叢(cong) 林茂密,穀深河急,通麥特大橋屹立在西藏自治區林芝市波密縣境內(nei) 易貢藏布和帕隆藏布兩(liang) 江交匯處的群山峽穀間,“讓高山低頭,叫河水讓路”幾個(ge) 鮮豔的紅字在橋梁墩柱上十分醒目,讓人看後頓感精神振奮,頗有一番豪情壯誌。
通麥特大橋以其所處地理位置險峻和“咽喉工程”的象征意義(yi) 著稱。在它身旁,還有不同曆史時期修建的一代和二代橋,如今這兩(liang) 座橋已然廢棄,靜靜地伴隨在通麥特大橋身邊,訴說著三代橋的變遷曆史,見證著永不磨滅的“兩(liang) 路”精神。
鑿艱越險、人定勝天,一代橋凝結著人們(men) 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戰勝自然天險的決(jue) 心和鬥誌。20世紀50年代,人民解放軍(jun) 修建川藏公路,一麵進軍(jun) 一麵築路,在通麥這個(ge) 當地人民世代隔江相望的天險之地架起了一座木板吊橋,從(cong) 此兩(liang) 岸相通、川藏線順利延伸。“大道”不孤,通到了江對岸的密林深處,通向了外麵更廣闊的世界,從(cong) 江對岸來的金珠阿米更是走進了西藏各族人民的心中。修築川藏公路、架起通麥橋梁的意義(yi) ,不在一時,而在千秋。
眾(zhong) 誌成城、一往無前,二代橋訴說著人們(men) 渴望對外溝通、加速發展、促進交往交流交融的深切願望。一代橋完成了40餘(yu) 年的通達使命,在2000年的特大山體(ti) 滑坡中被衝(chong) 毀。從(cong) 來沒有任何困難能夠阻擋人類征服自然、努力創造幸福生活的前進步伐,人們(men) 迅速行動起來,用了不到9個(ge) 月時間在一代橋原址旁迅速架起了一座懸索大橋,於(yu) 2001年1月1日正式通車。川藏線又一次暢通無阻了,高峽深穀間的壯美風光不變,通麥大橋的方向不變,變的是,經曆了短暫的分離,人們(men) 意識到彼此從(cong) 沒有像今天這般渴望走近,是共同的心聲讓大家擼起袖子加油幹,加速修築起這座通往共同幸福美好生活的連心橋,萬(wan) 眾(zhong) 一心的力量比滔滔的易貢藏布更加磅礴震撼。
同心共濟、闊步征程,三代橋描繪出進入新時代,人們(men) 追求高效率通聯、高水平開放和高質量發展的美好夢想。作為(wei) 臨(lin) 時保通,二代橋承載能力有限,已逐漸跟不上當地經濟社會(hui) 發展的需要。在人們(men) 的翹首以盼中,一座全新的單塔單跨鋼桁梁懸索橋於(yu) 2015年12月通車,有力地保障了川藏線通麥段的行駛安全通暢。從(cong) 此這座橋上人暢其行、貨暢其流,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日益廣泛,真正使川藏公路成為(wei) “民族團結之路、西藏文明進步之路、西藏各族同胞共同富裕之路。”
最艱險的通麥天險,也是川藏線上最閃亮的精神傳(chuan) 承地標之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頑強拚搏、甘當路石,軍(jun) 民一家、民族團結”的“兩(liang) 路”精神,成為(wei) 通麥三代橋風景中,最讓人動容、令人振奮、給人力量的所在。(新利平台 文/易文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