) ,曾從(cong) 曆史中翻看西藏進行民主改革,百萬(wan) 農(nong) 奴翻身得解放,社會(hui) 製度實現曆史跨越,走向繁榮光明。如今,我們(men) 行走雪域高原,見證其生態保護、脫貧攻堅、民族團結、鄉(xiang) 村振興(xing) ……所見所聞是在新時代黨(dang) 的治藏方略引領下,各項事業(ye) 取得了全方位進步、曆史性成就的嶄新西藏。 

  
圖為(wei) 2023年林芝桃花節期間的嘎啦桃花村 攝影:王茜 

  1930年出版的《西藏始末紀要》中形容西藏的道路:“亂(luan) 石縱橫,人馬路絕,艱險萬(wan) 狀,不可名態。”和平解放以來,西藏逐步建立起涵蓋公路、航空、鐵路等多種運輸方式的綜合立體(ti) 交通網絡。依托交通發展“紅利”,西藏發展迎來更多機遇。 

  每年的三四月份,都會(hui) 有大批遊客不遠千裏一睹林芝春色。更好地把遊客“引進來”,便捷的交通是基礎。川藏鐵路拉林段開通運營,拉林鐵路上的高原複興(xing) 號迎接遊客,為(wei) 林芝旅遊業(ye) 再添動力;米林機場航班日趨密集,有10餘(yu) 條航線通達北京、成都、重慶、廣州等10餘(yu) 座城市;另外,自駕川藏線是很多遊客的首選,一路走一路玩,也可選擇走青藏線,體(ti) 驗不一樣的風景,而且林拉高速開車隻需4小時……同時,林芝桃花節蘊含的巨大商機,正進一步促使旅遊業(ye) 提質升級。   

  我們(men) 行走在西藏,用筆和鏡頭記錄下的不隻是高原風景的壯闊秀麗(li) ,曆史沉澱的古樸光輝,民族風情的絢麗(li) 多彩,更是片片桃花鋪就鄉(xiang) 村的致富路,繪就一幅生態與(yu) 現代氣息融合、人與(yu) 自然和諧共處的美麗(li) 畫卷。 

  
圖為(wei) 那曲市索縣西昌鄉(xiang) 小學學生在課堂上舉(ju) 手回答問題 攝影:吳建穎

  曾經的舊西藏,沒有一所現代意義(yi) 上的學校,適齡兒(er) 童入學率不足2%,文盲率高達95%以上。如今,西藏建立15年公費教育政策體(ti) 係,先後21次提高教育“三包”標準,義(yi) 務教育鞏固率達97.73%。  

  在那曲市索縣,怒江河畔西昌鄉(xiang) 小學的教室裏傳(chuan) 出陣陣讀書(shu) 聲,興(xing) 趣班上的紮木念飄揚著動人旋律。周日的下午,來送孩子上學的村民開著汽車、摩托車紛紛到達。帕爾肖村村民丁增洛西幫女兒(er) 們(men) 拎著行李走向校門。他說:“五個(ge) 孩子三個(ge) 在住校,而且一分錢不用交,全都由國家承擔。孩子喜歡到學校裏來。”村支書(shu) 羅加的兒(er) 子考上了西藏藏醫藥大學,女兒(er) 的獎狀貼滿半個(ge) 牆麵。他自豪地說:“學習(xi) 的事情我們(men) 都鼓勵。”  

  我們(men) 行走在西藏,用筆和鏡頭記錄下的,不隻是校園裏的師生和教學環境,更是西藏的教育發展給人民群眾(zhong) 帶來的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幸福感,是知識和現代文明正在抵達祖國的每一寸土地,一寸都不少!  

  
圖為(wei) 山南市雅江河畔綠化林 攝影:王茜 

  西藏是重要的國家生態安全屏障,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是對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最大貢獻。 

  曾經的山南紮囊縣,荒灘和風沙一直困擾著當地人的生產(chan) 生活。北京第三、四批援藏幹部馬衛紅回憶2001年第一次去紮囊縣朗賽嶺的時候,“風沙非常大,我當時穿的黑色風衣上吹了一層沙土,衣服幾乎成灰色的了。” 

  經過幾十年不懈努力,現在的山南市已在雅魯藏布江(貢嘎縣至桑日縣)兩(liang) 側(ce) 築起了寬600米至1500米、長160公裏,總麵積約為(wei) 150平方公裏的“綠色長城”,成為(wei) 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防沙治沙期間,山南市堅持綠色發展,在沙區培育沙生植物資源基地,初步形成了以營林綠化、飼料、中藥材、經濟林果、沙漠旅遊為(wei) 重點的特色產(chan) 業(ye) 。馬衛紅說:“如今,我們(men) 再去的時候,朗賽嶺已經成了一片綠洲的米糧川了。” 

  我們(men) 行走在西藏,用筆和鏡頭記錄下的不隻是羚羊在鐵路橋下奔跑,野生動物偶爾闖入山村裏,城市綠地、公園的麵積增加,植被茂盛的青山綠水,更是黨(dang) 中央重視生態文明建設,青藏高原生態環境更加美好,是百姓真正享受到生態文明建設發展紅利,過得幸福而充實! 

  
圖為(wei) 尼木縣種植的蟠桃 尼木縣供圖 

  和平解放前,西藏90%以上的人沒有自己的住房,過著衣不蔽體(ti) 、食不果腹的生活。新時代,西藏經濟社會(hui) 發展站在新的曆史起點上。 

  北京第四批援藏幹部魏建華,二十年前在拉薩市尼木縣任副縣長,之後調藏工作,經曆了西部大開發、脫貧攻堅、鄉(xiang) 村振興(xing) 等政策契機,見證了西藏基礎設施的日益完善,經濟社會(hui) 的跨越式發展。他說,“剛到尼木時,縣城隻有一條南北路200多米,東(dong) 西路100多米,呈‘丁’字狀。城裏還經常停電停水,菜店隻有為(wei) 數不多幾種蔬菜,水果種類很少。街頭隻有幾個(ge) 小超市、小飯店、小茶館。”二十年過去,他驕傲地看著尼木縣城發生蝶變,道路“三橫三縱”,街頭商鋪林立。平穀大桃引種成功,吞彌現代農(nong) 業(ye) 園區的百餘(yu) 棟大棚,食用菌、黃瓜、南瓜等種類豐(feng) 富,車厘子、草莓種植成功,豐(feng) 富了群眾(zhong) 餐桌,帶動了農(nong) 民增收。 

  我們(men) 行走在西藏,用筆和鏡頭記錄下的,不隻是鱗次櫛比的生態文明小康村,群眾(zhong) 餐桌上豐(feng) 富的菜品食物,更是在黨(dang) 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幹部群眾(zhong) 艱苦奮鬥、頑強拚搏,社會(hui) 製度實現曆史性跨越,經濟社會(hui) 實現全麵發展,人民生活極大改善,城鄉(xiang) 麵貌今非昔比! 

  我們(men) 一直堅持用鏡頭觀察著,用手中的筆記錄著,見證著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領導下,西藏曆史在不斷書(shu) 寫(xie) 新的篇章,並堅信著,西藏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新利平台 文/王茜)

(責編: 陳衛國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